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綜合報導】美國國務卿蒂勒森22日發表聲明,抨擊緬甸政府對羅興亞人的軍事行動是「種族清洗」,並威脅發起制裁,這是去年8月危機發生以來美國最嚴厲的表態。「種族清洗」在西方的政治話語中是最敵對的用詞之一,很多時候意味著制裁、封鎖甚至戰爭。
羅興亞人危機已成為國際熱點,據稱有百萬羅興亞人逃離緬甸。緬甸國內,從民主派到軍方甚至人權活動人士在羅興亞人問題上壓倒性支持政府,西方輿論則站在羅興亞人一邊。國際上,多方都在推動羅興亞人道危機的解決,中國日前提出的停火、鼓勵緬孟雙方溝通、探討治本之策三階段解決設想尤其引人關注。
蒂勒森抨擊緬甸搞「種族清洗」幾個小時之後,美國駐緬甸大使館宣布,暫停美國官員前往若開邦,理由是擔心蒂勒森的講話引來緬甸人的抗議。美國大使館的這一舉動似乎表明,對美國國務院譴責緬甸搞「種族清洗」的做法能否贏得緬甸民心並無把握,甚至有些心虛。
就在23日,新加坡《聯合早報》以「族」字講述2017年時,就緬甸羅興亞人問題寫道,它存在已有幾百年歷史,背後除了多數與少數種族和宗教問題之外,還牽扯到緬甸的特殊政治和歷史等多重矛盾。
《環球時報》記者9月下旬曾前往緬甸若開邦,走訪了仍處於宵禁狀態的孟都、若開邦首府實兌等地,採訪了緬甸政府官員、正常生活的羅興亞人村莊、若開族村莊,以及安置羅興亞人的難民營、若開族難民營和印度裔難民營。記者明顯感受到,平時這兩個民族很少接觸,更談不上相互融合,宗教信仰和民族問題引起的不理解、相互隔閡,短時期內很難消融。緬甸周報《TharAung》的記者昂汕溫曾兩度赴若開邦首府實兌採訪。他對《環球時報》記者稱,若開邦此前衝突比較激烈,但目前局勢相對和緩。不少西方媒體的報導總喜歡找一些吸引眼球的婦女和兒童的照片,誇大了若開邦的局勢。
10月25日,《紐約時報》刊登的一篇文章中寫道,大量公布的報導詳細描述了緬甸政府軍在若開邦的殺戮、強姦和縱火,自8月下旬以來,已有60多萬羅興亞人被迫離開該國,聯合國稱這是自盧安達大屠殺以來最快速的人口遷移。但在緬甸,甚至在若開邦,人們堅決否認正在進行任何種族清洗。
在緬甸作家吳丹敏看來,即便西方對緬不施加正式制裁,國際投資者的興趣和遊客數量無疑都將急劇下滑。而當前正值緬甸國內商業信心羸弱、銀行不穩定之際,任何經濟低迷都將直接威脅本已脆弱的和平進程。吳丹敏在英國《金融時報》上撰文稱,對許多西方人而言,緬甸問題幾十年來幾乎一直被看作一場正義與邪惡的鬥爭,一邊是由翁山蘇姬領導的民主運動,另一邊是鐵板一塊的軍政府。很少有人願意去了解緬甸所面臨挑戰的深度和複雜性,或幫助緬甸尋找一條切合實際的發展道路。
【環球時報駐泰國、美國特派特約記者 孫廣勇 蕭達 環球時報記者 李司坤 崔傑通 汪析】
閱讀更多內容請參見今日出版的《環球時報》或下載登錄新版「環球TIME」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