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離開江油,北上回北京,路過陝西,盤桓五日。
第一站漢中,在勉縣定軍山下拜謁武候墓。公元234年,諸葛亮第五次伐魏時,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軍中。蜀漢朝廷按其遺命,歸葬於定軍山下。儘管有明顯的修葺痕跡,但整個陵園古木參天,古意十足。
武侯祠位於勉縣城郊,周圍新建了諸葛古城,免費都缺乏遊客的地方居然收門票,時值正午,又開始下雨,於是放棄,回勉縣縣城,午飯當地小吃菜豆腐節節,晚飯棒棒面,都很合口。晚上住在勉縣。
19日離開勉縣,穿越秦嶺來到寶雞中國青銅器博物院。
寶雞的幾個縣一直都有青銅重器出土,尤其是晚清四大國寶的出土,更加奠定了寶雞在國內青銅器之鄉的地位。博物院是中國最大的青銅器博物館,館藏文物12000餘件(組),其中一級文物120餘件,藏品太豐富了,走馬觀花還看了兩個小時,確實值得一看。除了青銅器,一批宋代石刻活靈活現,非常精美,印象深刻。
遺憾的是管理水平還需要大幅提高。新館建築很氣派,原本一二三層內部全部連通且有電梯,不知為何一定要人為攔截分開,參觀完二樓的展覽必須出來,登臺階上三樓重新辦理入館手續。眼看著推輪椅帶老人來的觀眾非常困難,工作人員似乎視而不見。
離開寶雞,來到40公裡外的鳳翔縣,鳳翔是秦國時期的國都雍州,是秦始皇加冕之地,還是蘇東坡出仕後工作三年的地方。
先逛城郊的泥塑村,不知為何導航給導到了村裡,其實就在國道旁,高高豎起的泥塑很遠就能看到。很難抵禦那些萌萌的泥塑動物的誘惑,一條長長的街,家家都做泥塑,可以看到他們都在試圖創新,推出新的產品和設計,不過我還是覺得那些傳統作品最耐看。十幾年前就從西安買回過很多鳳翔泥塑,這次還是沒忍住買了一個馬勺臉譜。
傍晚來到東湖公園。東湖和鳳翔的歷史一樣悠久,周文王時叫做「飲鳳池」。北宋蘇東坡在鳳翔府任籤書判官時,倡導修築擴建飲鳳池,植細柳,栽蓮藕,修築君子亭、宛古亭、喜雨亭等秀麗的亭臺樓榭,改名為東湖,延續至今,已經有近千年歷史。在修鳳翔東湖之後二十年,蘇東坡又在杭州修建了西湖,因而東湖可以算作是西湖的姐姐。
如今的東湖新修了雄偉的南門以及巨大的廣場,中央立一座巨大的蘇軾立像。得益於蘇東坡的影響,歷代官府都對東湖有所保護和修葺,基本保留了歷史風貌。
20日,一早離開鳳翔,雨中走國道到達岐山,沒想到的是岐山是個乾淨、精緻的小縣城,雨中更是舒適。縣政府是現在已經很少見的上世紀那種古老的辦公樓,樓前乾淨整潔,停車位免費開放,比起那些佔地巨大新奇雄偉的新建政府大樓,看到這樣古老樸素的政府辦公樓,反倒讓人踏實很多。
停好車,四處溜達找地方吃早飯,結果發現岐山人當紅早飯是麵皮,並不是臊子麵,好不容易找到一家剛剛開門的飯館,還好有臊子麵,終於在岐山吃上了岐山臊子麵。岐山臊子麵在我心目中是可以位列北方湯麵第一位的。
城中太平寺塔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周圍剛剛建好一片仿古商業街太平市,其中有一條咥街,咥讀音為dié,是陝西關中、河西走廊一帶的方言土音,是吃的一種方式,吃至極致為之咥。下次來,可以在這裡咥個痛快了。
到達銅川,一直下雨,只能去博物館了。銅川是古耀州,耀州窯博物館在三十公裡外古耀州窯吳堡窯址附近,展品豐富,布展專業紮實,很驚喜,遠超預期,是我看過的這類專業博物館中最好的。
晚飯耀州疙瘩,窩窩面,非常好吃!耀州疙瘩其實就是小餃子,一個人可以輕鬆吃上七八十個。老舍先生當年途經耀州,吃了鹹湯面,盛讚「小小耀縣,竟有北京飯店」。如今盛傳「不吃鹹湯面,不算到耀縣」。當地人習慣以鹹湯面作早飯,第二天早飯特意找了附近小店吃鹹湯面,有點類似蘭州牛肉麵,的確偏鹹。三樣小吃都非常棒,我最喜歡窩窩面。
21日終於來到了延安,打卡第一批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中的最後一個沒有到達的地方。從楊家嶺到棗園,一步步地看到了成長和壯大!一個抗戰,發展得真快啊。從照片上可以明顯地看出,經過八年抗戰,從最初的的消瘦變得臉色紅潤起來,所有人都胖了不少。延安人民做出了不小的犧牲。不管怎麼說,在那些抗日的艱苦歲月裡,共產黨的確抓住了機會,做大做強了。從今天的眼光看,棗園宛如風水極佳的別墅莊園。
老家延安的朋友建議我去延安新城看看,他告訴我新城從楊家嶺山頂開始,平了33個山頭,耗資4000億,市委市政府都在新城。第二天離開延安時特意穿過新城,的確很平很大,巨大的政府大樓,巨大的廣場,巨大的房地產項目,我心中納悶,延安有這麼多人嗎?作為地級政府所在地能夠吸引下屬區縣人口嗎?
延安的情況不太清楚,我所知道的榆林和山西那些發家的煤老闆首先選擇的並不是所在地級市,而是去省會和北京買房子。我想,中國也不缺延安這樣的大城市,到底有多大必要非要平山填溝造新城呢?當然,誰也不能剝奪延安政府代表延安人民追求幸福擁有自己的天安門廣場和長安街的權利。
離開延安,來到綏德,綏德素有「秦漢名邦」、「天下名州」之美譽。扶蘇墓、蒙恬墓都在綏德。綏德還是石雕之城,號稱石獅王國,我們先到了依山勢而建的石魂廣場,各種手法的石雕石獅,毫不古板,非常富有創意,古老與現代融合,充分體現了綏德石雕藝人的聰明才智,是一個非常成功的公共市政項目。
在綏德路邊橋頭隨處可見石雕,天下第一樓石牌坊氣勢恢宏,繁複精美,時任縣長寫的碑記樸實無華、情真意切。最喜歡路邊的三十里舖石雕。
蒙恬墓位於綏德縣第一中學校園內,前面建了蒙恬公園。只剩下一個大土堆。據傳蒙恬含恨死後,部下將士無不悲憤痛切,將其遺體葬於綏德城西大理河畔,數千萬將士用戰袍兜土成墓,狀似山丘。
秦二世而亡,除了胡亥趙高,李斯是最大的幫兇。倘若李斯不存私心,公子扶蘇繼位,歷史應當會有另一種面目。但也不會有太大的不同,因為秦制已經確立,秦始皇給所有有野心的中國人心中埋下了一顆中國心皇帝夢的種子,待到市儈流氓沛縣劉邦戰勝了楚國貴族項羽登上皇位,中國歷史就徹底跌入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改朝換代死循環, 直到最後的闖王和貴黨,詭異的是,李自成失敗是因為外族清軍入侵,貴黨成功卻得益於日本入侵。
而歐洲的封建制一直延續到中世紀末,國王皇帝從來都不是一兩個人私下決定,而是由貴族集團選擇,很多時候甚至找來外國人當國王,前提是必須有王族血統,貴族和平民互不摻和,從沒有農民起義想當國王並取得成功。
從綏德到米脂,先帶夫人參觀山地窯洞四合院代表~姜氏莊園,姜氏莊園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地點比較偏僻,很少有遊客,滿目荒草和斑駁,十多年前來過一次,似乎更破敗了。而這裡竟是從前一位同事的外婆家,歷史如此夢幻,令人唏噓不已。
從姜氏莊園回米脂縣途中地圖顯示有杜聿明故居,導航過去,來到一個很小的岔路口沒有任何指示牌,路實在太窄,只好作罷。姜氏莊園作為全國重點文物尚且如此,杜聿明故居的情況可想而知。
縣城裡的李自成行宮,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又名盤龍山古建築群,始建於明成化年間(1465年~1487年),初建為真武廟。清順治元年(1644年),李自成建立大順政權,令其侄李過返鄉,將真武廟原址擴建為李自成行宮,並將馬鞍山改稱盤龍山。
都說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一直以為李自成是綏德人,原來是地道米脂人,還有杜聿明也是米脂人。
行宮最裡面居然還有一個米脂婆姨史跡展,多為某某夫人。和李自成生平展一樣只重宣傳,少專業史料,俗不可耐。毛澤東1935年到陝北後,在他的談話裡和文章中都引用過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這一諺語。那時米脂中學的不少女學生,畢業後即奔赴延安,她們之中大部分和共產黨各級軍政人員結了婚。全國解放後,這些軍政人員,有的成了將軍,有的成了省級或中央級領導,因此,米脂又有「丈人縣」的戲稱。
倒是露天擺放的綏德出土的一批漢石刻畫像非常精美,用玻璃罩著反光無法拍照。真正的文物擺在外面,大殿裡卻用來做無謂的宣傳。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這一諺語,來源於三國時的貂嬋和呂布,傳說天下美人貂嬋是米脂人,才貌雙全的呂布是綏德人。然而,真正細數歷史人物,似乎倒是米脂的漢子比綏德還要多一些。
李自成紀念館中有毛澤東手跡「陝西人的驕傲」,我倒覺得,若論陝西人的驕傲,有的是漢子,李自成恐怕難以排進前十。
遺憾的是,在綏德米脂,沒有看到英俊的漢子,也沒有看到漂亮的婆姨,大概年輕的婆姨漢子們都外出打工,淹沒在人海中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