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聖節(All Saints' Day)又叫諸聖節
在每年的11月1日,是西方的傳統節日
而萬聖節前夜的10月31日是這個節日最熱鬧的時刻
但你知道這個節日的由來嗎
關於萬聖節的由來,通常有下面幾種不同的說法
兩千多年前,歐洲的天主教會把11月1日定為「天下聖徒之日」(All Hallows Day),「Hallow」 即聖徒之意。傳說自公元前五百年,居住在愛爾蘭、蘇格蘭等地的凱爾特人 (Celts)把這節日往前移了一天,即10月31日。他們認為該日是夏天正式結束的日子,也就是新年伊始,嚴酷的冬季開始的一天。
那時人們相信,故人的亡魂會在這一天回到故居地在活人身上找尋生靈,藉此再生,而且這是人在死後能獲得再生的唯一希望。而活著的人則懼怕死魂來奪生,於是人們就在這一天熄掉爐火、燭光,讓死魂無法找尋活人,又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把死人之魂靈嚇走。之後,他們又會把火種燭光重新燃起,開始新的一年的生活。傳說那時凱爾特人部落還有在10月31日把活人殺死用以祭奠死人的習俗。
到了公元1世紀,佔領了凱爾特部落領地的羅馬人也漸漸接受了萬聖節習俗,但從此廢止了燒活人祭死人的野蠻做法。羅馬人慶祝豐收的節日與凱爾特人儀式結合,戴著可怕的面具,打扮成動物或鬼怪,則是為了趕走在他們四週遊蕩的妖魔。這也就是今天全球大部分人以古靈精怪的打扮,來慶祝萬聖節的由來。
時間流逝,萬聖節的意義逐漸起了變化,變得積極快樂起來,喜慶的意味成了主流。死魂找替身返世的說法也漸漸被摒棄和忘卻。到了今天,象徵萬聖節的形象、圖畫如巫婆、黑貓等,大都有友善可愛和滑稽的臉。
凱爾特人(Celtic)相信太陽神幫助他們種植農作物,但是,每年太陽神都會被一個名叫Samhain的邪惡力量攻擊並被囚禁六個月。Samhain還有兩個稱號,分別是「Lord of Dead(死亡領主)」以及「Prince of Darkness(暗黑王子)」,他帶著寒冷以及黑暗的冬天來到凱爾特人的土地。
凱爾特人非常害怕10月31日的夜晚,因為他們覺得這晚有一堆邪惡靈魂潛伏在任何地方,於是在家生火讓那些邪惡靈魂離開他們的家。他們相信是Samhain把死人叫出來的,他們還相信Samhain會把死人變為其他東西,好像貓。凱爾特人會裝著可怕的偽裝來把那群邪惡靈魂趕走。後羅馬佔領了凱爾特人的土地,把羅馬的節日和凱爾特人10月31日的Samhain祭典合在一起,就成了現在的萬聖節。
這麼多關於萬聖節由來傳說的版本中,最普遍認為的是源於基督誕生前的古西歐國家,主要包括愛爾蘭、蘇格蘭和威爾斯,這幾處的古西歐人叫德魯伊特(Druid)人。德魯伊特的新年在11月1日,新年前夜,德魯伊特人讓年輕人集隊,戴著各種怪異面具,拎著刻好的蘿蔔燈(南瓜燈系後期習俗,古西歐最早沒有南瓜),遊走於村落間。這在當時實則為一種秋收的慶典,也有說是「鬼節」。傳說當年死去的人,靈魂會在萬聖節的前夜造訪人世,據說人們應該讓造訪的鬼魂看到圓滿的收成並對鬼魂呈現出豐盛的款待。所有篝火及燈火,一來為了嚇走鬼魂,同時也為鬼魂照亮路線,引導其回歸。
在中世紀的中歐,曾有過基督教摧毀異教徒的歷史,可是新年夜前的祭祀慶典從未真正消除,不過以巫術的形式出現。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現在的萬聖節裡,還留有巫婆的掃帚、黑貓、咒語等痕跡。
萬聖節當晚小孩會穿上化妝服,戴上面具,挨家挨戶收集糖果;在一些城市會有萬聖節化妝舞會。在歐洲有的國家這一天是假期,有家人團聚祭掃陵墓的習慣。
既然萬聖節同鬼魂、鬼怪相關,那麼與之搭配的,是歐洲那些令人「脊背發涼」、「毛骨悚然」的目的地。這些地方顯然不是普通遊客經常光顧的景點,在萬聖夜來臨之際,如果真的有這樣一場「恐怖之旅」,你敢來參加嗎?
吸血鬼城堡
羅馬尼亞布蘭(Bran)地處喀爾巴阡山脈南段的山谷中,景色優美。被稱作「吸血鬼城堡」的世界著名的布蘭城堡(Castelul Bran / Bran Castle)落成於1378年,坐落在險峻的山口旁,氣勢宏偉,在天氣陰沉的時候顯得陰森可怖。
吸血鬼的原型「德古拉伯爵」弗拉德三世·採佩什(Vlad Țepeș, 1431-1476)15世紀時曾在此地落腳。城堡出售和吸血鬼相關的各類商品。 羅馬尼亞政府於2006年初通過法例,將共產主義政權時代被沒收的產業歸還業主。
布蘭城堡是東歐最受歡迎的旅遊景點之一,每年吸引56萬遊客慕名而來,令其名聲大噪的原因是愛爾蘭作家Bram Stoker以其為背景於1897年寫就的《德古拉伯爵》,也就是歐洲人家喻戶曉的吸血鬼的故事。小說中的德古拉伯爵是個嗜血、專挑年輕美女下手的吸血鬼,小說後來被改編成電影,布蘭城堡也因此出現在無數的吸血鬼電影中。
人骨教堂
說到人骨教堂,估計不少人都聽說過捷克的庫特納霍拉,段位再高點的興許還知道葡萄牙的埃武拉或奧地利的哈爾施塔特,其實,整個歐洲這樣的教堂不下十座,遍布多個國家。(不過友情提醒一下:接下來的內容膽小者和密集恐懼症患者請跳過。)
庫特納霍拉(KH小鎮,Kutná Hora)的人骨教堂(Kostnice v Sedlci / Sedlec Ossuary)外表是看似十分普通的哥德式建築造型,但內部的裝飾卻都是用人骨做成的,因此這裡與其說是教堂,倒不如說是「人骨博物館」。
施瓦岑貝格(Schwarzenberg)家族在1870年買下了Sedlec修道院,讓當地的一位木匠用40000人的骨骼進行創作。這些骨骼來自瘟疫期間無處埋葬的死者,它們在這裡已存在了幾個世紀之久。
天花板上頭骨和大腿骨在圓頂穿成一行,就像是恐怖的聖誕節裝飾品,中央的吊燈裡至少包含了人類身體的每塊骨頭;在小禮拜堂的角落裡堆積著四個龐大的骨頭金字塔,還有用骨頭十字架裝飾的祭壇,甚至還有一件用骨頭做的施瓦岑貝格家族的族徽。
葡萄牙埃武拉是一座歷史古城,始建於公元三世紀羅馬帝國統治時期。目前,尚能看到的羅馬時期的古蹟有羅馬神廟、溫泉浴池、羅馬城牆遺址以及唐娜·依薩貝爾拱門。哥德式、曼努埃爾式和巴洛克式雜燴而成的聖弗朗西斯科教堂就位於埃武拉市中心,也隨著全城一起進入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教堂的西廳就是全歐第二出名的人骨禮拜堂(Capela dos Ossos)。
出於教堂墓地空間有限的原因,禮拜堂在1511年由一位半盲的修士用墓地裡的5000具人骨搭建而成,表達著「人生短暫」的宗教意念。禮拜堂寬11米、長不到60米,從牆壁到八座立柱都由人骨疊築而成。
這還不算最狠的,如果你看得懂入口橫梁上那句歡迎詞的話:「我們的屍骨在這裡等待著你們的屍骨(Nós ossos que aqui estamos pelos vossos esperamos)」,一下子就和遊覽者鮮活地互動了起來,細思極恐……
巫婆之城
德國戈斯拉爾(Goslar)歷史上有「北方羅馬」之譽,現在是一座著名的「巫婆城」。之所以有此稱呼是因為戈斯拉爾當地有著獨特的「巫婆」文化,巫婆博物館、巫婆節吸引著眾多遊客前往。
戈斯拉爾三面環山,其中最高峰布羅肯山(Brocken)是傳說中巫婆的「據點」。正如歌德在《浮士德》中曾所描述的:「巫婆們趕往布羅肯山,麥穗兒綠,麥茬兒黃。
當然,巫婆也是分派別的。5月1日被視為夏天的開端,而前一天晚上的4月30日之夜,按哈茨山區的傳說,是巫婆聚會之日。而巫婆節遊行也在這天晚上進行。如此特別的傳統使戈斯拉爾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也吸引了大批遊客前往。來戈斯拉爾參觀,帶一隻巫婆玩偶是在合適不過的伴手禮了。
格拉姆斯城堡
蘇格蘭格拉姆斯城堡始建於公元十四世紀,本是蘇格蘭王室的財產。1372 年,英國名門——萊昂家族的約翰•萊昂爵士娶了當時的蘇格蘭國王之女,並繼承了該城堡,迄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從此,古堡正式成為萊昂家族的私人產業,並由萊昂家族的著名建築師——派屈克•萊昂負責改建。
公元1767年,當時的古堡主人娶了英國貴族瑪麗•鮑絲為妻。婚後,萊昂家族改名為「鮑絲•萊昂」,並通過聯姻在英國上議院獲得了一個席位。時至今日,人們還能在城堡客廳的壁爐上看到交纏的蘇格蘭薊花和英格蘭玫瑰,這就是萊昂家族與鮑絲家族結合的象徵。
工業革命時期,鮑絲•萊昂家族逐漸成為英國貴族中最顯赫富有的一支。20世紀,當時的城堡主人斯特拉思默爾伯爵進入英國皇室,而他的女兒便是當今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的母親——伊莉莎白•鮑斯•萊昂。此外,女王的胞妹、有著「英倫玫瑰」和「叛逆公主」之稱的瑪格麗特公主也出生在這裡。
格拉姆斯城堡如今不僅可供遊人參觀其壯觀的建築、探索其傳奇的歷史,還是舉辦私人招待會、午餐會、聖誕晚宴、影片攝製和婚禮晚宴等多種活動的絕佳場所。只是在參觀的時候要注意,只能跟隨講解員才能參觀古堡內部,並且嚴禁拍照,據說怕是把鬼魂裝在相機裡帶走。
克倫堡宮
克倫堡Kronborg,是丹麥著名的旅遊勝地,位於哥本哈根北部30多公裡的一個小半島,隔著瑞典和丹麥之間的松德海峽和赫爾辛堡遙遙相對。克倫堡宮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的城堡之一,也是沙翁名劇《哈姆雷特》最早最著名的背景地,每年吸引著成千上萬的觀光客。
自2006年起克倫堡宮內發生了許多不可思議的事件,比如在14號房間裡未被點燃的蠟燭突然自己燃燒了起來,房間的門會自動關閉,放在架子上的瓶子突然自己掉了下來,最後克倫堡宮的負責人請來了驅靈的法師才將一切又恢復了正常。這一切靈異事件源自何處,至今未有人能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