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樸的白馬藏族歌舞——「池歌晝」

2020-12-24 中國西藏網

  中國西藏網訊 白馬藏族最具特色的盛大節慶祭祀表演,應數「池歌晝」,又稱「鬼面子」。2007年,文縣白馬儺舞《池哥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月23日至28日,記者在北京聯合大學主辦的「隴南文縣白馬藏族文化村落工藝美術創意設計人才培養項目成果展」上看到了諸多有著「池歌晝」元素的展品。

 


圖為裝飾掛毯設計《池母的微笑》。作者:鄧亞楠 喬鴻雁 夏航 潘安妮

 

  「池歌晝」原始、古樸、豪放,主要流傳於甘肅省文縣鐵樓藏族鄉的十二個村寨和石雞壩、天池等地,是白馬藏族在與大自然抗爭及對祖先信仰的崇拜過程中繼承下來的民族舞蹈形式和傳統祭祀活動,整個場面古樸豪放、莊重熱烈,既富有神秘的氣氛,又充滿了濃厚的娛樂色彩。隊列主要由「池哥」「池母」「池瑪」三種不同的角色組成,是白馬藏族在對先人的信仰和崇拜過程中繼承下來的民族舞蹈和傳統祭祀活動。

 


圖為裝飾掛毯設計《池哥池母》。作者:鄧亞楠 喬鴻雁 夏航 潘安妮

 

  「池哥晝」亦是山寨群體性活動,有固定的表演形式,以舞蹈貫穿始終。由「樂佰」組織導演各村的舞隊,一般由9人表演,其中4人扮成山神,又叫「池哥」,傳說是白馬先祖達瑪的4個兒子。兩人扮成菩薩,又叫「池母」。兩人扮成夫妻,又叫「池瑪」。還有一個10多歲的兒童扮成「猴娃子」,又叫「池瑪鄢板」。4個「池哥」人人頭戴青面獠牙、插有錦雞翎的木雕彩繪山神面具,翻穿羊皮襖,背負一串銅鈴,足蹬牛皮靴,左手持寶劍,右手握有牛尾刷製作的拂塵,形象兇猛恐怖,舞步遒勁粗獷。兩位菩薩「池母」,頭戴雕繪菩薩面具,慈眉善目,端莊秀麗,身穿對襟長裙,手持花手巾,舞動時緊跟「池哥」之後,舞姿輕盈飄逸。夫妻「池瑪」,丈夫身穿麻布長衫,頭戴草帽,妻子身著白馬藏族普通婦女裝束。「猴娃子」臉抹鍋墨,身穿破衣爛衫,隨意亂唱狂跳,類似於舞臺丑角。

 

  
圖為裝飾掛軸畫設計《池歌晝·池母》 作者 王桂蓮 高秀花 侯玉蓮 竇嫣然 

 

  每年春節,「池哥晝」表演從鐵樓鄉的麥貢山村開始,從東到西依次逐村跳,大村寨兩天,小村寨一天,歡樂遍布著村莊,鑼鼓聲、鞭炮聲響徹山谷,好不歡樂。(中國西藏網 綜合/胡瑛 圖片均翻拍於「隴南文縣白馬藏族文化村落工藝美術創意設計人才培養項目成果展」)

 

(責編: 趙釗)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甘肅隴南《池歌晝》紐西蘭出演 民眾體驗白馬藏族民俗
    (閆姣)儺舞池歌晝、打牆舞、祝酒歌、火圈舞……來自甘肅隴南市白馬人民俗文化藝術團的演員們身著盛裝、頭戴面具,扮成「山神」「菩薩」、「池哥」、「池母」等形象,給紐西蘭克賴斯特徹奇市的民眾帶去了一場原始意濃鬱味的視覺盛宴。
  • 白馬人的歌舞人生
    載歌載舞的白馬人 張紅霞  生活在甘肅文縣境內的白馬藏族,俗稱白馬人,性情豪放,能歌善舞,文化歷史源遠流長,至今仍保留著古樸原始的獨特文化和別具一格的奇異風俗。是白馬語的音譯,「池哥」意為山神,「晝」是舞蹈,因表演時頭戴面具,亦稱「白馬面具舞」。  其表演原始古樸,粗獷豪放,充滿了神秘的宗教氣氛和濃鬱的娛樂色彩,是集「舞、歌、樂」為一體的民族民間藝術。同時,這也是至今還遺存在白馬人生活中的一種古老的具有原始風貌的群體祭祀舞蹈。
  • 「印象甘肅」隴南白馬文化旅遊節:一場古樸民俗的盛宴(高清組圖)
    (每日甘肅網記者韋德佔/攝)每日甘肅網記者韋德佔(文/圖)6月14日,第三屆隴南文縣白馬人民俗文化旅遊節開幕,文縣鐵樓藏族鄉白馬山寨人山人海,歌舞沸騰了整個山澗,各地遊客紛紛前往白馬山寨體驗白馬人獨特的民俗文化魅力。熱情好客的白馬人,身著節日的盛裝,在寨門前搭桌設臺,焚香點燭,由白馬司儀主持的「朝偉」,為遠道而來的客人舉行隆重熱烈的迎賓儀式。
  • 【白馬情•天池美】媒體看文縣 | 甘肅:白馬人民間工藝「古為今用」得到活態傳承
    向上滑動閱覽白馬人生活中一種古老的群體祭祀舞蹈——「池哥晝」表演。(每日甘肅網記者韋德佔/攝)每日甘肅網記者韋德佔(文/圖)6月14日,第三屆隴南文縣白馬人民俗文化旅遊節開幕,文縣鐵樓藏族鄉白馬山寨人山人海,歌舞沸騰了整個山澗,各地遊客紛紛前往白馬山寨體驗白馬人獨特的民俗文化魅力。
  • 吳生平:白馬山寨
    作品介紹 每年春節期間,在甘肅省隴南市文縣鐵樓鄉白馬河畔的村寨都有表演面具舞"池哥晝"的習俗,「池哥」意為山神,「晝」即舞。正月初五,白馬藏人在寨子的大場裡預習「池哥晝」面具舞,全村男女老少皆穿上節日盛裝,懷著喜悅的心情,等待著神聖時刻的到來,正月十三開始正式跳,至正月十六結束。
  • 白馬藏族鄉,隱藏在大山深處,一個古老民族部落聚集地
    白馬藏族,又稱為白馬人,白馬族,關於白馬藏族的身世,有一個傳說,在公元6世紀的某一天,吐蕃王朝東徵大軍與唐朝的部隊在九寨溝一帶相遇白馬藏族有自己的語言,但沒有自己的文字,僅有的就是宗教儀式裡出現的類似象形文字的一些符號。語言與松潘藏語相近但卻不相同,是一種獨特的語言,全靠長輩口傳給下一代。
  • 甘肅文縣白馬村寨歌舞迎春
    2月19日,第四屆甘肅隴南文縣白馬人民俗文化旅遊節開幕。文縣白馬人主要居住在文縣鐵樓藏族鄉和石雞壩鄉,從縣城出發去鐵樓鄉,山下是一畦一畦的綠意,山上則是雲霧漫繞,遍野霧凇。白馬人人口不多,全國總共約2萬餘人,多數散居在甘肅省文縣、四川省九寨溝縣、平武縣一帶。
  • 岷山深處的白馬藏寨,唯獨的「池哥晝」舞,令人神往的人間天堂
    除了一小部分漢族外,這裡的原住民大都是白馬藏族。每年的春節期間,這裡的白馬藏族村村寨寨都有表演面具舞「池哥晝」的習俗。跳池哥晝時,舞蹈者頭戴面具,扮成「池哥」、「池母」、「志瑪」、「猴娃子」等模樣,挨家逐戶地歡跳,意在為村民驅鬼除惡、驅邪消災、避難免罪
  • 走近神秘的「白馬藏族」
    白馬藏族」對我來說是一個陌生而又神秘的民族,當白馬藏族與九寨溝聯在一起的時候,這種神秘感撲面而來,有一種馬上想揭開神秘面紗的衝動!怎樣才能了解世世代代生活在九寨溝這片熱土上的白馬藏族,並走近白馬藏族就顯得更加好奇而不思尋覓。
  • 走進社區的田野課堂 ——隴南白馬藏族面具木雕傳承人班傑軍家鄉考察
    2016年12月13日,我們推送了《白馬藏族木雕傳承人班傑軍》一文,展現了部分「課堂上的田野」調查成果,介紹了白馬社區「池哥晝」民俗以及班傑軍作為傳承人的境況以及傳承理念。2016年2月18日至2月24日(即農曆正月十一至正月十七),適逢白馬人最盛大的祭祀民俗活動,非遺中心田野調查小組成員張冬萍、鄒豐陽、董永俊來到了班傑軍的家鄉,與傳承人在民族社區相遇,一方面,對白馬藏族「池哥晝」儀式進行田野記錄與調查,同時,也意在走進社區對傳承人進行回訪,通過調研以探討培訓與社區的關係,以及大學如何發揮在社區文化傳承中的作用。
  • 白馬藏族木雕,藏著許多神秘符號
    小編在和他的聊天中獲知,他是隴南市文縣鐵樓鄉人,叫班傑軍,是白馬藏族木雕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而他手中這個正在製作的木雕面具,主要用於在正月裡演「池哥晝」時使用。白馬藏族每年春節期間都要舉行盛大的儺舞表演,以祭祀神靈、驅鬼除邪、祈求新年、吉祥平安。表演者身穿富有民族特色的服裝,頭戴儺面具,隨強烈的鑼鼓節奏邁步,揮舞法器進行表演。
  • 甘肅鐵樓藏族鄉白馬姑娘直言:若在以前,這會是個「稀罕事」
    (資料圖) 閆姣 攝  藏於「深閨」的白馬藏族「自信」示人  沿著白馬河往上走,舊寨是整個白馬河生態民俗風情景區的第一個傳統民族村落。一碗餈粑、一碗漿水面、一盤特色雜糧卷餅……白馬姑娘備好美食,為自駕而來的遠方客人接風洗塵。  鐵樓是文縣唯一一個民族鄉,距縣城20多公裡。
  • 走進神秘的藏族歌舞——巴郎鼓舞
    說起藏族,它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喜歌善舞的民族,神秘的大自然造就了藏族人民優美的歌喉和矯健的體魄,而悠久燦爛的高原農牧文化和勞動生活則是他們即興歌舞創作的源泉和靈魂。在藏族人民的生活中,舞蹈是不可或缺的內容。藏族民間歌舞形式多樣,特色鮮明。歌舞曲的唱詞內容廣泛,如歌頌日月星辰、山河大地,讚美婦女的容貌服飾,思念親人,祝福相會,祝頌吉祥如意以及宗教信仰等內容。從50年代起,群眾又編唱了許多反映新生活的歌詞。
  • 白馬人民俗採訪專稿||杜富桂:夢裡不知身是客 ——記白馬山寨的浮光掠影
    文字記載,白馬藏族的文化有雙重性和多樣性的特點,服飾也很有特色,帽頂前有一簇錦雞頸羽裝飾並插白色雄雞尾羽,這是白馬藏族的標誌,男子插一支,女子插兩三支。男子插一支挺直的羽毛,表示心要直,人品要好;女子插幾支彎曲的羽毛,象徵美麗,這種帽子被當地的白馬人稱之為「沙嘎」。彼時,我是真正地和頭戴沙嘎帽,身穿「米」字彩服的姑娘們手挽著手了。
  • 5月15-17日再度探秘【白馬藏族】-攝影-休閒-自駕三日之旅
    白馬風情 清澈、蜿蜒的奪博河從岷山深處流出,穿過密林縱深的大熊貓故居,淌向兩巖長滿青稞,漫遊著群群犏牛、山羊的村寨,這就是在川西北平武縣境內、具有傳奇、獨特文化的白馬藏族居住的地方。   平武白馬藏族又稱白馬人,這是一支具有獨特語言、服飾和信仰的民族。白馬人分散居住在川甘交界的平武、九寨、文縣一帶,其中平武境內有4000餘人。
  • 【隴南詩詞】2018年第68期:文州三詠之靜美天池、白馬印象、古鎮茶韻
    【注】:白馬族,亦稱白馬人、白馬藏族,是居住在甘肅省隴南市文縣和四川省綿陽市平武縣、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溝縣交界的岷山東端摩天嶺中的一個族群,人口約2萬多,民族語言為白馬語,信仰為自然崇拜、苯教、佛教。白馬人歷史悠久,最早見於西漢《史記·西南夷列傳第五六》:「自冉駹以東北,君長以什數,白馬最大,皆氐類也。」
  • 走進平武這個古老的村落——白馬藏族鄉亞者造祖村
    抹不去的記憶,割不掉的鄉愁在平武大山深處有一個古老獨特的村落—白馬藏族鄉亞者造祖村這裡不僅有原始自然的美麗風光還有多彩的白馬藏族民俗風情視頻:亞者造祖村精彩片段亞者造祖村平武,是白馬藏族在四川最大的棲居地,沿著涪江的支流而上,我們來到了這個有「藏」,但跟藏族又截然不同的地方,這裡的文化 「藏」得很深
  • 歌舞伎町的晝與夜!
    新宿歌舞伎町的晝和夜,同一個地方,不一樣的世界。白天的歌舞伎町充滿著繁華和人氣、而夜晚充滿著欲望和虛偽。恰恰就是這樣一個地方,吸引著無數前來尋歡作樂的客人,周而復始,周而復始,周而復始。夜晚的歌舞伎町是一個誰都能碰觸的地方。確實如此。
  • 「白馬文化」山外飄香:越來越多年輕人被「喚歸」鄉村
    (中國減貧故事)「白馬文化」山外飄香:越來越多年輕人被「喚歸」鄉村中新社蘭州9月28日電 題:「白馬文化」山外飄香:越來越多年輕人被「喚歸」鄉村作者 閆姣「雙節」來臨前夕,在甘肅省隴南市文縣的大山深處,白馬藏族小夥扎西身著民族服飾,往返於鐵樓藏族鄉「旅遊村」之間,為迎接遊客忙碌著。
  • 四川幼專白馬藏族文化展覽,值得一看
    近日,四川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 白馬人文化藝術研究中心 在東校區圖書館舉辦 白馬藏族民間工藝美術傳承創新成果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