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中小學歷史、語文課本裡,關於唐代高僧玄奘西去天竺取經的介紹,都會配一副下面的圖片。這幅圖片其實叫《玄奘取經圖》。看了這幅圖後,其實很多人會很好奇,圖上面玄奘身上背的是什麼東西?手裡拿的又是什麼?還有玄奘頭頂上圓蓋樣的是什麼?圓蓋下面掉著又是什麼呢?
這幅畫是根據西安慈恩寺內宋代的玄奘取經時刻畫的。據後來考證說宋代的這一石刻畫又是仿照敦煌石窟裡的玄奘取經壁畫刻畫的。所以,畫上面的玄奘的打扮,看來主要是以宋代僧人的形象為參照來描繪的。我們在宋代著名畫家張擇端的那幅聞名世界的《清明上河圖》裡,也能找到和「玄奘取經圖」裡形象差不多的僧人形象。
圖上的玄奘法師的打扮,是有一個專門的稱呼的,一般就叫做「行腳僧」,行腳僧也叫雲遊僧,與禪宗參禪學道的雲水同義。指無一定的居所,或為尋訪名師,或為自我修持,或為教化他人而廣遊四方的僧人,可一人或多人同行。而在唐宋一般就指處於長途旅途中的出家人。畫中的玄奘身穿的是唐宋時期的行腳僧服,這屬於當時出家人出門行腳修行的日常服飾,和今天的出家僧衣區別不大,但還是有明顯的不同,作為出門行腳修行的出家人的常服來說,為了方便平時的出行和勞作,僧衣的下擺做了截短處理,不像現在的僧衣長袍極地。
胸前掛有念珠,腳上穿有草鞋或麻鞋。腰胸前面繫著個小包袱,裡面是一些日常更換的衣物和比較貴重的東西,比如盤纏。畫裡玄奘左手拿著的是經書,可見大師的學習精神是十分值得我們借鑑的,真是手不釋卷,隨時都在學習的狀態中。右手拿著拂塵,這個在當時又叫蠅甩兒,是專門用來驅趕旅途中惱人的飛蟲的,出家人慈悲為懷,飛蟲雖然惱人,卻只能趕跑,不能殺生,要不然換普通人手裡怕就是蒼蠅拍子之類的了。
玄奘背上背著的是竹子製作的書箱,裡面放的是經書和日常參拜的佛像。竹製的書箱輕便透氣,用來放置圖書之類的物品十分合適,所以在唐宋不但出門旅行的行腳僧喜歡用,上京趕考的讀書人們也基本上是人手一件,大家在電影裡應該也看見過,張國榮當時扮演的書生寧採臣背上就背了一個差不多的竹製書箱。
書箱頂上的圓蓋是一把傘,平時不但可以遮擋太陽,防止旅途中身體過快脫水,下雨時也是一塊避雨的天堂,不但讓人免受雨淋之苦,也一併保護了背上書箱裡的經書。傘前垂著的線,吊了一個小油燈,這是玄奘取經途中,夜晚一邊趕路一邊還在刻苦誦讀經書的情景。看到這裡大家應該對當時玄奘取經的大概裝備有了一個概念。雖然取經很苦,前面還有許多未知的危險,可是玄奘卻依然執意取經,旅途中還不忘修行學習,正是憑著這樣的信念和精神,玄奘才完成了別人看起來不可思議的事情,這種精神是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