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大陳島俯瞰圖。(受訪者供圖)
【鄉村名片】
大陳島,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著名島嶼,隸屬於椒江區大陳鎮,位於椒江區東南52公裡的東海海上,由「上大陳島」(面積7平方公裡)和「下大陳島」(面積4.89平方公裡)組成。
大陳島是國家一級漁港、省級森林公園和省海釣基地,島周海域是浙江省第三大漁場,素有「東海明珠」之稱。島上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獨特,適宜度假、旅遊觀光和尋訪史跡。
記者採風
完善設施,點亮生活幸福底色
7月16日上午,記者從椒江七號碼頭登船,不到一個半小時,就來到了大陳島。一下船,映入眼帘的就是氣派的「大陳島」門頭,現代化的碼頭上遊人如織,寬敞的遊客中心門前,公交車排列得整整齊齊,小販推著裝滿漁獲的推車,大聲叫賣……
沿著寬闊的馬路一路前行,就來到了島上最繁華的商業街——梅花灣。街道兩側有飯店、超市、民宿,也有各種特產代售點,記者甚至還看到了一家奶茶店。
「近幾年來旅遊的人越來越多,島上的商店也多了起來。」開車的司機是土生土長的大陳人,他介紹:「以前這裡只有一條爛泥路,幾座破房子,現在連酒吧都有了。」
駛過梅花灣,記者來到了墾荒老人劉興發與蘇嬌女夫婦家。他們家在一片嶄新的公寓樓裡,鄰居都是老墾荒隊員。進門是簡單的兩室一廳格局,電視機、洗衣機、冰箱、熱水器等現代化家電一應俱全。「家裡就我跟老頭子兩個人住。」蘇嬌女說,「兒女都叫我搬去跟他們住,但我們在島上住了一輩子,已經習慣了,離不開了。」
蘇嬌女告訴記者,自己今年77歲,18歲時響應號召來到大陳島墾荒,在島上度過將近60年,見證了這座荒島的滄桑變化。
「以前的生活是真的苦,連電都沒有,到了晚上只能點著煤油燈幹活。」談起往事,蘇嬌女一臉感慨,她說那時候島上連自來水都沒有,居民喝的和用的水,都要走很遠的路,去山上的水庫挑回來。
對於現在一按開關就有電,一擰水龍頭就出水的生活,蘇嬌女非常滿意。白天侍弄幾畝種著瓜果蔬菜的田地,晚上吃完飯,她和丈夫會一起出去散散步。她喜歡跟老街坊們聊聊天,丈夫喜歡跟遠道而來的遊客談談見聞,日子過得安寧又舒適。
產業裂變,帶動百姓增收致富
離開蘇嬌女家,汽車沿著盤山公路一路飛馳,不久就來到了雞籠頭景區。大陳漁場是中國四大漁場之一,盛產魚、蝦、貝、藻等各類海產品,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大黃魚。而這裡,就是台州廣源漁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源漁業」)的黃魚養殖基地。
據了解,廣源漁業年產大黃魚1200噸,擁有單體3.5萬平方米的放養式大網箱,總體養殖面積12萬平方米的大黃魚養殖基地。目前,大陳鎮可養殖大黃魚600萬尾,年產量達3000噸,年產值3億元左右。
陳大伯今年65歲,是島上的老漁民,也是廣源漁業的第一批員工。「4歲的時候,我就跟著爸媽來大陳島了。」陳大伯原本是黃巖人,這大半輩子,他捕過魚,結過漁網,也養過海帶。後來年紀大了,過不了風裡來雨裡去的捕魚生活,正好廣源漁業招人,他就來了。「現在雖然也累,但比以前好多了,不用長期漂在海上,收入也固定。」陳大伯說。
在廣源漁業,有不少員工都是陳大伯這樣的老漁民。「以前島上的人都是漁民,沒有其他營生,現在大多都轉行了。」陳大伯告訴記者,隨著島上旅遊業的發展,鄰居們有的開起了飯店,有的把自己家裝修一新開起了民宿,還有的則為島上商家和企業打工。
「以前島上的人一直往陸地跑,我認識的人越來越少。最近幾年島上發展越來越好,有些人又回來了,還有一些外地人也到島上定居,日子開始有盼頭了。」陳大伯迎著夕陽,望向遠處波光粼粼的海面。
講述
高標準打造大陳島紅色旅遊區
大陳鎮副鎮長 葉敏
我是2014年來到島上的,那時候島上還是以漁業為主,旅遊業剛剛起步,全年遊客加起來不過三四萬人次,基礎設施不完善,很多人家沒通自來水,連路燈都沒有。這幾年,大陳島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迎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今年6月,上大陳島的烏沙頭景區建設完成,開始對外試運營;總投資額1.7億元的大陳島綜合碼頭項目已經開建,待八九月份建成後,可容納1000噸位船舶停靠;自來水戶戶通、煤氣站建設極大便利了居民生活;農村生活垃圾收運系統建設也已經完成,汙水經處理後達到一級排放標準。
旅遊產業的發展,給島上帶來了「活氣」。2019年,大陳島全年旅遊人次達到15萬,旺季時一天最多有800人登島,來回上下大陳島的輪渡從一天一班加到一天三班,約40家民宿在上下大陳島落地。
眼下,大陳島正緊抓發展黃金機遇期,島上處處呈現熱火朝天的建設場景。當前共實施推進大陳島建設項目56個,投資總額約20.5億元。未來5年內,還將謀劃實施大陳島水咀頭古村修復、大陳島九曲花街等20餘個項目,總投資概算近百億元。
來源:中國台州網申明: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