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夏縣臺塔村:「農家樂」樂農家
新甘肅·甘肅經濟日報記者 葛學忠
今年5月初,臨夏縣漠泥溝鄉臺塔村12社農民馬克力木,在自家院落開起了農家院,52歲的他自此告別了外出打工生涯,過上了嚮往的生活:再用不著離開家鄉,在家門口也能掙到錢了。
往年開春時節,馬克力木出門打工。6月春暖花開,他再回家,在3畝山坡地上務勞莊稼,忙完農活後,再次踏上東莞打工的路。
漠泥溝,山清水秀,山坳間熙熙攘攘的,是自駕休閒的遊人。
活到老了,馬克力木覺得生活越來越「有滋有味」。漠泥溝像他這樣經營農家院的村民有12戶,都是精準扶貧戶,其中不乏年輕人。農家院拴住心,他們留在了村子裡。
在臺塔村,農家院是村民眼裡時興的字眼。這幾年馬克力木家,在住房安全達標提升、人居環境提升等政策的幫扶下,從原來的土坯房住進了漂亮的新房。對比翻天覆地的變化,馬克力木深有感觸。
「農家院剛開張一星期,就接待了6撥客人,我們吃什麼,給客人做什麼。他們喜歡得很。」涼拌蕨菜、鹿角菜等山野菜,就地取材,爆炒草芽雞、青椒洋芋片、雲花饃,家常飯菜,土色土香,深受客人青睞。
「我小時候沒念過書,在外打工27年,也沒掙到錢,一直想著開個自己的店,這個夢竟然在山裡實現了!多虧了現在的好政策。」馬克裡木在送客人時講,「如今通村道路修好了,村民們環保意識增強了,好日子有了新奔頭。」
臺塔村61歲的馬一蘇夫,全家7口人,兒子兒媳到馬集鎮張羅小吃店,得知縣上發展農家院後,小兩口又回到村裡,用鄉村旅遊扶貧項目獎補的1萬元資金,辦起了農家院。記得那天傍晚,他們家迎來了第一桌客人。27歲的馬麥來牙,跟丈夫在廚房裡忙活,爆炒草芽雞和蔥花漿水面,熱鍋上菜,贏得了顧客的讚美。「今天客人們消費了600多元。」馬麥來牙心滿意足。
「山裡不允許生火起灶、扔垃圾,自帶食物進山,牛羊如果吃了塑膠袋、塑料瓶,可就麻煩了。」馬一蘇夫說。
躋身為鄉村旅遊村,臺塔村只用了一年時間。對於村裡的變化,上了年紀的村民最清楚不過。村裡的青壯勞力大多外出打工了,村裡留守的都是老人、孩子和婦女。
如何帶領村民脫貧,是漠泥溝鄉黨委、政府最上心的事。鄉黨委書記韓國義介紹:全鄉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常年在外從事餐飲業,其中拉麵是近幾年凸顯的優勢產業。現在村民借惠農富農政策,辦起了農家院。
據悉,今年臨夏縣旅遊扶貧項目打造的60家農家院中,漠泥溝鄉就有12家,集中在山水環抱的臺塔村、姬家村、何家村。鄉上統一製作了農家院門頭,民居煥然一新。鄉上分管旅遊扶貧的幫扶幹部馬鵬,每天跑前忙後,在農家院發展過程中沒少操心。開業前,鄉上在臺塔村舉辦了農家院烹飪技術培訓班,對從業人員進行了系統培訓。
漠泥溝旅遊扶貧重錘響鼓,加快了群眾脫貧攻堅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