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國慶與中秋重合,長達8天的假期,樂瘋了幾多家庭。疫情後的國人旅遊欲求集中爆發,黃金周國內消費井噴,各地的農家樂生意異常紅火。在享受鄉村美景美食和身心放鬆的同時,也看到了一些不太好的新聞,有說農家樂變成了「農家哭」的,有說曾經火爆農家樂,如今成片倒閉的,不禁引人深思。
曾幾何時,富起來的城市人群開始懷念鄉村的生活,「住農家屋、吃農家飯、幹農家活、享農家樂」蔚然成風,城郊的鄉鎮集吃喝玩樂於一體、以「吃」為核心的農家樂應運而生。
農家樂,樂在其中
那段時間,城市的道路永遠是人滿為患,夜晚的天空永遠是見不到星光的。忙裡偷閒,遠遁到僻靜的鄉村,寄情山光水色,吃地道正宗的農家菜,在田野上盡情呼吸,體驗一番男耕女織的生活,雞是跑山雞,臘肉是年豬肉,果蔬是農家肥的,滿滿都是農家風味,既生態又環保,簡直是神仙無法享受的情調。
越來越多的人喜歡鄉村遊,圖的是傳統風味,吃的原汁原味,食材天然便宜。農家樂和生態園在鄉村遍地開花,農家樂和民宿成了鄉村振興、建設美麗農村的主要載體,方興未艾,豐富了城市居民的閒暇生活,拓寬了農民的致富門路,也帶動了假日經濟的發展,是地方政府首選的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是拉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抓手。
然而,由於重複和雷同建設,缺乏地方特色,管理者陷入過度的商業化追求,經營者的短視和短期行為,使農家樂開始變味,於是這種「潮汐經濟」經不起外界因素的變化和衝擊,農家樂變為「農家哭」成了一種必然。
實際上,農家樂只是旅遊經濟鏈條的一個環節,是發展農業和旅遊業的一個交集。農村農業經濟最怕產業空心化,發展了旅遊,丟了農業生產這個根本,其結果就是舍本求末。旅遊業依靠的是人氣,吸引了人流後,還要產生消費,才有效益。所以,要儘量滿足遊客吃好、住下、購物的需求,農家樂才能樂在其中。
特色是農家樂深受遊客喜愛的法寶
農家樂之所以變成農家哭,問題就出在了吃、住、玩、購這些環節上。
目前,不少農家樂的模式太過雷同,雖然景色迷人,但休閒方式過於模式化,缺乏特色難以留住遊客。其次是很多項目過於模仿度假區,缺乏獨特的鄉村韻味;第三是從農家樂的設施配置,到吃飯的菜品,摻雜了太多不必要的元素。沒有了農味。當然,更多的是經營管理上的問題,吃不到原汁原味的東西,衛生太差,服務也太差,以假充真,這樣農家樂就變成了遊客的「農家煩」了。
農家樂的依託,是特色的農產品。來的人「左手一隻雞、右手一隻鴨,懷裡還抱著個大冬瓜」滿載而歸的,你的農家樂才能建立在健康發展的「以農為本」上。否則,樂一時可以,但不會長久。
變味了,還能樂起來嗎?
最後最可怕的是經營者的變質變味了。城裡的人跑到鄉村開起了「農家樂」,農民棄農從工跑到城裡打工了。作為農民都嫌棄這樣的農家樂,城裡人還會來這種和度假村差不多的地方休閒消費嗎?不關門倒閉、門可羅雀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