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藏網訊 白馬藏族最具特色的盛大節慶祭祀表演,應數「池歌晝」,又稱「鬼面子」。2007年,文縣白馬儺舞《池哥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月23日至28日,記者在北京聯合大學主辦的「隴南文縣白馬藏族文化村落工藝美術創意設計人才培養項目成果展」上看到了諸多有著「池歌晝」元素的展品。
圖為裝飾掛毯設計《池母的微笑》。作者:鄧亞楠 喬鴻雁 夏航 潘安妮
「池歌晝」原始、古樸、豪放,主要流傳於甘肅省文縣鐵樓藏族鄉的十二個村寨和石雞壩、天池等地,是白馬藏族在與大自然抗爭及對祖先信仰的崇拜過程中繼承下來的民族舞蹈形式和傳統祭祀活動,整個場面古樸豪放、莊重熱烈,既富有神秘的氣氛,又充滿了濃厚的娛樂色彩。隊列主要由「池哥」「池母」「池瑪」三種不同的角色組成,是白馬藏族在對先人的信仰和崇拜過程中繼承下來的民族舞蹈和傳統祭祀活動。
圖為裝飾掛毯設計《池哥池母》。作者:鄧亞楠 喬鴻雁 夏航 潘安妮
「池哥晝」亦是山寨群體性活動,有固定的表演形式,以舞蹈貫穿始終。由「樂佰」組織導演各村的舞隊,一般由9人表演,其中4人扮成山神,又叫「池哥」,傳說是白馬先祖達瑪的4個兒子。兩人扮成菩薩,又叫「池母」。兩人扮成夫妻,又叫「池瑪」。還有一個10多歲的兒童扮成「猴娃子」,又叫「池瑪鄢板」。4個「池哥」人人頭戴青面獠牙、插有錦雞翎的木雕彩繪山神面具,翻穿羊皮襖,背負一串銅鈴,足蹬牛皮靴,左手持寶劍,右手握有牛尾刷製作的拂塵,形象兇猛恐怖,舞步遒勁粗獷。兩位菩薩「池母」,頭戴雕繪菩薩面具,慈眉善目,端莊秀麗,身穿對襟長裙,手持花手巾,舞動時緊跟「池哥」之後,舞姿輕盈飄逸。夫妻「池瑪」,丈夫身穿麻布長衫,頭戴草帽,妻子身著白馬藏族普通婦女裝束。「猴娃子」臉抹鍋墨,身穿破衣爛衫,隨意亂唱狂跳,類似於舞臺丑角。
圖為裝飾掛軸畫設計《池歌晝·池母》 作者 王桂蓮 高秀花 侯玉蓮 竇嫣然
每年春節,「池哥晝」表演從鐵樓鄉的麥貢山村開始,從東到西依次逐村跳,大村寨兩天,小村寨一天,歡樂遍布著村莊,鑼鼓聲、鞭炮聲響徹山谷,好不歡樂。(中國西藏網 綜合/胡瑛 圖片均翻拍於「隴南文縣白馬藏族文化村落工藝美術創意設計人才培養項目成果展」)
(責編: 趙釗)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