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寺廟景區地圖集陝西分冊》
安康地區文字資料
寺院坐落在10餘丈高的懸崖之中,四面險峻,令人望而生畏。
寺院左邊,是湧泉與西河的交匯處。兩河交匯後向右30丈許匯入東河折向南去。三水皆由泉流小溪匯聚而成,純淨清潔、清澈見底。在寺中靜聽流水歡笑,如琴如歌。兩岸水影山色,倒影天光。仰望四面巍峨群山,雲霧纏繞,層疊羅列,形成了天然的屏障。可謂:「山水聚靈氣,五嶺走蔥蘢,四面掛畫軸,一寺落崖中。」萬千氣象,蔚為奇觀。
河對岸小鎮村落,依山傍水,錯落有致。小橋流水,歡樂農家。頗有江南水鄉的情趣。一水之隔使佛山淨地與人間樂園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使巖屋寺靜而不寂、鬧而不喧。成為佛教的一片淨土。
寺的南面用青石鋪就百步石梯,通向寺中。若如寺門關閉,縱有飛簷走壁之功,也難進去。可謂獸無通道鳥飛難。大門分兩層,下層是通向寺的通道,上層是雕梁畫棟,飛簷翹脊的寺廟。懸崖臨空,突兀奇石。寺門上匾額高懸「巖屋寺」三個燙金大字,顯得格外蒼勁醒目。主廟後面巖石斜插,形成了10餘丈長、2丈餘寬不同的巖屋。寺前面是兩丈餘高的青石坎形成了半洞式巖屋建築。大雄寶殿坐落在巖屋中心,半木架結構,勾簷回梁,雕花精巧。殿前走廊,是在石樑上橫架石板為地面。木柱花欄,古樸典雅,獨具匠心。旁邊偏殿,禪房風格別致,以竟神功。
大殿右面峭壁上,怪石嶙峋,分布十餘個大小的佛洞,由於天然洞穴加上人工鑿巖而成,是供奉佛像和禪師們養性悟禪的聖地,有鋼筋水泥鋪設的懸空網橋連同。到此可領悟福地洞靈的聖境,給人一種神秘敬畏之感。大殿及洞巖上長滿了長青的樹木,盤根錯節,匍匐倒掛在巖間,讓人遐想連連。從寺門左邊向上攀緣,道路曲折陡險,有三處廟宇分布途中,沿途奇花異草紛繁,花香撲鼻,五顏六色,讓人陶醉。達到山頂,遠望烏龍山,宛如一條巨龍逶迤而來,人若遨遊在崇山峻岭之間,無不為大自然神功造化所慨嘆。
2001年陝西省文物局發證於巖屋寺。定為陝西省文物保護單位之一,據發現的石佛像及專家考證,此廟建於唐朝佛教盛行時期。相傳當時巖洞時現祥雲瑞氣,民眾競相朝拜,靈驗無比。因此,人們自願投資投勞,鑿巖砌石修廟,尊佛奉祀。後歷朝歷代相繼維護,從現存的七塊廟碑記載:清乾隆43年、嘉慶13年、民國7年均都擴建修繕。拒乾隆年間的碑文記載可知,當年寺的規模宏大,香火盛行,連外地的香客都來拜訪,古今許多志士文人前來觀光遊覽,並留下讚美的詩篇。
滄桑巨變,鬥轉星移。五、六十年代陸續將佛洞、殿宇損壞,佛像蕩然無存。可善男善女們朝拜不斷,香火登寺不絕。人們多想巖屋寺早日復興。適逢大治,國運昌盛,幸有少年出家在南方寺院修行,福建中國學院結業的高僧道學法師,慧眼相中這塊寶地。他立志重建巖屋寺,弘揚國法、愛國興家、以慰民望。
他籌劃以建大殿和門樓殿為中心,修復右上方佛洞,再從左右山門牌樓、禪房雜院向上以山型開盤旋石坎上山頂。烏龍山中腰修兩處廟宇,最後部修佛塔一座,前面山峰上修建佛光亭,供遊人遊覽觀光。使整座山成為悟禪觀光的勝地。
巖屋寺山不高而險、水不深而秀、洞不深而奇。物華天寶、地靈人傑,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旅遊開發價值。他的復興將給旬陽太極城鑲嵌上一顆璀璨的明珠,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線。並對桐木鄉的經濟振興、旅遊開發、文明和諧社會建設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巖屋寺你將會與國運同興、再現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