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實的玄奘取經(下)

2020-12-10 上遊新聞

到達那爛陀寺

西行五萬餘裡,歷經磨難的玄奘終於穿越了中原無數小國,踏上印度國土,進入古印度的佛學研究中心——那爛陀寺,這是玄奘萬裡跋涉的目的地。

僧侶們陪同玄奘去拜見那爛陀寺的主持戒賢大師,他已經一百多歲了。戒賢問:「你從哪裡來?」

玄奘答道:「我從遙遠的東土大唐來,來向您學習《瑜伽師地論》,以便在東土弘揚佛法。」

聽了玄奘的話,戒賢老淚縱橫。原來,戒賢患有風溼,每次發作,痛如火燒刀割,三年前尤為嚴重,痛得使他不想活下去,於是他決定絕食至死。當天夜裡,他夢見了菩薩。菩薩對他說:「我知道你要放棄身體,所以特來勸戒。如果你能把《瑜伽師地論》傳揚到還沒看到的地方,你的病自會痊癒。三年後,將有支那僧人向你求法,你一定要傳法與他,讓他帶回東土發揚光大。你安心等他來吧。」神奇的是,從夢中醒後,戒賢的風溼病就完全好了。

戒賢的這個夢,發生在三年前,而玄奘西行出發到那爛陀寺,也正是三年整。玄奘聽了戒賢的敘述,悲喜交集,因緣際會實屬天意,他們的相逢也是神的安排吧!於是玄奘正式拜戒賢為師,從之學習五年,兼學印度的語言。

後來,玄奘又尋訪了印度次大陸諸多國家,遍訪名師,成為印度宗教的最高權威。在古印度國王戒日王舉辦的一次全國辯論大會上,玄奘的聲名達到頂峰,從此在印度聲名大震,無人能及。他與戒日王也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玄奘在印度備受膜拜,就連他腳上的麻鞋,都被信徒供為聖物,有的國王甚至要為玄奘供養一百座寺院。但玄奘沒有忘記初衷,自己西行求法,是為了東歸振興中土的佛教。公元641年,玄奘辭別戒日王,準備回國。

高接遠迎的東歸

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玄奘抵達甘肅敦煌,他致信唐太宗,報告自己「私往天竺」,請求回國。七個月後,太宗言辭熱情地回信了:「可即速來,與朕相見。」

因太宗當時在洛陽宮,就敕令西京留守房玄齡,遣官奉迎玄奘入弘福寺,一切費用由朝廷供給。

長安城萬人空巷,沿路排成了長達十裡的歡迎隊伍,人們爭前恐後,爭睹這位歷經千難萬險的僧人。在房玄齡的陪同下,玄奘法師從西部都亭驛緩緩步入弘福寺。十七年前,他棲棲遑遑離開長安,沒想到,回來時受到高接遠迎,盛況空前。

在長安朱雀大街南端,陳列出玄奘從印度用二十匹馬馱回來的佛經,520夾共657部、如來肉身舍利150粒,以及金、銀等佛像七尊。僧尼隨行護送,各色儀仗莊嚴隆重,香菸繚繞,散花供養,梵樂偈贊不絕。競相瞻仰的百姓、士人和官吏集聚如雲,十分擁擠。為避免踩踏事件,官府通知大家就地燒香散花,不可移動。

當日,天空中出現七彩祥雲,宛轉盤旋在佛經的正上方,方圓幾裡,迎送至弘福寺。

唐太宗與玄奘的第一次見面

太宗李世民九歲時,患目疾,父親李淵為此曾親自到長安草堂寺,拜佛以求保佑。後李世民果真疾愈,李淵就造了一尊石佛,送入寺內供奉。兒時的這段經歷,使李世民念念不忘,他曾親自撰詩,讚頌草堂寺祖師鳩摩羅什,登基就位之前,他和佛教僧侶也交往密切。

繼位後,太宗李世民立即宣布廢止限制佛教發展的詔令,開始「度僧立寺,廣事弘持」,大力振興佛教。

貞觀十九年(645年)二月,太宗召玄奘入宮。見到玄奘,太宗隨即起身恭迎,極為殷勤,賜坐說:「法師要西行求法,為什麼不事先告訴我啊?」

玄奘謝罪道:「當初確實再三表奏,因為誠願微淺,沒有得到準許。求法心切,只好不顧國法,擅自出關。專擅之罪,深感慚愧。」

太宗安慰說:「法師是出家人,已與塵俗脫離,更何況冒生命危險,志在普度眾生,令朕非常欽佩,以後就不必再將此事放在心上了。」

接著,太宗又一一詢問西域風土民情、政教法令,玄奘法師隨問作答,條理分明,記憶清晰。

太宗非常高興,說:「從前苻堅說釋道安是法器,無人不崇敬。我看法師您言辭典雅、風節貞謹,遠超古人啊!」

太宗見玄奘法師的器度見識有公卿之才,就勸他還俗,輔政做官。玄奘法師辭謝說,讓自己還俗,有如水上之船,離開水到陸地,不但發揮不了作用,很快也會腐朽。因此他只想弘揚佛法,以報國恩,於是太宗便不再勉強。

太宗與玄奘法師相談甚契,不知不覺時間就過去了,他們的談話從日出卯時開始,一直持續到酉時,夜色降臨,閉鼓方罷。

一年後,玄奘法師奉詔撰述的《大唐西域記》完成了。這是由玄奘口述、辯機筆錄的一部歷史地理巨著,共12卷,介紹了玄奘所到的110個國家以及傳聞中的28個國家的真實情況,包括地理形勢、農業物產、國王宮室、軍事司法、宗教風俗等幾十方面的內容,還記載了很多佛教故事和傳說,價值不可估量。

《大唐西域記》也為印度歷史彌補了詳細史料。根據Indu的讀音,玄奘將「天竺」正名為「印度」,印度史的重建,玄奘法師功不可沒。

看了《大唐西域記》,太宗對玄奘法師更是讚揚有加,他再次請玄奘法師還俗,幫助自己治理國家。但玄奘念念不忘的,是從印度帶回來的600多部經書還沒有譯成漢文,他請求太宗支持翻譯佛經。

開設譯場

在太宗的支持下,玄奘奉詔主持開設了國家譯場,一批最有學識的高僧,在玄奘帶領下一起從事經卷的整理翻譯。

貞觀十九年至二十二年,玄奘主持弘福寺譯場,翻譯工作有十道工序,設各類專職,分工明確。每天,玄奘對當天完成的任務都有安排,白天沒有完成的,晚上一定繼續完成。譯經結束,還要誦經拜佛,直至三更才睡,然後五更起床,繼續翻譯。

不到20年的時間,玄奘主持翻譯佛經1335卷,幾乎是每5天就翻譯出一卷,相當於歷史上另外三大翻譯家譯經總數的一倍還多。

太宗親自為《瑜伽師地論》作序

貞觀二十二年,玄奘翻譯完成《瑜伽師地論》一百卷,送太宗詳覽。太宗看後,連贊「佛教廣大」,並承認自己以前對佛教的一些非議都是妄言。

太宗特別供養玄奘法師摩雲袈裟一件、剃刀一把。這件價值萬金的摩雲袈裟,可謂天衣無縫,繡制精妙,看不出針線縫製的痕跡,費時達數年之久。

太宗下令把新譯的《瑜伽師地論》復抄九本,流通全國,並親自為經書寫序,名「大唐三藏聖教序」,共七百八十一字。此篇聖教序說明了佛教東傳、奘師西遊的情形,讚譽玄奘法師為「法門之領袖」、 「超六塵而迥出,只千古而無對」,敕令將之貫於眾經之首。太子李治為經書寫了後記。

在慶福殿中,百官侍立,太宗獨賜玄奘法師上坐,使人對群臣宣讀聖教序。從此,朝廷眾臣紛紛讀經,佛法得到了空前弘揚。玄奘法師經常被留在宮中,太宗向他諮詢佛法。朝廷重臣如長孫無忌、褚遂良、宰相于志寧等,也都與玄奘法師交好,成為佛教信徒。

貞觀二十二年十二月,玄奘法師入住新建的大慈恩寺翻經院譯經,慈恩寺譯場是唐代規模較大、設備周全、組織完善的欽定譯場。

在太宗的扶持下,佛教在大唐開始復甦,貞觀年間得到了極大弘揚,「天下僧尼,數盈十萬」,海內各寺達三千七百一十六所,氣象繁盛。

太宗由多次勸玄奘還俗輔佐朝廷,也逐漸轉變了觀念,對學佛出家更為尊重景仰,他曾嘆曰:「出家者乃大丈夫事,非將相所能為!」

在御榻前為太宗講經

太宗自年少就徵戰奔波,即位後又操勞國事,遠徵遼東以來,精神氣力大不如前,受玄奘影響皈依三寶後,身心才得到調劑,對人間無常,也漸漸有所感悟。所以太宗對佛法就越加虔信。

玄奘不僅通達佛門奧義,對世事人情也非常圓容。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玄奘陪太宗在終南山的翠微宮同住,他們形影不離,談論佛教中有關生死之事。

在御榻前,玄奘為太宗講經,給了病重的皇帝很大的安慰。太宗去世前三天,玄奘完成了《心經》的翻譯,此書的第一個讀者就是太宗。

玄奘陪太宗走完了生命的最後進程,直到臨終之前,太宗仍和他談論佛法因果報應與輪迴,深以「相見之晚,沒有能力興扶佛事了」為嘆。

太宗病逝後,玄奘才隨著送葬靈樞返回長安。

大唐盛世,佛家思想傳播規模空前,官吏深信因果,廉潔奉公,百姓修心向善,民風淳樸,朝野上下政治清明,社會安定,其時夜不閉戶,行旅不需帶食糧。

翻譯《大般若經》

659年秋天,六十歲的玄奘入住陝西銅川附近的玉華寺,專心翻譯《大般若經》。

《大般若經》內容繁浩,梵本原文就有二十萬頌。參譯的人一再請求效法鳩摩羅什,去繁從簡,著重意譯。

玄奘法師也想以刪節翻譯。但當天夜裡,他做了惡夢:夢中或經歷危險,孤獨無助,或遇猛虎追逐,不能脫身,非常恐怖。

玄奘悟到,佛經翻譯不可刪繁從簡,於是決定宣告採取廣譯。

宣告當晚,他就夢見,諸菩薩眉間放光明,照在自己身上,身心十分愉悅,又夢見自己持花執燈供養諸佛,還夢見自己升高座,為大眾說法,許多人圍繞著自己,讚頌行禮。

從此,翻譯《大般若經》時,玄奘完全按照梵文原本翻譯,不敢刪減一字。凡是漢文中無可對應的佛教特有用語,只取音譯而不作意譯。

此前的漢文譯經,或偏直譯,不符合漢人的語言習慣,或偏意譯,損失了原意。玄奘提出了譯經「五不翻」原則,以直譯為主同時配合意譯,既不損原意,又便於理解。

玄奘的譯經,在語句、結構和風格上,更接近梵文,內容也較前人更加完備,在翻譯史上樹立了一個新的典範,後人將玄奘所譯佛經稱為「新譯」,而將此前的譯經統稱為「舊譯」。

預知時日

翻譯《大般若經》期間,玄奘曾對弟子說:人的形體虛幻,不能長久。我65歲時,一定會死在玉華寺裡。……佛經數量巨大,我常常擔心翻不完,大家要多努力,不要怕辛勞。」

五年後,六百卷的《大般若經》終於翻譯完畢。自覺體力衰竭,玄奘就向弟子交代後事:「我到玉華寺,就是因為要翻譯《大般若經》,如今已經譯完,我的生命也快結束了。」

「我死了以後,後事務必儉省,只用一張粗席將我裹好,埋在偏僻的山水邊即可。不要靠近宮寺,我身體不淨,要離遠一點。」

弟子哽咽流淚說:「您氣力尚好,容顏也和以前一樣,為什麼忽然說這些啊?」

玄奘回答:「我自己知道,你們不必安慰我了。」

當時有門人外出,玄奘就對他說:「你去吧,我現在就與你作別。你再也不用來見我,來了也見不到我了。」

預知無常將至,剩下時日不多,玄奘想專精修持,便絕筆不再譯經。

弟子夢見佛塔突然崩塌

公元664年初八日,一弟子夜間夢見一座高大莊嚴的佛塔突然崩塌。驚醒之後,弟子不知主何吉兇,就去請教玄奘,玄奘說:「這是我辭世的預兆,不關你的事。」

第二天傍晚,玄奘在房後跨門檻時,不慎摔了一跤。小腿上蹭破了一點皮肉,卻病勢沉重,昏迷不起。

直至十六日,玄奘才醒,喃喃自語道:「我的眼前有一朵白蓮花,像盤子那麼大,鮮淨可愛。」

第二天,玄奘又夢見:成百上千的人,身穿錦繡衣裳,手捧鮮花珍寶,在禪房裡來回穿行。他們身形高大,容貌莊嚴。院子後面的山陵之間,也突然布滿鮮亮的金幡,林間奏響了天樂,門外停滿無數寶車,車上裝滿各種奇珍美食,用來供養自己,都非人間的食物。

玄奘辭謝說:「此等珍味,只有證得神通的人才有資格享用,我還沒達到這種境界,怎敢受用?」

雖然推辭,玄奘仍進食不止。後來,他被侍者的咳聲驚醒,將夢中的情景告訴了身邊的寺主慧德法師,說:「這樣看來,我一生修得的功德是存在的,佛教所說的因果,沒有半點虛假啊。」慧德法師將這些都非常恭敬地記錄下來。

接著,玄奘讓僧人們讀他翻譯的佛經的名稱,統計總共有七十四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他感到非常欣慰。

二十二日,玄奘將所有衣資清點布施,又令造像請僧眾舉行法事。

二十四日,玄奘讓塑像工人在玉華寺的嘉壽殿豎起一菩提像,把骨架搭好。然後召集了所有身邊譯經的弟子,欣然辭別:「我俗身不淨,已經厭離了。在這個世間,我要做的事情已經完成,沒有必要繼續駐留。我祈願將來彌勒佛下生人間的時候,我能跟著他下世,廣作佛事,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當夜,慧德法師就夢見:千尊金佛像從東方而來,進入玉華寺,花香滿室。

在接下來的日子裡,玄奘不語,唯念誦佛經不停。

二月初四日,夜半,醫僧明藏禪師親眼看到:兩個身高一丈多的人,共捧一朵白蓮花,直到玄奘法師床前,白蓮花有三重花瓣,光淨鮮潔,如小車輪般大,葉子長一尺多。他們恭謹地對玄奘法師說:「法師從無始以來所有煩惱和各種有情的惡業,如今都因這小小的病苦,全部消除了,法師應該高興啊!」

玄奘注視四周,合掌良久,然後右手支頭,身體側臥,左手舒放在左腿之上,不再說話,不再飲食,也不再動作。

初五,三更時分,弟子含悲啟問:「和尚一定能生彌勒天嗎?」

玄奘答道:「一定能。」說罷,呼吸逐漸微弱,不久就安然離世。宛若安祥入夢,其面色白裡透紅,和悅之狀勝過平時。七天後大殮,玄奘法師的容顏絲毫沒有變化,也沒有異味。

噩耗傳來,唐高宗罷朝三日,嘆道:「朕失去了國寶!」在場文武百官也都面露悲傷,神色哀戚。

死後兩個月 遺體形色如常

玄奘示寂前後,都有各種祥瑞之兆。

慈恩寺的明慧法師,夜夜誦經繞佛,一天夜裡正繞佛經行時,忽然看到四道白虹南北橫亙,皎潔明亮,很是驚異:從前世尊滅度時,有十二道白虹直貫太微,如今這個景象,難道是玉華寺的玄奘法師圓寂了嗎?

直到第九天噩耗傳到,果然玄奘法師離世的時刻,正是他看到白虹之時。

示寂一個月後,有人攜帶栴檀末香來,請求依印度習俗,將之塗於玄奘法師的遺體上。此時封棺已久,弟子們都不答應。

那人正色說:「弟子先不要代作決定,玄奘法師如果不允許,請示現跡象氣味告知!」弟子不得已開棺。開棺後,在場的弟子們都聞到一股蓮花般的特殊清香。那人把大殮的法服層層揭除,只留衫衣,發現玄奘法師相貌一如生前,安詳地躺著,眾人不禁一齊號哭。等那個人塗好香,為玄奘法師穿好殮服蓋棺後,卻突然不知去向了,眾人都認為送香者是天人下凡。

玄奘法師圓寂兩個月後,高宗下詔將玄奘法師的靈柩下葬於滻水之東白鹿原,並讓僧尼製作幢蓋前往送行,公元664年,黃曆的四月十四日,葬禮在首都長安舉行。

出殯當天,長安附近五百裡內,送葬的隊伍從皇家寺院大慈恩寺出發,中途經過長安最主要的街道,向白鹿原進發。

送葬的隊伍中,素蓋白幢如白雲浮動,樂聲響徹雲霄。喪事華麗,僅幢幡帳蓋就有五百多種,東市各絹行用三千匹上絹,結紮一頂涅盤帳輿,工巧莊嚴。但弟子們不敢違背玄奘法師的夙願,只以他的三件法衣及太宗所施的摩雲袈裟安置在涅盤帳輿上前行,靈柩安放在竹蓆車中隨後,玄奘的遺體,被粗席包裹在靈柩裡。

送葬者有一百多萬,從皇室到百姓,從佛門到俗世,沒有不唏噓落淚的。

當夜,僧俗留宿墓地守靈者,有三萬多人。十五日清晨下葬封土時,哭聲動地,天地變色,鳥獸哀鳴,草木悲悽。

《大唐故三藏玄焚法師行狀》中說,玄奘法師去世60天後,顏色如生,還散發香氣,甚至長出新發。

669年,唐高宗敕令遷葬玄奘到樊川北原,並建造塔宇,把玄奘的遺體從地下抬出來時,發現其面色如生。

845年,發生了會昌法難,即中國佛教史上最大的一場法難,寺廟盡毀,強令僧尼還俗,而長安的慈恩寺,則被明令保留了下來。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歷史上真實的玄奘取經(下)-上遊新聞 匯聚向上的力量
    這是由玄奘口述、辯機筆錄的一部歷史地理巨著,共12卷,介紹了玄奘所到的110個國家以及傳聞中的28個國家的真實情況,包括地理形勢、農業物產、國王宮室、軍事司法、宗教風俗等幾十方面的內容,還記載了很多佛教故事和傳說,價值不可估量。《大唐西域記》也為印度歷史彌補了詳細史料。根據Indu的讀音,玄奘將「天竺」正名為「印度」,印度史的重建,玄奘法師功不可沒。
  • 還原唐僧玄奘的真實形象(下):絲綢之路上的傳說
    參見前文丨還原唐僧玄奘的真實形象(中):歷史典籍裡的大師    伍  除了唐僧玄奘在國內和域外的歷史真實形象,我在尋訪古代絲綢之路過程中,還意外地聽到許多富有傳奇色彩、把唐僧玄奘加以神化的民間傳說,這可以看作是與文學形象相對應的第四種形象。
  • 歷史課本那幅著名的「玄奘取經圖」裡,玄奘背的究竟是什麼
    在我們的中小學歷史、語文課本裡,關於唐代高僧玄奘西去天竺取經的介紹,都會配一副下面的圖片。這幅圖片其實叫《玄奘取經圖》。看了這幅圖後,其實很多人會很好奇,圖上面玄奘身上背的是什麼東西?手裡拿的又是什麼?還有玄奘頭頂上圓蓋樣的是什麼?圓蓋下面掉著又是什麼呢?
  • 玄奘取經為什麼要繞遠路?
    唐僧自長安到西天(印度)取經要走十萬八千裡,這是在《西遊記》中人盡皆知的事情。雖然事實上,長安到印度並沒有十萬八千裡,但在那個交通極不發達的年代裡,玄奘取經所經過的一萬多裡也足夠駭人。那麼,歷史上的玄奘為何放棄了其她路線,而選擇了涉沙漠、過帕米爾高原這一條看起來很繞的路線?唐太宗登基後不久,唐僧在長安遇到一個天竺僧侶,在論道一番之後,有了去天竺尋求真經的念頭。開始的時候,唐僧也希望獲得朝廷的支持,就叫上一些僧人,上書請求西遊取經。
  • 歷史上的玄奘是個什麼樣的人?他為什麼要去西天取經?
    "我們今天要說的玄奘就是其中的一位。在中國,如果提起明代作家吳承恩的小說《西遊記》,恐怕連小孩都知道。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陪著師傅唐僧去西天取經的故事,使人津津樂道。在這部神話故事中,人們對真善美的追求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 逸聞趣史|歷史上玄奘西天取經經歷了什麼?又收穫了什麼?
    上一篇,我們講到了,玄奘借長安城門大開,饑民出城尋找食物,趁機混出城,開始了他的西天取經之行。本期講述:玄奘西天之行經歷了什麼,又收穫了什麼?走出茫茫沙漠,玄奘來到絲綢之路上著名的高昌王國,《西遊記》裡火焰山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信仰佛教的高昌國王太佩服玄奘了,決心把玄奘留在高昌。他每天用最好的吃喝招待,就是不讓玄奘走。玄奘無奈,只好用絕食來顯示自己的決心。
  • 唐玄奘:未經皇帝許可偷渡取經,歸來後的日子究竟如何?
    西遊記的小說中記載,唐玄奘離開大唐遠去西天取經,臨走前皇帝李世民親自為他踐行。那歷史上的真實情況又是如何呢?原來玄奘最初去西天取經,並沒有得到皇帝李世民的許可,通關文牒也沒有得到批覆,但是玄奘依然不顧這些繁瑣的法規,偷渡出境。
  • 玄奘成名於西天取經,卻無法稱為第一僧,這位僧人比他貢獻更大
    其實不然,史實與小說畢竟不是一回事,只有歷史記載中的人物才最為真實,而小說中的人物大都是虛構。現實版的玄奘能如此出名,要得益於兩方面的原因,一是他撰寫的遊記《大唐西域記》一書;二是明代文學家吳承恩編著的小說《西遊記》。兩者能讓玄奘成名於後世的,還要歸功於吳承恩,以他的原型塑造出了轟動國內外的神話小說。
  • 唐僧不止會取經,印度人說如果沒有玄奘,重建印度歷史是不可能的
    大多數人都知道玄奘取經取回了真經,卻很少有人關注他還買一贈一給了一份贈品,那就是大唐西域記。《大唐西域記》,簡稱《西域記》,為唐代著名高僧唐玄奘口述,門人辯機奉唐太宗之敕令筆受編集而成。此書由玄奘口述,由弟子辯機執筆《大唐西域記》,貞觀二十年(646年)七月完成。據專家表示,「玄奘用腳步量出的裡程,竟準確到一裡不差,使斯坦因感佩到五體投地的地步」。據悉,該書記述128個國家和地區的都城、疆域、地理、歷史、語言、文化、生產生活、物產風俗、宗教信仰,此外還記述了其他十餘國家的情況。本書是繼晉代法顯之後又一取經遊記巨著。
  • 印度最早的「國際大學」,玄奘取經的,1500年前修建
    我國的文化發展歷史有著非常長的時間,我們古代的時間也是很久了的一個在這樣的歷史長河當中我們所發生的事情在這當中吸取的經驗教訓也都是比較多的,在這樣的發展過程當中也有了很多讓人好奇的東西出現。而在我們這麼長時間的發展當中每個時代都有個它獨特的故事,唐朝是我國最為鼎盛的一個時期,而在這個時候還有玄奘取經這樣的故事流傳,而這一故事是大家都說比較明白的,那麼究竟唐玄奘取經的地方在哪裡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 歷史上的真正「豬八戒」,獨自西天取經,比唐僧還早幾百年
    講述唐僧帶領三個徒弟,師徒四人西天取經的故事,其實師徒四人都有原歷史原型,比如唐僧是,唐代高僧玄奘, 今天我就為大家講一講。歷史上真實的「八戒」,八戒並不是生活在唐朝,而是生活在三國時期,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漢族僧人,也是開創西天取的一人,他的原名叫朱士行,法號:朱八戒,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歷史上真正的八戒西天取經的故事。
  • 玄奘取經回國後,究竟過得怎麼樣?
    今天要講的,正是唐僧的原型——歷史上真實的大唐玄奘(600—664年)的故事。這位憑藉信仰的力量,九死一生從印度取回真經的佛學大師,返回大唐後,就要面對中國社會,尤其是政治的現實了。唐太宗急於召見遠道歸來的玄奘,應該與他亟欲建立東方世界霸業有關。過去幾年,他相繼平定高昌,佔領焉耆,準備徵服龜茲。此刻,又要出徵高句麗。所以,他對佛學並不關心,而是讓玄奘儘快整理西域各國的真實情況,好為他的「天可汗」大業服務。很明顯,唐太宗是個惜才的皇帝。
  • 遇見伊塞克湖 一個玄奘取經路過的地方
    伊塞克湖湖水味道隨歷史在變遷   如今湖區作為著名的療養區,空氣清新,散發著不可抗拒的迷人魅力。   我們在一處度假區旁停車,走向湖畔的沙灘上。玄奘法師對湖水的記載是「味兼鹹苦」,說明當時湖中已累積起來相當量的礦物質。
  • 科考團隊嘗試還原玄奘取經後的「回國路線」
    唐初玄奘西行,就沿著這一古道遠赴古印度取經。  時至今日,絲綢之路一直留存著很多未解的謎,有待學界破解。比如,絲綢之路穿過古稱蔥嶺的帕米爾高原地區,史料中也有記載表明,昔日玄奘取經後回國就曾途經這裡。但他走的是哪條路?從哪個山口翻越?今人一直不清楚。
  • 違抗皇命,叛逃出境,歷史上的唐玄奘,和你所不知道的「西遊記」
    「白龍馬,蹄朝西,馱著唐三藏跟著仨徒弟……」如果覺得這首歌不夠高端,我們還可以高歌一曲《敢問路在何方》,這就是我們關於唐玄奘和西天取經的印象,寒暑假裡電視無數次循環播放《西遊記》告訴我們,他應該是這個樣子的:四人一馬的隊伍,師父弱到爆全靠徒弟保護才能取得真經,從出發到回歸始終被整個唐王朝翹首以待。真實的歷史是這樣的嗎?
  • 玄奘是一位世界性的歷史人物,是傑出的翻譯家和宗教哲學理論家
    玄奘是一位世界性的歷史人物,是舉世公認的傑出的翻譯家、旅行家和宗教哲學理論家。打開關於「唐僧」的網頁,實在驚詫不已。絕沒想到,人們對於這個亦人亦神的和尚竟然如此感興趣。在這種情勢下,偏要一本正經地從歷史真實、文學作品、民間傳說的多重視角來探索什麼唐僧的形象,也算得上「痴情可哂」了。從前讀《西遊記》,唐僧留給我的印象是很不好的。他不僅軟弱怯懦,進退失據,在困難面前動輒驚慌流淚,而且,昏庸迂腐,耳軟心活,常常誤信讒言,敵我不辨。反之,對孫悟空卻憐愛備至,情有獨鍾。
  • 與玄奘西天取經的足跡不期而遇
    「鎖陽古城」原來叫「瓜州城」,因當地盛產鎖陽改名「鎖陽城」,建於西晉時期,位於絲綢之路咽喉上的重鎮,隨著明代嘉峪關撤掉失去保護而被廢棄。正說著,遠遠看見山頂一個土樓,導遊說那是座角樓,停車讓我們拍照,又指著前面說剛好有兩棵鎖陽,兩個鐵鏽色的東西冒出地面,不說我會以為是兩根馬蹄鐵埋在那。
  • 實拍西安慈恩寺的大雁塔,玄奘取經用葉子抄寫,遊客:原來長這樣
    而大慈恩寺最初的來源,據史料記載是李治為紀念他的母親修建的,但是真正的大雁塔是玄奘法師修建的,因此這座寺院的大雁塔它是因寺建塔,那麼因寺廟建塔的代表在哪裡呢?那麼晉南北朝以後修建的寺院,它的佛塔的地位明顯在降低,後來就在大雄寶殿的背後,整座寺院裡面的標誌性建築雖然也是佛塔,但是它的地位是在大雄寶殿之後的,而玄奘西行取經的路線圖在這裡也可以清晰地看到,玄奘是從長安出發,沿著絲綢之路一路西行到達印度,並且走遍了包括尼泊爾在內的很多天竺名寺,最後求取到天竺真經回歸大唐。
  • 西遊記:十萬八千裡取經,唐玄奘西行之路究竟是艱難在哪裡
    西遊記:十萬八千裡取經,唐玄奘西行之路究竟是艱難在哪裡提到唐玄奘,小編腦海裡就浮現出了那個囉裡囉嗦的和尚,說實話小編也一直不喜歡這個角色。甚至再想想十萬八千裡取經路,九九八十一遭劫難,唐玄奘都付出了什麼?「施主不要害怕,這是我的徒兒孫悟空,法術高強必然能為你排憂解難。」「貧僧自東土大唐而來,前往西天取經……」或者就是被抓了,「你們這些妖怪可知道我大徒兒是誰?」等等。
  • 玄奘取經為什麼不走海路?他原來是偷渡去的印度
    唐玄奘到印度取經的故事在中國是家喻戶曉,著名的《西遊記》就以唐玄奘取經的故事為原型創作的。但是,關於唐玄奘取經的路線,許多人都頗有疑問。在古代,最佳的交通方式就是乘船,因為乘船速度較快,同時也特別輕鬆。而唐朝時期,中國和印度洋各國有海上絲綢之路聯繫,乘船到達印度是比較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