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傳統節日的來歷與內涵

2020-12-18 中國僑網

    除夕

  一年一度的文化心結

  【來歷】春節原名為元日,相關的慶祝活動在夏代已經開始。作為歲首大節,它確立在漢朝。漢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漢武帝頒行《太初曆》,確定以夏曆的正月初一為歲首。每年的最後一天,就是除夕。

  【內涵】春節作為中華民族第一大節,是節日體系中的核心大節,持續時間最長、內容最豐富。春節蘊涵的辭舊迎新、合家團圓的意義,成為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力量,也使它成為中華民族自我認同的一個文化符號。除夕全家團聚在一起吃年夜飯、熬夜守歲,是中國人一年一度的文化心結,在外的遊子不遠千裡萬裡也要趕回家來。

  清明節

  祭祀踏青兩相宜

  【來歷】清明節是傳統節日中少有的依陽曆而確定的節日,固定在公曆每年的4月5日前後。清明節舉行的掃墓、踏青等習俗主要來源於古代的寒食節和上巳節。

  【內涵】這兩年,每到清明節,黃帝陵、軒轅廟、炎帝陵都要舉行大型公祭,海內外華人從祭祀的儀式中體會到血濃於水的同胞親情。祭祀先人一直是中華民族民俗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清明時節,上墳祭掃先人顯示了「慎終追遠」的傳統,大批旅居海外的華人、港澳臺同胞也紛紛趕回故土,祭奠祖靈。清明時節春光最好,適合人們到郊外親近自然,擁抱春天。我國的許多地方在清明還有植樹的習慣。

  端午節

  粽葉飄香習俗多

  【來歷】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午節、盂蘭節、蒲節等。關於端午節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東漢,五月初五,人們用彩色的絲帶系在手臂上,用來防避兵役和鬼魅,防病防瘟疫。吃粽子、划龍舟則是後來不斷形成的風俗。

  【內涵】圍繞端午節及其習俗的來源,形成了一些影響很大的民間傳說,並為端午節增添了新的習俗和文化內涵。如吃粽子、划龍舟等習俗,較通行的解釋是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增加了愛國主義的精神內核,而在此基礎上衍生出的賽龍舟等多種體育競技活動,也有助於培養合作精神。

  中秋節

  花好月圓人團圓

  【來歷】在中國的民俗節日體系中,中秋節形成較晚。漢魏時期,中秋節日尚無蹤跡,唐宋時期,以賞月為中心節俗的中秋節日出現,明清時期,中秋上升為民俗大節。

  【內涵】中秋是中國秋季的傳統大節,它的地位僅次於春節,中秋為花好月圓之時,人們由天上的月圓聯想到人事的團圓,因此中秋在古代被視為「團圓節」。人月兩團圓的意境對於中國人來說是生活中的理想,「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寄託了人生的美好願望。傳統中秋節俗十分重視親情的培育與表達,對於促進社會和諧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大節日插圖均為國畫作品。版式設計:王舒懷)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是幾月幾日?端午節的來歷習俗
    傳統節日端午節幾月幾日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此外端午節還稱「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詩人節」等。端午節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 中國的四大傳統節日之春節
    春節,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是一年之歲首,傳統上的農曆新年。春節新一年的起始春節是傳統的農曆新年,俗稱「年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中國人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在現代,人們把春節定於農曆正月初一。
  • 潑水節的來歷由來 潑水節是哪個民族的傳統節日
    潑水節是我國少數民族特色傳統節日,到了潑水節這一天,大家可以用純淨的清水相互潑灑,祈求洗去過去一年的不順。那麼關於潑水節的由來你知道多少呢?  潑水節的由來50字  1、潑水節源於,時間約在十三世紀末至十四世紀初印度,距今有700年歷史。隨著南傳上座部佛教在傣族地區影響的增大,潑水節的習谷也日益廣泛。
  • 古來清明節,今日話傳統,最古老節日的來歷與傳說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是千百年來祭奠、思念已故親人的重要節日。清明節能延續至今,是與中國傳統文化分不開的,中國人對已故親人的感情,是維繫系傳統文化的根基。清明時節,是祭奠祖輩,懷念祖先足跡的時候,念曾經的過往,讓心有所安放,是中國最具影響力的節日。雖然清明節由來已久,但清明的來歷大家可否清楚。清明節作為傳統的節日,可以說來歷最為久遠,相傳在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受迫害而逃亡曹國,在途中,到了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身體虛弱到極點,再也無力站起來。
  • 為什麼偏偏它們被列為四大傳統節日?你能列對嗎?這次千萬記住了
    從古到今我們歡慶的節日也是數不勝數,然而,你知道中國四大傳統節日到底是哪幾個嗎?很多人一說節日分分鐘能列舉出十幾個來,而談起四大傳統節日卻沒有幾個人能列對。今天,我們便來看一下。中國四大傳統節日,分別是春節,清明節,中秋節,端午節。那為什麼偏偏是著四個節日被列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它們有什麼獨到之處?請看下文。
  • 中國傳統節日:具有豐富深刻的文化內涵,體現傳統文化的美學精髓
    中國傳統節日,是中國傳統社會中的一項重要文化現象,也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中國傳統節日以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而著稱,它不僅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同時,還體現出傳統文化的美學精髓。在這個發展過程中,「春節」成為中華民族的一個特殊節日,並且,它還被人們賦予了更多的文化內涵以及風俗習慣。「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北宋文學家王安石的這首《元日》,寫到了春節元日的兩個習俗:燃放爆竹,更換桃符。這兩個春節習俗,其實就沿襲了上古先民們的傳統。
  • 七夕節的來歷由來20字50字100字 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
    七夕節的來歷由來20字50字100字 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時間:2019-08-06 16:26   來源:閩南網綜合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七夕節的來歷由來20字50字100字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 七夕節的來歷由來20字 七夕這個詞語應該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
  • 傳統節日:元宵節的由來
    傳統節日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傳承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之一。一個個傳統節日,實際上就是民族的一個精神圖騰。正值元宵佳節來臨之際,我們一同說說元宵節的來歷。祭祀太乙神的傳說元宵節是中國傳統的節日,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西漢,民間就已經有了用盛大的燈火祭神的習俗。漢武帝執政期間,每逢正月便會擇日在宮中掌燈一夜,以此祭祀「太乙神」。傳說太陽神的權力很大,能夠主使16條龍,能知風雨、水旱、饑饉、疫病。
  • 作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清明節的習俗你知道多少?
    作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清明節的習俗你知道多少?馬上就要清明節了,對於小編來說是三天美好的假期,相信各位讀者也會在清明節和家人一起踏青享受生活,但是大家對於清明節的了解到底有多少呢?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我們的傳統節日—清明節吧。清明節是我國非常古老的一個節日,它其實融合了多個不同的節日並不斷變化才形成了今天的樣子,清明節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的改火節,北方冬天寒冷人們需要生火取暖。
  • 挖掘節日文化內涵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各地開展傳統文化活動...
    新華社北京9月13日電題:挖掘節日文化內涵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各地開展傳統文化活動慶中秋新華社記者「媽媽,他們在幹什麼?」「燒太平窯呀,這是我們家鄉的傳統習俗。」農曆八月十五燒「太平窯」,是景德鎮多年來的中秋傳統習俗,意在祈求未來平安幸福。中秋節前後,全國各地開展豐富多樣的傳統文化活動,挖掘展示節日文化內涵,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增強文化自信和傳承。9日晚,一場「『越』夜『月』魅力」的夜遊中秋活動在廣州越秀區南粵先賢館拉開帷幕。
  • 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理性看待西方節日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文件要求「實施中國傳統節日振興工程,豐富春節、元宵節、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等傳統節日文化內涵」。中國傳統節日是中華文明的縮影,它具有豐富的文化內容和精神內涵,是一份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然而近幾年,原本是我們生活世界一部分的傳統節日,似乎離我們的生活漸行漸遠,而「洋節」風卻越來越盛行。在洋節對我們傳統節日的衝擊下,自己是否過於重視洋節而忽視了我們自己的傳統節日呢?獨善其身,才可以兼善天下。傳統節日只有得到我們的認可,才能將其發揚光大。
  • 那些已經漸漸失去了來歷的節日……
    有這個節日存在嗎?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節日,開始變成了放假的代稱,而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漸漸變成了傳統,卻有毫無由來的特定日期,人們手機上會準時出現這一天的標籤,可無論是什麼節日,只要不放假,就激不起人們心中的一點兒波浪。記得很多年前,端午節被韓國人申遺,我們否認得很厲害,可改正哪裡有這麼容易。
  • 《節日之書》發掘傳統文化內涵 與現代生活也有些緊密聯繫
    傳統節日在中國人的生活中佔據著重要位置,是中國人的人情紐帶,可是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文化傳統的流失,,人們對傳統節日逐漸產生了陌生感。時代華文書局出版餘世存的新作《節日之書:餘世存說中國傳統節日》,書中發掘了十五個傳統節日背後的文化內涵,讓讀者看到傳統節日與現代生活之間存在的千絲萬縷的聯繫。餘世存近年來的寫作興趣集中在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發掘與整理,2016年他出版的《時間之書:餘世存說二十四節氣》,對二十四節氣中眾多的物候以及它們在中國人千百年間日常生活中的意義做了精彩的介紹,很受讀者歡迎。
  • 都知道中秋節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但你清楚它的來歷嗎?
    Q版燭花不過不打緊,咱們有內涵,有格調,別人放假是放假,咱花粉們放假那叫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陰陽師趙老師的PPT(節選)言歸正傳,既然是發揚傳統文化,基於多年浸淫「修改病句」一道,那前期必然有一段了解的過程。中秋節,顧名思義,是秋天中間那段時期的節日。
  • 傳統節日需融合現代元素
    中秋節是與春節齊名的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然而受多種因素的影響,許多傳統的東西漸漸被遺忘,在當今許多年輕人的心目中,中秋節就只知道吃月餅這一習俗了,而這並非保護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應有的模樣。因此,要過好我們的傳統節日,就要多些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過節方式,吸引更多年輕人走進傳統節日並愛上傳統節日,喚起更多人的傳統文化記憶。
  • 對洋節日了如指掌的你,是否知道這六種即將消失的中國傳統節日
    而很多中國人自己的傳統節日則被逐漸冷落。甚至有一些以及被人們遺忘。以下盤點的六個傳統節日,都是曾經很火很流行而即將消失的傳統節日。也許你對聖誕節等洋節的來歷了如指掌,但是你對這些中國古代節日知道多少呢?1、寒食節:在夏曆冬至後一百零五日,清明節前一二日。寒食節禁菸火,只吃冷食,所以也叫做 「禁菸節」、「冷節」。
  • 中國人的「寒食節」,居然成了韓國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
    是日初為節時,禁菸火,只吃冷食,也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後世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鬥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韓國與中國地緣相近,文緣相通,人緣相親。
  • 四大傳統節日中秋最年輕?
    春節、清明、端午和中秋,可以說是近世中國最重要的四個傳統節日。中秋因其「團圓」的意義,對現代社會的人們來說,重要性可說僅次於春節。可有誰知道,在這四大節日中,中秋其實是最年輕的一個?中秋節有許多別稱:因節期在仲秋八月之中,俗稱「八月節」、「八月半」;此時月色正好月亮正圓,且節日的主要活動都與「月」有關,所以又稱「月節」、「月夕」;中秋節家人團圓,因此又叫「團圓節」。這些別稱透露出中秋的種種文化內涵與民俗事象。如果說民俗是人們為自己的生活所講述的故事,那麼在這些故事的發生演變中,又流露出怎樣的心態變遷?
  • 探秘中國傳統節日源頭,端午節的來歷,其實跟屈原沒關係
    相傳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碰巧在五月初五這一天,跳了汨羅江,順便的,端午節又成了紀念屈原的節日了,賽龍舟、吃粽子,跟這個有關係。不管是哪一種說法,端午節,從名稱由來看,一開始肯定並不是為了紀念屈原,紀念屈原是後來附加上去的文化內涵。
  • 元旦是中國的傳統節日,自古流傳至今,而關於元旦的來歷竟是這樣
    元旦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從古代延續至今,「元旦」最早出自《晉書》一書中,但是在此之前,元旦便是有的了,並非是自晉朝開始,才出現元旦的。事實上,在中國古代的元旦便相當於是我們今天的春節。當然,現在的春節是春節,元旦是元旦,是兩個不同的節日。為什麼會這樣呢?這還得從古至今慢慢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