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節日:具有豐富深刻的文化內涵,體現傳統文化的美學精髓

2020-12-25 啃書的貓超

中國傳統節日,是中國傳統社會中的一項重要文化現象,也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中國傳統節日以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而著稱,它不僅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同時,還體現出傳統文化的美學精髓

從這些傳統節日的起源來看,有些是為了紀念文化名人,比如,端午節的設立是為了紀念楚國三閭大夫屈原,寒食節的設立是為了紀念一代忠臣介子推;有些則是由崇拜祭祀活動演變而來,比如,春節就是由上古時期的祈福祭祀,逐漸發展為現如今的舉國盛事。

在古時候,人們非常重視這些傳統節日,在大量文學作品中就描寫了,人們歡度傳統節日時的場景。「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唐代詩人蘇味道的這首《正月十五夜》,寫的是洛陽城內人們歡度元宵夜的盛況;「北山白雲裡,隱者自怡悅。相望試登高,心飛逐鳥滅。」孟浩然的這首《秋登萬山寄張五》,則表現出重陽節登高望遠的習俗。

中國傳統節日作為一種文化載體,包含了豐富的文化信息。但是,如果我們對中國傳統節日缺少了解,那麼也就無法領略到它流淌於文化血液之中的美學意蘊。

(一)中國傳統節日的發端源遠流長

中國傳統節日的發端,可以追溯到遠古先民時期。在原始社會,由於生產力水平低下,加之人們對自然現象不能理解,也無法控制,所以就對自然界產生了崇拜、恐懼的心理。遠古先民們對自然界賦予了人格化,認為在各種自然現象的背後,隱藏著一個超自然的偉大力量。

為了尋求保護,遠古先民們就對這種超自然力量,表達自己的崇拜之情。萬物有靈的觀念由此產生,並且逐漸發展為上古時期的原始信仰。這種原始信仰包含了祭祀、祈福等內容,當曆法逐漸形成之後,人們就會根據自然時令,規定一個特定日期,來進行祭祀、祈福的內容。這就是傳統節日的雛形。

早期的傳統節日,主要反映了古人對自然萬物的崇拜,以及趨吉避害的心願,同時,這些祭祀祈福活動,也體現了古人對天地萬物的感恩之情。

隨著曆法制定的不斷完善,中國傳統節日的日期開始固定下來。比如,「春節」就是一年的第一天,「除夕」就是一年的最後一天。上古時期,先民們每逢新一年的第一天,都會舉行祭祀祈福活動,這種年首祭祀祈福的活動,就逐漸演變為「春節」

春節形成之後,還經過了一個緩慢的長期發展過程。在這個發展過程中,「春節」成為中華民族的一個特殊節日,並且,它還被人們賦予了更多的文化內涵以及風俗習慣。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北宋文學家王安石的這首《元日》,寫到了春節元日的兩個習俗:燃放爆竹,更換桃符。這兩個春節習俗,其實就沿襲了上古先民們的傳統。

根據《荊楚歲時記》的記載:「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謂之端月。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燃草以闢山臊惡鬼。」

最初,人們燃放爆竹是為了驅趕惡鬼,因為,在上古先人的認知裡認為,凡是危害人類的,那就是一些惡魔鬼怪,所以,要想人畜平安,就得「燃竹而爆」,嚇走惡魔鬼怪。

再來說說更換桃符。所謂「桃符」就是桃木板上繪畫門神,或者寫上門神的名字,據說可以闢邪。先民們在辭舊迎新之時,就用新的桃木板替換下舊的。

當然,春節的習俗還有很多,但是,這些習俗都是在緩慢發展過程中,不斷被人們添加進去的。其他的傳統節日也是這樣,只不過對於上古先民來說,辭舊迎新是頭等大事,所以春節是發端最早、文化內涵最豐富、慶祝方式最隆重的一個傳統節日。

(二)中國傳統節日有其自然基礎和文化基礎

中國傳統節日的內容,並不僅僅是民俗活動,而是以自然時令和文化觀念為基礎,覆蓋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想要了解中國傳統節日的自然基礎和文化基礎,我們可以從古代詩詞中窺得一二。

比如,清代詩人張春華在《滬城歲事衢歌》一詩中寫道:「春到花朝染碧叢,枝梢剪彩嫋東風。蒸霞五色飛晴塢,畫閣開尊助賞紅。」這首詩描寫的是花朝節的場景。

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樣三個信息:

第一,花朝節的自然時令是在初春時節。根據文獻記載,花朝節的日期通常來說是農曆二月十二,也有種說法是農曆二月十五(比如唐代)。在兩宋時期,花朝節的日期一般是農曆二月初二,或者二月十二。初春時節,是一年中萬物萌生的時節,它象徵著人生中的生長階段,花朝節凸顯出的正是自然變化對人生的重大影響。

第二,花朝節的文化基礎是對自然力量的崇拜。古時候,花朝節也稱「花神節」,據說是為慶賀花神生日而設立,花神掌管著人間生育等事,為了求得人丁興旺、花木繁盛,人們當然要向花神祈福了。這就是上古時期萬物有靈和自然崇拜的延續。

第三,花朝節的節日內容是「賞紅」。所謂賞紅,就是用五色紙剪出圖形掛在或粘在花枝上。此外,人們還會結伴來到郊外、田野遊玩,在一些地區還有「放花神燈」、「裝獅花」等活動。趕廟會、逛集市也是節日內容之一。

可見,中國傳統節日直接對應著自然變化對人生的影響,而這正是天人合一理念的體現。

(三)中國傳統節日所具有的獨特美學韻味

中國主要的傳統節日,雖然發端時間和產生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有一點卻是共通的,那就是由最初帶有原始宗教意味的祈福祭祀,逐漸演變為充滿娛樂色彩的全民性節日。

但是,除了娛樂性之外,中國主要的傳統節日還具有獨特的美學韻味

1. 傳統節日隱藏著植物文化。中國的傳統節日裡總少不了植物的身影, 比如,九月九日重陽節佩戴茱萸,這為了求吉闢邪;還有端午節插艾草,也是為了驅除邪氣,這在《荊楚歲時記》中就有記錄:南北朝以前人們就已經有端午節插艾的習慣了。傳統節日裡的這種植物文化,體現出古人對自然的崇拜與敬畏,人們把與節日相關的植物賦予了特殊的意義,形成了獨具東方韻味的植物美學文化。

2. 傳統節日風俗具有時代性,體現出不同的時代風貌。比如,元宵節看花燈的習俗,最早出現於漢代,但還沒有成為全民普及性的節日活動。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道:「漢家以望日祀太一,從昏到明,今夜遊觀燈,是其遺蹟。」到了唐代,元宵節看花燈的習俗普及開來,並成為元宵節的一大盛況。可見,傳統節日的習俗與時代發展密不可分,而時代發展又豐富了傳統節日的文化內容,給傳統節日增添了民俗風情。

3. 傳統節日的發端起源幾乎都與神話傳說、歷史故事有關,這些神話傳說和歷史故事豐富了人們的審美情趣。我們比較熟悉的一些傳統節日,比如七夕節、端午節、寒食節等,這些節日的起源總離不開神話傳說、歷史故事,雖然這些故事和傳說的內容不同,但傳達出的總離不開人類所追求的美好品質,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人們在慶祝傳統節日時,也沉浸於節日所營造出的文化氛圍,這便豐富了人們的審美情趣,充實了人們的生活內容。

【結語】

中國傳統節日以自然時令和文化觀念為基礎,從最初的萬物有靈和自然崇拜而發端,由祈福祭祀之巫風逐步發展為獨具中華美學意蘊的現象,這其中經過了幾千年的發展過程。

不論是為「慎終追遠」而悼念祖先,還是祈求豐收吉祥、人丁興旺,中國傳統節日呈現出的了豐富深刻的文化內涵,以及中國傳統文化的美學精髓。

相關焦點

  • 傳統武德的儒家文化內涵
    儒家思想蘊含著非常深厚的宗教文化,它所包含的人文思想依然具有很強的時代性。儒家文化對我國古代社會乃至當代社會的百姓都非常深刻的意義,對我國傳統物德文化的發展有著非常深厚的影響。接下來就由小編我為大家介紹儒家文化內涵。
  • 挖掘節日文化內涵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各地開展傳統文化活動...
    新華社北京9月13日電題:挖掘節日文化內涵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各地開展傳統文化活動慶中秋新華社記者「媽媽,他們在幹什麼?」「燒太平窯呀,這是我們家鄉的傳統習俗。」農曆八月十五燒「太平窯」,是景德鎮多年來的中秋傳統習俗,意在祈求未來平安幸福。中秋節前後,全國各地開展豐富多樣的傳統文化活動,挖掘展示節日文化內涵,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增強文化自信和傳承。9日晚,一場「『越』夜『月』魅力」的夜遊中秋活動在廣州越秀區南粵先賢館拉開帷幕。
  • 傳統節日設為法定假日是弘揚民族文化
    欣聞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春節、清明、端午、中秋四大傳統節日,將要被增設為法定假日,這是弘揚民族文化,傳承民族傳統,發揚民族精神的有益構想,是國家對國人的人文關懷的體現,是改善民生、惠及百姓福祉、社會文明和諧奔向小康的體現。
  • 傳統文化節日:中國的中元節,有哪些文化習俗
    在新疆幾十年,我感覺人們對各種節日較為淡薄,特別是對中國傳統節日,除了較大的傳統節日外,一些延續幾千年的歷史傳統節日,當地幾乎都不會舉辦什麼活動,我想後世對文化傳承這個概念還是很模糊,需要學校和當地文化部門,還是要重視和加強中國各種傳統節日的學習和宣傳。
  • 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什麼?
    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隱含在中國傳統文化的表象下面。這種精髓用人的經驗、價值觀、邏輯是非常難以理解的。這種精髓。就是「重疊結構世界」原理,以及在「重疊結構世界」中的人,如何進行「心智系統轉換」練習的方法。
  • 中國傳統文化,節日文化趨勢,西南民族節日文化
    本文乃作者夢夢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小編認為節日文化的變遷十分突出,苗族傳統的一些重大節日如鼓社節和苗歷年等在金井都已不是很流行,更多的是吸收了漢族的節日內容。
  • 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理性看待西方節日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文件要求「實施中國傳統節日振興工程,豐富春節、元宵節、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等傳統節日文化內涵」。中國傳統節日是中華文明的縮影,它具有豐富的文化內容和精神內涵,是一份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然而近幾年,原本是我們生活世界一部分的傳統節日,似乎離我們的生活漸行漸遠,而「洋節」風卻越來越盛行。在洋節對我們傳統節日的衝擊下,自己是否過於重視洋節而忽視了我們自己的傳統節日呢?獨善其身,才可以兼善天下。傳統節日只有得到我們的認可,才能將其發揚光大。
  • 《節日之書》發掘傳統文化內涵 與現代生活也有些緊密聯繫
    傳統節日在中國人的生活中佔據著重要位置,是中國人的人情紐帶,可是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文化傳統的流失,,人們對傳統節日逐漸產生了陌生感。時代華文書局出版餘世存的新作《節日之書:餘世存說中國傳統節日》,書中發掘了十五個傳統節日背後的文化內涵,讓讀者看到傳統節日與現代生活之間存在的千絲萬縷的聯繫。餘世存近年來的寫作興趣集中在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發掘與整理,2016年他出版的《時間之書:餘世存說二十四節氣》,對二十四節氣中眾多的物候以及它們在中國人千百年間日常生活中的意義做了精彩的介紹,很受讀者歡迎。
  • 新媒體語境下傳統節日文化傳播的重構與創新
    隨著網際網路時代的發展,傳統節日文化傳播在新媒體的影響下發生了深刻的變革,全新的傳播方式為受眾提供豐富、快捷的服務;傳播主體多元化、傳播方式多樣性以及不同的媒介組合的傳播趨勢大大提升了傳播效果,將極大推動傳承傳統文化、促進社會和諧發展以及帶動相關文化產業,實現共同發展。
  • 聽習近平講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農曆新年將至,辭舊迎新之際,萬家團圓,五洲同慶。春節作為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蘊含著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情感和思想精華。習近平總書記向來對中華傳統節日和中華傳統文化十分重視,多次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价值和獨特作用,賦予時代內涵,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和發展。春節到,讓我們一起重溫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諄諄話語。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節日文化,民族節日
    本文乃作者小節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小編認為民族節日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使其具有增加民族意識的功能,同時也使它成為民族意識存在的重要基礎和集中反映。在民族節日中所看到的各種文化事象,包括民族語言文字,都鮮明突出地表現了一個民族的性格、情操和愛好,成為民族意識(或日民族心理、民族性格)的生動反映。生活在一個共同社區之內的人,如果不和外界接觸不會自覺地認同。民族是一個具有共同生活方式的人們共同體,必須和「非我族類」的外人接觸才發生民族的認同,也就是所謂民族意識,所以有一個從自在到自覺的過程。
  • 人民網評:傳統節日要回歸傳統
    端午節到來之際,在深圳舉行的一個機器人文化節上,一場別開生面的機器人龍舟賽吸引了不少觀眾,特別是那些第一次過端午節、第一次接觸中國傳統節日的孩子們。傳統的龍舟與現代的機器人相結合,連同歡樂、熱鬧的氛圍一起,深深刻入每一個參與孩子的腦海中,形成了關於中國傳統節日的原初記憶。 和賽龍舟一樣,包粽子、扎香囊、插艾葉、飲雄黃、立蛋等習俗,也都是傳統端午節必不可少的內容。
  • 基督徒應如何看待中國傳統文化與節日
    前段時間閱讀李提摩太在華回憶錄,發現李提摩太也不排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利瑪竇、艾儒略等人更不用說了,現在的國人未必比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深刻。通過這些事,說明中國傳統文化和基督宗教信仰是可以在一個人身上共存的。現在卻有信徒宣傳中國傳統文化是魔鬼,抵制各種傳統節日,給人一種感覺:與傳統文化劃清界限就很屬靈。
  • 讓傳統節日「活」起來---中國文明網
    改革開放幾十年來,人們的生活水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過年才能吃上一頓餃子,到每天都吃得比過去春節還好,不少人感覺傳統節日的氣氛不如過去濃厚了,這固然因為邊際效益遞減,也說明我們對物質和文化生活的期待值更高了。同時,隨著文化自信日益提升,越來越多的人對傳統文化產生興趣。無論從物質和文化消費,還是從身份認同的角度出發,過好傳統節日的呼聲都越來越高。
  • 淺談中國傳統文化與包裝設計
    文化是語言、傳統、道德、 法律 和 藝術 的綜合體現,是經過長久的 歷史 積澱而形成的,而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中國 現代 包裝設計 發展 的進程中,在西方文化大量湧進中對我國的包裝設計的衝擊下,知何從中發掘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並把握和堅持包裝設計的傳統性,將其傳統的文化與現代設計有機的結合,以尋求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包裝設計。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文化,節日的特點
    各民族的許多節日,包括著多種文化(廣義上的文化)活動,表現出豐富多彩的文化特點,因此,節日被公認為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是綜合反映民族文化的博覽會。從節日活動中,我們可以看到民間藝術、民族建築(節日活動往往在重要建築中或其周圍舉行)、民族服飾(最精華的盛裝)、民族禮儀、民族飲食、宗教文化、經濟生活、娛樂方式等等文化形式,幾乎包括了民族文化的各個方面。它不僅是精神文化的集中反映,而且同時是物質文化的集中反映。
  • 嵐山一中|堅定文化自信,弘揚傳統文化
    堅定文化自信,弘揚傳統文化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為認真落實《教育部關於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及《中共教育部黨組共青團中央,關於在各級各類學校推動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長效機制建設的意見》,圍繞我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團委特組織此次「堅定文化自信,弘揚傳統文化」暨元旦假期文化自信主題教育活動。01堅定文化自信,拒絕「洋節」倡議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層、更持久的力量。
  • 中國傳統節日清明節
    1、介紹清明節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4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 唐夫人 說:從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取向看中華武術之美
    武術與文化 中華武術在幾千年的漫長發展過程中,吸收了中國傳統的文化思想精髓,逐步成為中華文明的載體和體現在武術中所蘊含的中國傳統美學思想和傳統的美學價值觀是中華武術千百年來澤惠大眾的本質。 在我國中華武術中,無論是在技擊攻防的形態特徵上,還是在節奏韻律、意境追求上,都體現了傳統文化美學的思想內涵。
  • 中國傳統節日有哪些文化習俗?堅持這些文化特色的意義與價值何在
    02中國傳統節日有哪些?節日中的傳統文化習俗有哪些?1、中國的傳統節日中國的傳統節日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寒衣節,下元節,小年,除夕等十二個節日。2、節日時間及傳統文化習俗1.春節:是每年農曆正月初一,又稱陰曆年,老百姓叫「過大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