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疫情發展至今,線上教育被推至風口,以至於引發了傳統線下機構的人均焦慮,要不要做線上,怎麼做線上,如何打造線上線下相結合的OMO模式?
圍繞著等等問題,市場也很快做出了反應...
先是行業巨頭開始了資本火拼,想通過燒錢儘快佔據更多的市場份額,然後捕捉了中小機構痛點需求的一批專做線上加盟的機構,和為教培業提供專業SAAS服務的公司也應運而生。
乃至今日,OMO模式仍未跑通,究竟怎樣是最適合教培的OMO模式呢?
線上服務加線下教學,還是線上線下雙教學,亦或是線上營銷線下教學呢?至今仍未有定論。
其實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也不難追溯,教學自古以來便是手把手的親授面授,直至今日,就算是目前最火的雙師課堂,也無疑是保留了線下的教學動作,為何如此呢?其實我們從疫情期間家長對線上教育反饋可以窺見一二。
一位媽媽說:「線上教育沒什麼效果,還是期待線下教育的全面復出」
「雖然線上教育師資優秀,但是孩子的個性化教學無法真正滿足」。
我們處於三維的世界之中,我們都知道人有五官六感,我們是通過五官六感去全面的感知世界的,因此只有做到統覺的互通時,我們的交流才是最有效的,所以線下教育就具備不可或缺性,就算以後全息投影技術落地,這些老師也是虛擬的不可觸碰的,看到這裡,其實校長朋友們應該已經明白,我們今天要講的這點是什麼了。
就是教師和學生的多維觸達。
多維無疑就是多種方式,觸達就不用解釋了,以下還是列舉幾點方便大家落地。
課堂內的三觸達
我們在課堂上和學生觸達的感覺越豐富,感情連結自然也會越強,對比線上而言,語言是二者都具備的觸達,視覺也是都具備的觸達,那麼什麼是線下才能做到的觸達呢?
眼神觸達:每一個學生至少做到2次眼神觸達
語言觸達:包括提問,關心問候等
肢體觸達:提問回答後可以走到跟前拍拍肩膀(根據學生年齡性別謹慎選擇)
2.課堂外的「第二關係」
我們的教師和學生本身只是師生關係,這自然有連結的限制性,在課堂外學生和老師的群聊裡可以多聊一些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偏向生活化一點,比如他們喜歡的明星,遊戲等等,或者分享老師自己的生活。這也有助於建立學生對教師更豐滿的認知,加深師生連結。
其實,我非常明白校長不希望私下教師與學生有過多接觸,生怕老師走了學生也走了,但是避免這種接觸反而得不償失,因為線下對比線上最大的優勢就是這種互動性,觸達性,如果教師只上課不談感情那和線上的名師比還有什麼優勢呢?
防止人才流失有一百種好的方法,但是線下對比線上的優勢卻可以說是有且只有,所以各位校長如何選擇就更為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