原標題:白馬人的歌舞人生
載歌載舞的白馬人 張紅霞
生活在甘肅文縣境內的白馬藏族,俗稱白馬人,性情豪放,能歌善舞,文化歷史源遠流長,至今仍保留著古樸原始的獨特文化和別具一格的奇異風俗。
土琵琶彈唱
琵琶彈唱早已融入尋常百姓家,這裡的男女老少在茶餘飯後,勞動之餘,常常聚在門樓之下,敲響碟兒,彈響琵琶,放開歌喉,自娛自樂。
琵琶彈唱小到七歲的孩童,長至八九十歲的老者,幾乎人人都會彈唱幾段。
面具舞表演
這裡有國家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儺舞「池哥晝」。「池哥晝」又稱「鬼面子」。是白馬語的音譯,「池哥」意為山神,「晝」是舞蹈,因表演時頭戴面具,亦稱「白馬面具舞」。
其表演原始古樸,粗獷豪放,充滿了神秘的宗教氣氛和濃鬱的娛樂色彩,是集「舞、歌、樂」為一體的民族民間藝術。同時,這也是至今還遺存在白馬人生活中的一種古老的具有原始風貌的群體祭祀舞蹈。
它有固定的表演形式,分為男面相舞、女面相舞、知瑪舞三部分,其中四人扮成山神,又叫「池哥」,傳說是白馬先祖達瑪的四個兒子;兩人扮成菩薩,又叫「池姆」;四個「池哥」人人頭戴青面獠牙,插有錦雞翎的木雕彩繪山神面具,反穿羊皮襖,背負一串銅鈴,足蹬牛皮靴,左手持寶劍,右手握用牛尾刷製作的拂塵,形象兇猛恐怖,舞步遒勁粗獷。兩位菩薩「池姆」,頭戴雕繪菩薩面具,慈眉善目,端莊秀麗,身穿對襟長裙,手持花手巾,緊跟「池哥」之後,舞姿輕盈飄逸。「知瑪」臉抹鍋墨,身穿破衣爛衫,四處隨意亂唱狂跳,表演詼諧滑稽,頗似舞臺丑角。
白馬賽歌會
白馬人能歌善舞。有專家學者就這樣說:白馬人會說話就會唱歌,會走路就會跳舞。他們的歌曲、舞蹈種類很多。
白馬歌曲是白馬人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白馬人生活、勞動中自己創造、自己演唱的歌曲,內容豐富,調式多樣,有酒歌、勞動歌、休閒歌、祭祀歌、婚嫁歌……談戀愛時則唱情歌。這是白馬人代代傳承,積累下來的精神食糧。
白馬情歌是反映白馬人愛情內容的歌曲,是白馬人青年男女相互表達愛慕之情的主要方式,他們在砍柴、狩獵、上山採藥時就會唱情歌打發寂寞。白馬人情歌曲調豐富,題材廣泛,歌聲優美流暢。演唱方式主要以獨唱、對唱為主。
(除署名圖片外,本文文字、圖片均轉載自隴南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