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藏族,它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喜歌善舞的民族,神秘的大自然造就了藏族人民優美的歌喉和矯健的體魄,而悠久燦爛的高原農牧文化和勞動生活則是他們即興歌舞創作的源泉和靈魂。
在藏族人民的生活中,舞蹈是不可或缺的內容。藏族民間歌舞形式多樣,特色鮮明。歌舞曲的唱詞內容廣泛,如歌頌日月星辰、山河大地,讚美婦女的容貌服飾,思念親人,祝福相會,祝頌吉祥如意以及宗教信仰等內容。從50年代起,群眾又編唱了許多反映新生活的歌詞。藏族的舞蹈既能使人們在盡情歌舞的歡樂中抒發情感,又能通過它與神靈溝通而得到佑護。
而至今還流行在甘肅省甘南州卓尼縣境內的 " 巴朗鼓舞 " 就是這樣一個古老的藏族民間歌舞。
巴郎鼓舞,作為甘肅省的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藏語又稱之為「莎姆舞」、「莎目舞」、「沙目舞」等,藏語中意為在廣場上表演的一種祈禱平安和祝福的舞蹈,是流行於甘肅省卓尼縣藏巴哇鄉和洮硯鄉境內的一種古典鍋莊舞,因為它使用的擊打方式頗似貨郎用的撥郎鼓,故漢語稱之為巴郎鼓舞。巴郎鼓舞是卓尼藏族文化藝術多樣性風格的集中體現,這一民間藝術形式為卓尼藏族文化乃至整個藏族文化增添了色彩,極具研究、開發價值。
作為一個土族民間舞蹈,在甘肅省甘南州卓尼縣康多鄉,每年從正月初八開始,夜幕降臨時,當地的土族群眾喜歡手提盞盞紙糊的紅燈籠,由各村寨匯集到廣場上,圍繞著熊熊篝火,跳起歡快的巴郎鼓舞,以慶人壽年豐。 舞者右手持鼓,左手提燈,在領舞者的帶領下,搖鼓擺燈,邊歌邊舞。眾人先圍篝火按順時針、逆時針方向各繞三圈,舞蹈動作或平緩優美,或幅度很大,有持鼓跳躍、旋轉等技巧。舞罷,隨口哨聲的指揮,節奏漸緩,舞步漸慢,隊形變為男女二排,舞者原地扭動,鼓與燈則輕響輕擺。接著男女對唱,其歌詞是問答太陽星辰一類之詞。歌罷,舞者又搖鼓擺燈圍篝火旋轉起舞。歌舞如此反覆,直至深夜。巴郎鼓舞少則十幾人,多則幾十人參加。黑夜裡盞盞紅燈猶如閃閃紅星,圍繞著明亮的篝火,忽聚忽散,變幻莫測,十分美妙,因此深受群眾喜愛。
巴郎鼓舞融說、唱、舞為一體,具有明顯的宗教性和娛樂性。因其主要道具是巴東鼓故也稱巴東鼓舞。除了舞姿優美、莊重外,最主要的是歌詞內容涉及宗教和民族歷史以及生產生活等方面。對歌時雙方的歌詞問答最為精彩有很高的思想性和娛樂性。從巴朗鼓舞的內容和形式來看它與苯教文化有直接的淵源關係。
為了弘揚民族文化,傳承和保護莎姆舞這一民間藝術奇葩,甘南卓尼官方對巴郎鼓舞進行了挖掘和整理,自2008年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巴朗鼓舞作為一種獨特的藏族文化被還海內外民眾關注,成為甘肅卓尼的文化名片。
然而如今,許多舞藝嫻熟並掌握大量歌詞的老人先後辭世,多半舞種已失傳,且傳統歌詞內容的豐富程度大不如前。作為一個極具特色的古老舞種,巴郎鼓舞面臨舞種、歌詞、舞姿和含義能解釋的人日益減少的嚴峻形勢。
巴郎鼓舞有著極高的歷史研究價值和宗教文化價值,它是中國藏族文化精神的結晶。它的繼承和發揚不僅需要政府媒體的宣傳和鼓勵,也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的保護和支持。現在的巴郎鼓舞處於很危險的境地,所以我們更需要保護這項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保護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