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福州12月15日電 題:述評:從「小三通」到「大三通」
新華社記者 許雪毅
從近在咫尺不能通到「小三通」的突破,從「小三通」的不斷擴大到15日「大三通」的基本實現,與臺灣一水之隔的福建,參與並見證了兩岸直接「三通」的種種歷程,這一歷程顯示兩岸和平發展大潮勢不可擋,今日的直接「三通」將開啟兩岸交流新篇章。
15日是兩岸海運直航正式啟動的日子,在大陸首航臺灣的15艘船舶中,福建共有10艘船舶分別從福州港、廈門港、泉州港開往高雄港、基隆港、臺北港、臺中港、安平港。兩岸「三通」基本實現來之不易,它最典型地反映了兩岸關係發展的大趨勢。
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首倡兩岸「雙方儘快實現通郵通航」。大陸有關方面和兩岸同胞一起,排除種種幹擾,率先在閩臺通航上取得了突破。
福建沿海與金門、馬祖、澎湖的通航,採取由民間行業組織進行協商並達成共識,逐步實現海上直航,從個案到相對固定再到通案,從一個口岸到多個口岸,從客到貨的突破。「小三通」航線的客流自2001年的2.4萬人次,發展到2007年的近78萬人次,年平均增長九成以上,顯示了兩岸同胞對通航的強烈需求,兩岸直接「三通」符合兩岸民眾的切身利益,勢在必行。
7年多來,閩臺在協商溝通中不斷磨合、完善對航線、航班、運力投放、海事安全等的管理方式,創造性提出直航進入對方港口時掛公司旗等做法,顯示了兩岸同胞有智慧、有能力解決兩岸協商中的一切問題。
通過「小三通」航線,福建與金門、馬祖、澎湖開展了多種形式的經貿往來,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也使得兩岸間的文化和社會互動日益增多,彼此間減少了誤解和隔閡,縮短了心理上的距離。這種影響是深刻的,也是長遠的。
兩岸不僅在經濟上「合則兩利,分則兩害」,而且在感情上血濃於水,兩岸同胞是血脈相連的命運共同體。今天,兩岸終於實現了從「小三通」到「大三通」的轉變,實現了從間接、單向、局部通航向直接、雙向、全面通航的轉變,這符合兩岸同胞的共同利益,也順應了時代發展的大趨勢。
「『大三通』早應該到來!」採訪中,記者多次聽到這樣一句話。從「小三通」到「大三通」,兩岸之間走過了一段不平坦的路,這讓我們更要珍惜今天兩岸關係發展的良好態勢,並為之繼續做出不懈的努力。
好風憑藉力,揚帆再起航。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讓我們牢牢把握兩岸和平發展主題,從中華民族和兩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出發,繼續推動兩岸「大三通」,開啟兩岸大交流、大合作、大融合、大發展的新篇章。
責編:李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