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城甘露溪公園
9月14日-15日,一場暴雨突襲濱海新區,但中新天津生態城沒有進入「看海」模式,雨停路幹,對交通和居民生活幾無影響。據了解,自2016年獲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片區以來,生態城通過多年的實踐探索,逐漸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海綿城市建設模式,用「海綿」繪出了一幅生態城市的新「畫卷」。
「海綿城市」融入居民生活
「一下雨,朋友圈裡總有『看海』的圖片或者視頻,而在生態城,這些情景現在都看不見。」家住錦廬園的李女士說,「暴雨不看海」是讓生態城居民十分自豪的一件事情。5年前,李女士一家搬到生態城居住。如今,她深切地感受到「海綿城市」已成為生態城居民生活中的一部分。
記者了解到,生態城原來水資源嚴重不足,年蒸發量遠遠大於年降雨量。為了合理利用水資源,生態城初步形成了「源頭減排、過程控制、末端治理」的雨水徑流汙染控制體系:建設雨水花園、下凹式綠地、植草溝等,在地塊內部實現源頭減排。
為了提升城市宜居水平,在河湖水系方面,生態城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原則,儘量保留河湖水系等天然調蓄空間,通過對故道河、靜湖進行全面治理並開挖惠風溪,使得水系互相聯通,形成區內主要的排澇水系和雨水調蓄空間,能有效應對大到暴雨,保障居民出行安全。生態城還在試點片區內完整保留了溼地和水系,預留出鳥類棲息地,通過水生態修復和土壤改良,設置多處親水活動空間,打造城市戶外休閒體系。
不僅如此,為了讓「海綿城市」深植居民心中,「海綿城市進課堂」活動不定期在生態城上演。在海綿城市專家的講解下,學生們深入生態城的小區、馬路、公園、湖邊,開啟了一場寓教於樂的海綿城市之旅。「藏「在身邊的海綿設施不僅拉近了學生們與海綿城市之間的距離,也強化了他們保護水資源和節約用水的意識。
海綿城市建成一批能複製可推廣項目
隨著探索實踐的推進,生態城海綿城市建設也在不斷深化。據生態城建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生態城22.8平方公裡的海綿城市試點片區中,已經形成了一批品質高、有成效、能複製、可推廣的精品項目,讓生態城市更加名副其實。
生態城甘露溪公園是公園綠地類海綿城市建設項目的代表之一。夏季,很多生態城居民都到這裡賞花消暑,是重要的生態廊道和城市公園。此外,美錦園、公屋二期、低碳體驗中心、第一社區公園等一批樣板項目也在區域內不斷發揮「海綿」作用。通過樣板項目建設,生態城摸索出了一定的經驗,按照居住小區、公共建築、公園綠地、工業地塊等不同類型項目,分別梳理和總結了能夠適宜本地情況的海綿城市建設方法,並以試點片區為核心,在全域150平方公裡全面推進海綿城市建設。
海綿城市與智慧城市的融合也將成為生態城下一步的發展目標。據了解,藉助公用事業運營維護中心的大數據平臺,生態城在現有監測設施的基礎上,適當增設各類海綿城市項目監測設施,並通過對數據的整合分析,建立起了海綿城市監測管理平臺。下一步,生態城也將持續深入地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向海綿城市示範區域不斷邁進,為全面貫徹海綿城市建設理念,提供一整套可複製、能推廣的生態城經驗。(王梓賈成龍)
來源:濱海時報 轉自: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