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作家談羅興亞人危機:很少有人願意去了解面臨的挑戰和複雜

2020-12-25 環球網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美國國務卿蒂勒森22日發表聲明,抨擊緬甸政府對羅興亞人的軍事行動是「種族清洗」,並威脅發起制裁,這是去年8月危機發生以來美國最嚴厲的表態。「種族清洗」在西方的政治話語中是最敵對的用詞之一,很多時候意味著制裁、封鎖甚至戰爭。

羅興亞人危機已成為國際熱點,據稱有百萬羅興亞人逃離緬甸。緬甸國內,從民主派到軍方甚至人權活動人士在羅興亞人問題上壓倒性支持政府,西方輿論則站在羅興亞人一邊。國際上,多方都在推動羅興亞人道危機的解決,中國日前提出的停火、鼓勵緬孟雙方溝通、探討治本之策三階段解決設想尤其引人關注。

蒂勒森抨擊緬甸搞「種族清洗」幾個小時之後,美國駐緬甸大使館宣布,暫停美國官員前往若開邦,理由是擔心蒂勒森的講話引來緬甸人的抗議。美國大使館的這一舉動似乎表明,對美國國務院譴責緬甸搞「種族清洗」的做法能否贏得緬甸民心並無把握,甚至有些心虛。

就在23日,新加坡《聯合早報》以「族」字講述2017年時,就緬甸羅興亞人問題寫道,它存在已有幾百年歷史,背後除了多數與少數種族和宗教問題之外,還牽扯到緬甸的特殊政治和歷史等多重矛盾。

《環球時報》記者9月下旬曾前往緬甸若開邦,走訪了仍處於宵禁狀態的孟都、若開邦首府實兌等地,採訪了緬甸政府官員、正常生活的羅興亞人村莊、若開族村莊,以及安置羅興亞人的難民營、若開族難民營和印度裔難民營。記者明顯感受到,平時這兩個民族很少接觸,更談不上相互融合,宗教信仰和民族問題引起的不理解、相互隔閡,短時期內很難消融。緬甸周報《TharAung》的記者昂汕溫曾兩度赴若開邦首府實兌採訪。他對《環球時報》記者稱,若開邦此前衝突比較激烈,但目前局勢相對和緩。不少西方媒體的報導總喜歡找一些吸引眼球的婦女和兒童的照片,誇大了若開邦的局勢。

10月25日,《紐約時報》刊登的一篇文章中寫道,大量公布的報導詳細描述了緬甸政府軍在若開邦的殺戮、強姦和縱火,自8月下旬以來,已有60多萬羅興亞人被迫離開該國,聯合國稱這是自盧安達大屠殺以來最快速的人口遷移。但在緬甸,甚至在若開邦,人們堅決否認正在進行任何種族清洗。

在緬甸作家吳丹敏看來,即便西方對緬不施加正式制裁,國際投資者的興趣和遊客數量無疑都將急劇下滑。而當前正值緬甸國內商業信心羸弱、銀行不穩定之際,任何經濟低迷都將直接威脅本已脆弱的和平進程。吳丹敏在英國《金融時報》上撰文稱,對許多西方人而言,緬甸問題幾十年來幾乎一直被看作一場正義與邪惡的鬥爭,一邊是由翁山蘇姬領導的民主運動,另一邊是鐵板一塊的軍政府。很少有人願意去了解緬甸所面臨挑戰的深度和複雜性,或幫助緬甸尋找一條切合實際的發展道路。

【環球時報駐泰國、美國特派特約記者 孫廣勇 蕭達 環球時報記者 李司坤 崔傑通 汪析】

閱讀更多內容請參見今日出版的《環球時報》或下載登錄新版「環球TIME」客戶端。

相關焦點

  • 緬甸羅興亞危機一周年:仍有難民逃向孟加拉國
    距離緬甸羅興亞危機的爆發將滿一年,但對於不少羅興亞人而言,逃離仍然是他們的選擇。「在緬甸,即使我的孩子們啼哭不止,我也不敢冒著違背燈火管制的危險點燃蠟燭。一旦被發現,我們就會遭到逮捕。」18歲的羅興亞難民哈密達·貝格姆(Hamida Begum)告訴路透社。
  • 中國外長談「羅興亞人」問題釋放什麼信號?
    11月18日和19日,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分別在孟加拉國和緬甸就緬甸若開邦局勢介紹中國立場,並提出分三個階段解決有關問題的建議。確實,「羅興亞人」問題受到國際社會普遍關注,並成為矛盾焦點。緬甸國務資政兼外交部長翁山蘇姬表示緬不存在「種族清洗」,緬不懼國際調查,會努力調解羅興亞危機。但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國家對緬政府發出嚴厲批評,翁山蘇姬更被推到風口浪尖上。孟加拉則面臨大量難民擁入帶來的考驗。針對緬甸國內動蕩帶來的各種影響,中國第一時間想到的是人文關懷。中國向緬方和孟方都提供了人道主義援助,收到積極反饋。
  • 緬甸羅興亞人危機3周年,新冠疫情與惡劣天氣夾擊,難民掙扎過活
    引發大批羅興亞人(Rohingya)從緬甸(Myanmar)逃往孟加拉國(Bangladesh)的暴力事件迄今已3周年,這些難民稱受到緬甸軍方迫害而逃離居住地,引起人權組織及多國政府關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現時在包括難民營的地方肆虐,他們在疫情之下所面臨的危機更為嚴峻。
  • 緬甸的羅興亞人,為何被所有人嫌棄?
    一些羅興亞人藉機組成反叛武裝,他們也會找機會襲擊緬甸駐軍和若開地區的警察,這些人已經成為緬甸軍方的眼中釘、肉中刺。在緬甸人看來,羅興亞人作為外來戶,不僅沒有好好融入緬甸社會,反而總是想著分裂緬甸的國土,甚至還對緬甸的佛教徒搞種族清洗,這自然是無法容忍的。
  • 「穿梭外交」羅興亞難民問題,中國真金白銀「打水漂」?
    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周六「勸和促談」,敦促孟加拉國和緬甸通過雙邊談判而不是國際倡議來解決問題。王毅星期六抵達孟加拉國進行為期兩天的訪問,他將從那裡前往緬甸參加亞歐會議。他說:「孟加拉和緬甸都是中國的近鄰和好朋友。中國有句話,手心手背都是肉」;「中國支持以和平方式解決危機,與孟加拉國和緬甸進行雙邊協商」;「這是一個複雜的局面,需要一個全面的解決方案。若開邦需要經濟發展。中國願意提供幫助。」
  • 被遺棄在泰國的緬甸孤兒獲身份 羅興亞人在緬甸處境不如孤兒
    昂山季素表示,Bengalis(孟加拉人,此處指在緬甸的羅興亞人)的老家其實就在孟加拉。他們前往另一個擁有同樣語言、種族和文化的國家,就是因為他們以為在那裡會更安定。緬甸為了阻止羅興亞人重返,已在邊境一帶埋雷。緬軍三軍總司令敏昂萊就羅興亞問題作出解釋,他指責境外媒體誇大羅興亞難民潮,並稱前往孟加拉的羅興亞人是「返鄉」,因為他們本來就不是緬甸人。
  • 「羅興亞人」為何在緬甸成為敏感詞?
    2016年4月28日,數百名緬甸群眾和僧侶在仰光的美國大使館前集會遊行,抗議美國在此前的一份官方聲明中使用了「羅興亞人」(Rohingya)這個稱謂。示威人群手持的標語上寫著:「停止使用'羅興亞人'這個詞」,「如果美國大使館繼續使用這個詞,就請滾出(緬甸)去」。這是緬甸自2011年開啟改革之旅以來,第一次發生針對美國政府機構的抗議活動。5月4日,緬甸外事部常任秘書昂林(Aung Lin)對美國之音記者表示:「如果美國大使館能夠避免使用這個稱謂,我們會很高興,」而繼續使用這個詞,將「不會對我們有什麼幫助。」
  • 緬甸種族衝突:羅興亞婦女受訪稱被緬甸士兵輪姦
    緬甸西部的若開邦自上月25日以來連續發生襲擊事件,導致羅興亞人逃亡的危機不斷發酵。據外媒今天(25日)報導,在過去的四周內已有超過43萬羅興亞難民跨越緬甸西部國境,進入孟加拉國避難。日前有身在難民營的羅興亞人接受法新社、路透社、半島電視臺等媒體採訪,講述了緬軍包括輪姦婦女、濫殺無辜在內的種種罪行。
  • 緬甸會成為另一個南斯拉夫嗎?羅興亞人問題升級
    連翁山蘇姬也被國際「人權」組織指責,說緬甸政府對羅興亞人進行了「屠殺」。這種情形說明了三個問題:一,翁山蘇姬政策不符合美國利益,不利於美國對湄公河流域的滲透。二,有人在極力推動緬甸衝突走向國際化。三,伊斯蘭極端武裝背後有人站臺。
  • 緬甸之殤:羅興亞人
    這場發生在緬甸的故事又將會如何終結?羅興亞人,可謂是緬甸之殤了。 阿拉幹王朝衰敗後,為了不受外地入侵,阿拉幹王朝選擇向緬甸稱臣,由此併入了緬甸的版圖。羅興亞人正是在這時候逐漸進入到了這片土地,這個來自遠方的客人在這片土地上和若開人和平共處了很長一段時間,也盡到了客人的本分。但隨著英國人的到來,這一切很快就發生了改變。
  • 緬甸羅興亞人無國籍,過著流離失所的生活,該不該同情這些人呢?
    緬甸這種多民族特點,是緬甸歷史形成的,緬甸本身也無法改變。我們都知道,緬甸國內的民族自治意識很強,有的民族還擁有武裝,與緬甸政府軍對著幹,像克欽武裝等實力都很強,但緬甸政府並未將這些擁用武裝的民族拋棄,除了招撫和打壓以外,緬甸對這些擁有武裝的民族很重視。但為什麼一個小小的羅興亞人,緬甸卻不接受他們呢?
  • 緬甸羅興亞人出逃數量73萬,緬甸政府軍再度施暴:血腥大屠殺開始
    國際海牙法院在上周針對緬甸受迫害的羅興亞人採取的軍事暴行調查發現,緬甸政府軍只判罰3名軍官有罪。儘管緬甸在2016年至2017年的鎮壓行動中,面臨聯合國法庭的種族滅絕指控,但緬甸軍方依然對羅興亞人實施了暴力行動和武力鎮壓。
  • 羅興亞人問題的可行之路
    為此,王毅外長在會前訪問了孟加拉和緬甸兩個當事國,提出了分3個階段解決目前局勢的建議,得到兩國的贊同和積極響應。對於這樣背景複雜深刻的民族問題,只有所有當事方認真面對、坦誠協商,才可能找到根本解決途徑。  錯綜複雜的歷史問題  關於羅興亞人問題的由來,由於歷史資料的缺失和出發立場的不同,各種觀點眾說紛紜。
  • 被拋棄的民族:緬甸為什麼要驅逐羅興亞人?他們做了什麼?
    但就在這樣一個信仰佛教的國家,卻在上世紀末乃至本世紀初發生了多次大規模的人道主義危機,那就是令國際社會十分關注的羅興亞人難民危機。羅興亞人是居住在緬甸西部若開邦的一個族群,與羅興亞人共同居住在若開邦的還有若開人、緬族人以及欽族人等多個緬甸民族。若開邦的人口規模大約在330十萬,而其中的羅興亞人則有80萬左右。
  • 人性和現實的對決:羅興亞難民收還是不收,大馬進退兩難
    有人說,馬來西亞是難民的庇護天堂。其實當我們對這個有深入的了解後,就會發現他們在馬來西亞的日子也不好過,就更不用談在一些包容性更差的國家了。對於這群外來者而言,他們每天遭受的最多的都是歧視和嫌棄,甚至是從一開始的不接納。其實我們是否想過,若不是難以生存食不果腹,誰願意背井離鄉,舉步維艱的生活著。
  • 國際法院裁決要求緬甸緊急保護羅興亞人
    當地時間1月23日,就甘比亞提出的「緬甸對羅興亞人進行種族滅絕」指控,聯合國國際法院作出一項裁決,要求緬甸採取措施保護緬甸羅興亞人。據路透社和英國《衛報》23日報導,位於荷蘭海牙的聯合國國際法院(ICJ)當日作出裁決,要求緬甸採取緊急的臨時性措施,以使該國政府尊重1948年的《防止及懲治滅絕種族罪公約》,並保存緬甸之前「迫害」羅興亞人的證據。
  • 翁山蘇姬首次演講談羅興亞人事件 稱不怕國際社會「審查」
    近來,緬甸若開邦動蕩造成大量羅興亞人逃離,西方藉此對翁山蘇姬和緬甸加大施壓力度,聲稱翁山蘇姬的諾貝爾和平獎光環已「消失殆盡」,甚至威脅重新制裁緬甸。英國當天率先中止對緬甸的軍事培訓計劃。對此,一家外媒駐緬甸記者對《環球時報》稱,造成西方對翁山蘇姬「粉轉黑」的主要原因,在於翁山蘇姬領導的民盟政府執政後選擇「傾向中國」。
  • 羅馬教皇首訪緬甸時機微妙,被建議最好不要提「羅興亞人」
    據新加坡亞洲新聞臺(CNA)報導,教皇此次在緬甸的行程將包括會見緬甸國務資政兼外交部長翁山蘇姬和國防軍總司令敏昂萊。在訪問緬甸後,教皇還將訪問孟加拉國。方濟各此前接受教廷官方媒體梵蒂岡廣播電臺採訪時曾表示,自己此訪是為了傳遞「和解、諒解與和平的信息」,但他此行的時機和背景卻堪稱複雜。在緬甸政府因「羅興亞人」問題與西方國家僵持不下之際,方濟各此訪對局勢的影響還難以預料。
  • 東協因羅興亞人問題陷入分裂
    9月24日,馬來西亞外長阿尼法發表聲明稱,馬來西亞要求退出以東協名義發布的關於緬甸若開邦局勢的聲明,因為東協的聲明不符合若開邦的實際情況,並且聲明中沒有提及羅興亞穆斯林在此次危機中受到的影響,該聲明也沒有在東協成員中獲得一致同意。
  • 中國三階段解決羅興亞人問題方案受到緬孟歡迎
    王毅外長稱,緬甸羅興亞人問題由來已久,涉及歷史、民族、宗教等複雜因素,但貧困是造成動蕩和衝突的重要根源。國際社會應更多關注和支持當地的脫貧和發展,通過脫貧促進發展,通過發展謀求和平,從根本上解決好這一問題。路透社等媒體稱,王毅外長的3階段解決設想得到了孟加拉國和緬甸的贊同和積極響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