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課本那幅著名的「玄奘取經圖」裡,玄奘背的究竟是什麼

2020-12-25 熊貓聊歷史

在我們的中小學歷史、語文課本裡,關於唐代高僧玄奘西去天竺取經的介紹,都會配一副下面的圖片。這幅圖片其實叫《玄奘取經圖》。看了這幅圖後,其實很多人會很好奇,圖上面玄奘身上背的是什麼東西?手裡拿的又是什麼?還有玄奘頭頂上圓蓋樣的是什麼?圓蓋下面掉著又是什麼呢?

玄奘取經圖

這幅畫是根據西安慈恩寺內宋代的玄奘取經時刻畫的。據後來考證說宋代的這一石刻畫又是仿照敦煌石窟裡的玄奘取經壁畫刻畫的。所以,畫上面的玄奘的打扮,看來主要是以宋代僧人的形象為參照來描繪的。我們在宋代著名畫家張擇端的那幅聞名世界的《清明上河圖》裡,也能找到和「玄奘取經圖」裡形象差不多的僧人形象。

圖上的玄奘法師的打扮,是有一個專門的稱呼的,一般就叫做「行腳僧」,行腳僧也叫雲遊僧,與禪宗參禪學道的雲水同義。指無一定的居所,或為尋訪名師,或為自我修持,或為教化他人而廣遊四方的僧人,可一人或多人同行。而在唐宋一般就指處於長途旅途中的出家人。畫中的玄奘身穿的是唐宋時期的行腳僧服,這屬於當時出家人出門行腳修行的日常服飾,和今天的出家僧衣區別不大,但還是有明顯的不同,作為出門行腳修行的出家人的常服來說,為了方便平時的出行和勞作,僧衣的下擺做了截短處理,不像現在的僧衣長袍極地。

現代的僧衣都比較寬大,長袍極地

胸前掛有念珠,腳上穿有草鞋或麻鞋。腰胸前面繫著個小包袱,裡面是一些日常更換的衣物和比較貴重的東西,比如盤纏。畫裡玄奘左手拿著的是經書,可見大師的學習精神是十分值得我們借鑑的,真是手不釋卷,隨時都在學習的狀態中。右手拿著拂塵,這個在當時又叫蠅甩兒,是專門用來驅趕旅途中惱人的飛蟲的,出家人慈悲為懷,飛蟲雖然惱人,卻只能趕跑,不能殺生,要不然換普通人手裡怕就是蒼蠅拍子之類的了。

玄奘背上背著的是竹子製作的書箱,裡面放的是經書和日常參拜的佛像。竹製的書箱輕便透氣,用來放置圖書之類的物品十分合適,所以在唐宋不但出門旅行的行腳僧喜歡用,上京趕考的讀書人們也基本上是人手一件,大家在電影裡應該也看見過,張國榮當時扮演的書生寧採臣背上就背了一個差不多的竹製書箱。

古代書生出門也常背竹製書箱

書箱頂上的圓蓋是一把傘,平時不但可以遮擋太陽,防止旅途中身體過快脫水,下雨時也是一塊避雨的天堂,不但讓人免受雨淋之苦,也一併保護了背上書箱裡的經書。傘前垂著的線,吊了一個小油燈,這是玄奘取經途中,夜晚一邊趕路一邊還在刻苦誦讀經書的情景。看到這裡大家應該對當時玄奘取經的大概裝備有了一個概念。雖然取經很苦,前面還有許多未知的危險,可是玄奘卻依然執意取經,旅途中還不忘修行學習,正是憑著這樣的信念和精神,玄奘才完成了別人看起來不可思議的事情,這種精神是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的。

玄奘不懼萬難的精神終讓他成為一代大師

相關焦點

  • 西遊記:十萬八千裡取經,唐玄奘西行之路究竟是艱難在哪裡
    西遊記:十萬八千裡取經,唐玄奘西行之路究竟是艱難在哪裡提到唐玄奘,小編腦海裡就浮現出了那個囉裡囉嗦的和尚,說實話小編也一直不喜歡這個角色。甚至再想想十萬八千裡取經路,九九八十一遭劫難,唐玄奘都付出了什麼?「施主不要害怕,這是我的徒兒孫悟空,法術高強必然能為你排憂解難。」「貧僧自東土大唐而來,前往西天取經……」或者就是被抓了,「你們這些妖怪可知道我大徒兒是誰?」等等。
  • 玄奘取經為什麼要繞遠路?
    唐僧自長安到西天(印度)取經要走十萬八千裡,這是在《西遊記》中人盡皆知的事情。雖然事實上,長安到印度並沒有十萬八千裡,但在那個交通極不發達的年代裡,玄奘取經所經過的一萬多裡也足夠駭人。那麼,歷史上的玄奘為何放棄了其她路線,而選擇了涉沙漠、過帕米爾高原這一條看起來很繞的路線?唐太宗登基後不久,唐僧在長安遇到一個天竺僧侶,在論道一番之後,有了去天竺尋求真經的念頭。開始的時候,唐僧也希望獲得朝廷的支持,就叫上一些僧人,上書請求西遊取經。
  • 逸聞趣史|歷史上玄奘西天取經經歷了什麼?又收穫了什麼?
    上一篇,我們講到了,玄奘借長安城門大開,饑民出城尋找食物,趁機混出城,開始了他的西天取經之行。本期講述:玄奘西天之行經歷了什麼,又收穫了什麼?走出茫茫沙漠,玄奘來到絲綢之路上著名的高昌王國,《西遊記》裡火焰山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信仰佛教的高昌國王太佩服玄奘了,決心把玄奘留在高昌。他每天用最好的吃喝招待,就是不讓玄奘走。玄奘無奈,只好用絕食來顯示自己的決心。
  • 唐玄奘:未經皇帝許可偷渡取經,歸來後的日子究竟如何?
    西遊記的小說中記載,唐玄奘離開大唐遠去西天取經,臨走前皇帝李世民親自為他踐行。那歷史上的真實情況又是如何呢?原來玄奘最初去西天取經,並沒有得到皇帝李世民的許可,通關文牒也沒有得到批覆,但是玄奘依然不顧這些繁瑣的法規,偷渡出境。
  • 唐僧不止會取經,印度人說如果沒有玄奘,重建印度歷史是不可能的
    大多數人都知道玄奘取經取回了真經,卻很少有人關注他還買一贈一給了一份贈品,那就是大唐西域記。《大唐西域記》,簡稱《西域記》,為唐代著名高僧唐玄奘口述,門人辯機奉唐太宗之敕令筆受編集而成。《大唐西域記》共十二卷,成書於唐貞觀二十年(646年),為玄奘遊歷印度、西域旅途 19年間之遊歷見聞錄。其中,包括玄奘遊學五印,大破外道諸論的精彩片段,高潮迭起。《大唐西域記》系唐太宗欽定,玄奘親自編撰,由弟子辯機整理而成。貞觀二十年(公元646年)秋七月,玄奘在翻譯出佛經的同時,終於完成了著名的《大唐西域記》,於十三日進表於太宗。
  • 玄奘取經回國後,究竟過得怎麼樣?
    今天要講的,正是唐僧的原型——歷史上真實的大唐玄奘(600—664年)的故事。這位憑藉信仰的力量,九死一生從印度取回真經的佛學大師,返回大唐後,就要面對中國社會,尤其是政治的現實了。此後20天中,玄奘被連續召入內殿密談,從早到晚直至擂鼓關閉宮門。他們具體談什麼,史書並無記載。唐太宗為什麼如此禮遇玄奘,一個曾經的違法出境者?歷來說法不一。有一種觀點認為,唐太宗此時迷上了佛教。但其實這種可能性並不大。李唐統治者尊老子為先,用「黃老之學」治國。唐太宗在位二十餘年,道佛並舉,但仍以道為主。
  • 印度最早的「國際大學」,玄奘取經的,1500年前修建
    我國的文化發展歷史有著非常長的時間,我們古代的時間也是很久了的一個在這樣的歷史長河當中我們所發生的事情在這當中吸取的經驗教訓也都是比較多的,在這樣的發展過程當中也有了很多讓人好奇的東西出現。而在我們這麼長時間的發展當中每個時代都有個它獨特的故事,唐朝是我國最為鼎盛的一個時期,而在這個時候還有玄奘取經這樣的故事流傳,而這一故事是大家都說比較明白的,那麼究竟唐玄奘取經的地方在哪裡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 歷史上的玄奘是個什麼樣的人?他為什麼要去西天取經?
    "我們今天要說的玄奘就是其中的一位。在中國,如果提起明代作家吳承恩的小說《西遊記》,恐怕連小孩都知道。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陪著師傅唐僧去西天取經的故事,使人津津樂道。在這部神話故事中,人們對真善美的追求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 歷史上真實的玄奘取經(下)
    這是由玄奘口述、辯機筆錄的一部歷史地理巨著,共12卷,介紹了玄奘所到的110個國家以及傳聞中的28個國家的真實情況,包括地理形勢、農業物產、國王宮室、軍事司法、宗教風俗等幾十方面的內容,還記載了很多佛教故事和傳說,價值不可估量。《大唐西域記》也為印度歷史彌補了詳細史料。根據Indu的讀音,玄奘將「天竺」正名為「印度」,印度史的重建,玄奘法師功不可沒。
  • 遇見伊塞克湖 一個玄奘取經路過的地方
    遇見伊塞克湖 一個玄奘取經路過的地方 2017
  • 唐玄奘萬裡西行取經的詳細路線
    -塔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玄奘西行詳細路線 :玄奘取經的路線是從長安出發,佛教最初是從西域傳過來的,所以玄奘向西走,穿越河西走廊,過星星峽、流沙河(莫賀延磧),進入哈密,再穿越吐魯番盆地、塔裡木盆地,登上帕米爾高原,到了中亞。
  • 科考團隊嘗試還原玄奘取經後的「回國路線」
    唐初玄奘西行,就沿著這一古道遠赴古印度取經。  時至今日,絲綢之路一直留存著很多未解的謎,有待學界破解。比如,絲綢之路穿過古稱蔥嶺的帕米爾高原地區,史料中也有記載表明,昔日玄奘取經後回國就曾途經這裡。但他走的是哪條路?從哪個山口翻越?今人一直不清楚。
  • 玄奘與伊本•白圖泰遠遊的啟示
    在印度的一場辯經大會上,玄奘的老師因為年事已高多有不便,就派玄奘代表自己出席,結果玄奘論點精闢,雄辯滔滔,所向無敵。在印度求學、生活了十幾年之後,玄奘沿著絲綢之路的南路,穿過塔裡木盆地,回到祖國。他一去一回,恰好走遍了天山之北與天山之南兩條陸上絲綢之路。今天,玄奘在印度仍受到重視。在今天的印度國會大廈裡有一幅壁畫,畫的就是玄奘當時在那爛陀活動的一些情況。
  • 玄奘取經為什麼不走海路?他原來是偷渡去的印度
    唐玄奘到印度取經的故事在中國是家喻戶曉,著名的《西遊記》就以唐玄奘取經的故事為原型創作的。但是,關於唐玄奘取經的路線,許多人都頗有疑問。在古代,最佳的交通方式就是乘船,因為乘船速度較快,同時也特別輕鬆。而唐朝時期,中國和印度洋各國有海上絲綢之路聯繫,乘船到達印度是比較容易的。
  • 與玄奘西天取經的足跡不期而遇
    最沒想到的是接下來去的地方「塔爾寺」,也叫「阿育王寺」,居然和玄奘密切相關!導遊講玄奘當年是違反唐禁令偷跑出來的,朝廷隨即通輯。玄奘晝伏夜出躲躲藏藏行至瓜州,剛好當地有兩位官員篤信佛教,於是將玄奘安置在塔爾寺,伺機而動。玄奘在此講經傳道一個多月,還收了一名胡人弟子,也就是孫悟空的原型。天呢,我們居然來到了唐僧的取經之路!
  • 玄奘成名於西天取經,卻無法稱為第一僧,這位僧人比他貢獻更大
    其實不然,史實與小說畢竟不是一回事,只有歷史記載中的人物才最為真實,而小說中的人物大都是虛構。現實版的玄奘能如此出名,要得益於兩方面的原因,一是他撰寫的遊記《大唐西域記》一書;二是明代文學家吳承恩編著的小說《西遊記》。兩者能讓玄奘成名於後世的,還要歸功於吳承恩,以他的原型塑造出了轟動國內外的神話小說。
  • 堪稱舉世「神跡」——玄奘西行取經之路
    相比起一千三百多年前玄奘大師歷盡千辛萬苦西行求取真經,我們算得上什麼?那是貞觀三年(629年)(一說貞觀元年),玄奘從長安出發,踏上西行之路,一心前往遙遠的天竺取經。他走了一百多公裡路,筋疲力竭,本想歇下來喝點清水,不料在拿取皮囊時,不慎把水全都潑到燙熱的沙礫裡去了!這下不得了,沒糧食還能堅持住,沒清水的話誰能活得過三天?玄奘忍著極度乾渴,想起寧可西進而死,決不東歸而生的誓言,堅決前行,但走了五天,最終也挺不住,昏倒於沙漠上了。模模糊糊中,心裡還是默默念禱觀世音菩薩的聖號。
  • 玄奘法師西天取經、普度眾生,可興教寺玄奘塔只是五級浮屠!
    興教寺是唐代著名翻譯家、旅行家玄奘法師長眠之地。後其弟子窺基法師和圓測法師也歸靈於此,陪伴在玄奘靈塔左右。佛語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七層佛塔)」,怎奈玄奘法師西天取經,普度眾生,圓寂之後,玄奘塔只有五層(五級浮屠)。五層裝木結構佛塔, 玄奘舍利塔由石灰石石塊砌成,作單層造。塔體外方內圓,造型簡潔,比例適度,堅固樸實。
  • 旅遊見聞雜記——大雁塔,慈恩寺和玄奘
    除此之外,大雁塔附近還有很多好玩景點,比如東邊有大唐芙蓉園,南邊有大唐不夜城,西邊有陝西歷史博物館等。其中,大唐不夜城夜景非常靚麗,是西安著名網紅街。修建後的大慈恩寺,作為皇家主持建造寺院,有著顯赫的地位和宏大的規模,寺廟佔地300多畝,房間達1800多間,成為當時長安城內最著名的寺院。2、玄奘法師。玄奘法師姓陳名禕,今河南偃師人,父母早亡,13歲剃度出家,賜名玄奘。因他27歲即精通經、律、論三藏,所以又被稱為「三藏法師」或「唐三藏」。
  • 史馬話西遊|山門松枝齊齊西指在向玄奘暗示什麼?
    前文書說到,觀音菩薩為了堅定李世民對佛教的信仰,便騰雲駕霧,現出真身,降法帖一道,再講取經之事,言明取回大乘真經,不但可以超脫冤魂,而且取經人可得金身正果。世民選定玄奘取經,且紆尊降貴與之結拜,一來要以情義收攏玄奘之心,以防他半途變心;二來也想燒冷灶,預先結交羅漢真仙,以備將來緩急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