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網上看到一個故事:有一個中年男人,在40歲的時候失業了。由於自己學歷也不高,工作也不好找,他很絕望。但為了養家餬口,後在別人的指點下,他開始學習編程。可想而知,編程這樣複雜而又需要智慧的工作對一個中年男人來說,多麼不容易。但是這個男人堅持了下來,用十年時間編寫了一個財務管理系統,然後賣了1000萬。
這個故事聽起來很讓人興奮!讓人激動的興奮點在於1000萬!確實有了這麼多資金,就目前的生活水準來說,一家人應該衣食無憂了。但是我們可不要忘記了,在此之前,這個人為這個結果所做出的的巨大努力和付出常人難以想像的勞動。
這也印證了我們經常看到和聽到的一句話,你儘管堅持和努力,剩下的交給時間和天意。
但這不是我在這裡想要表達的意思,我想要說的核心是:在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在為實現一個目標的過程中,有時慢就是快。咬定青山不放鬆,不屈不撓,總有一天會「滿城盡帶黃金甲」。
縱觀時下,隨著社會環境、科技發展以及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的變化,整個社會不知從何開始,都變得異常浮躁和急功近利,恨不得一夜暴富或飛黃騰達,就連有些商界大佬也在調侃「不能一夜暴富,兩夜也行」的話題。於是,當政者主持一方政務時,想到的不是為官一任造福一方,而是快出政績,給自己的烏紗帽穿金戴銀,哪管百姓的生活和地方的長遠發展。從商者,為了快出並最大限度地實現利潤,不惜造假售假,哪裡顧得上保護環境、打造品牌、珍惜生命呢。在最近的「新冠肺炎」疫情當中,面臨如此大的國難,盡然還有不少商戶製作並售賣不具防護功能的假口罩,借發國難財,讓人痛心疾首。還有為學者的一族中,為了評職稱當院士做領導,不惜抄襲造假,甚至還剽竊境外學術期刊的數據,誰還顧得上「板凳甘坐十年冷」呢。種種「快」而亂的亂象,不一而足。
唯物史觀認為,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是辯證統一的。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並反作用於社會存在。
上述種種喧囂的「快」速造政績、造財富、造學術成就的直接後果就是更加暗示和鼓勵了年輕一代前赴後繼去造作、去模仿、去 追求花裡胡哨的噱頭和利益。在這種大的「快」進環境下,誰還能真正靜下心來去扎紮實實為群眾做點實事?誰還真正願意慢下來去創新新的商業模式和推動技術進步呢?誰還能真正坐下來去做基礎學科的研究和沉澱呢?
讓人欣慰的是,在如此的「快」進時代,仍然有一些企業和個人,如華為、黃旭華、終南山,成年累月地地做著一件平凡而又偉大的工作,看似很「慢」,但他們的工作實際上卻是在夜以繼日地「快」速推動著社會發展和民族進步。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慢是事業成功的基礎,快需要慢的積累。
在真實的生活中,我們認為的「慢」事實上也就是「快」。一部《本草綱目》二十年,一部《資治通鑑》十九年,一部《紅樓夢》十年。華為公司從1987年創立到現在,「慢」慢打拼30多年。這些經典的誕生,確實是「慢」,但慢慢磨出來的東西確實是精品,光耀千古,正所謂「慢工出細活」。
英國著名劇作家莎士比亞曾說,唯有埋頭,才能出頭。急於出人頭地,除了自尋煩惱以外,不會真正得到什麼,甚至給自己帶來傷害。謙虛忍耐,紮實積累。則會長久地享受成功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