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中秋節了,今年的中秋節與往年有所不同,它首度與國慶節重在一天,史稱「雙節合璧」。大家不妨想想當這樣兩個對國人萬分重要的假期成功牽手,會發生什麼呢?不知道小夥伴們有沒有體驗過被某寶賣家圖片欺騙的滋味,就是圖片上顯示鼓鼓囊囊的東西,發過來縮水一大半。「雙節合璧」估摸著就是這類體驗。
不過不打緊,咱們有內涵,有格調,別人放假是放假,咱花粉們放假那叫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小學生們做好筆記,燭花在這裡用到的「傳承」與「弘揚」二詞不得顛倒,不然會造成邏輯錯誤,這病句上學期不考,下學期必考。
言歸正傳,既然是發揚傳統文化,基於多年浸淫「修改病句」一道,那前期必然有一段了解的過程。中秋節,顧名思義,是秋天中間那段時期的節日。如端午節有吃粽子的習慣,中秋節也有其獨特的賣點,啥子?月餅啊。而燭花經過對天文的勘察,中秋之日乃八月十五,正是月滿枝頭的大好日子。不僅如此,這一天還是月嫂、月老、大部分女生大姨媽放假的日子,就連嫦娥妹妹也是這一天奔的月。顯然,這一切的一切,都繞不開這個「月」字了。
看過《仙劍奇俠傳》的小夥伴們清楚,劇中最大的BOSS是拜月教,沒事拜拜月亮,吸收吸收日月精華,給自己充充電的團夥組織。要知道,在那個故事背景下,這天底下是有神仙的呀。而類似傳銷組織的拜月教,與其說拜的是月亮,倒不如說是月神。
而這月神,便是讓咱廣大中華兒女能夠放下學業、工作、事務回家團聚的大型活動發起人,是中秋文化的奠基人。追根溯源,不知是不是上古先民們想給自己放個假,中秋節在上古時期便有了,只是那會兒它不僅不以中秋為名,更不以八月十五為期。
有小夥伴會思考,既然前面說到中秋節是「拜月」活動的衍生產品,那中秋節就叫「拜月節」了?來人,給這名小夥子點讚,只是稍微可惜了一點,如果腦洞再大一點的話,正所謂祭拜祭拜,拜月節能有祭月節好聽?不錯!答案呼之欲出,在上古時期,每逢秋分時日,便是一年一度祭月節活動拉開序幕之時!
然而,隨著曆法制度改革以及對月亮的審美變化,對圓形情有獨鐘的先民們逐漸發現,秋分往後挪幾日農曆八月十五的月亮那是又大又圓還生的好看呢。祭月活動不能有所偏倚,要祭就給祭全咯!祭圓咯!於是乎,祭月節的日期算是徹底敲定下來了。
挑剔的先民們,久而久之似乎對這個傳統節日的感官還有點不是滋味,但又說不上是哪兒不對勁。就這麼晃啊晃啊,一眨眼功夫到漢代了。漢代那什麼朝代啊,文風盎然,騷客騷的不要不要的,他們憑藉靈敏的嗅覺斷然發現,這名字不對啊!
先民甲:咋不對啦?
騷客們:放假這麼一個喜慶的日子,「祭」字不好,得改。得了,要整整個全套服務吧,改成「中秋」,就這麼定了!敢瞎逼逼噴死你!
先民甲:……
於是乎,八月十五過中秋的文化隨著歷史的涓涓細流,一直流淌到了今天。故事到這就結束……啦?不,後頭還有呢!
其實,到漢代中秋節也僅僅是屬於部分群體的節日,直到唐朝。這會兒就不是文風盎然,而是文風鼎盛了,期間湧現了一大批文人騷客。為了實施「中秋節項目」的科普,硬是把嫦娥仙子逼上了太空,把月兔丟在連根草都沒有的月球,就連月亮本身也被玩成了花生米。
什麼夜光、孤光、夜明、玄度、玄暉、玄燭、素暉、暉素、素影、霄暉、皓彩、圓光、圓景、圓影、圓缺、清暉等等等等,沒有什麼是他們想不到的。好比那群閒的蛋疼的騷客們喝酒喝著喝著,有點醉意了,此時是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我桌子上的白玉盤咋掛天上去了啊?」
鑑於此人名氣極大,身邊有幾隊狗仔那是稀疏平常的事兒。此話一出,媒體朋友們紛紛拿出毛筆刷刷地記下「號外!xxx詩興大發,月亮有了新叫法!」
於是乎,好跟風的古人們,一筆一划地將中秋節勾勒得愈加飽滿,將月亮的色彩抹得更加具有傳說意味。一直到今天,中秋文化與月文化仍舊在蓬勃發展,只是文人騷客似乎在這個時代騷不動了(例如燭花),真正騷起來的主力軍還是當代商販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