樅陽橫裕村用特色種植帶動村民創收脫貧

2020-12-23 騰訊網

‍銅陵網絡臺訊(記者 王成 查毅)初夏的五月,正是「貢菜」苔幹的收穫季節。在樅陽縣老洲鎮橫裕村的一片土地上,村民們三三五成群地走進綠油油的苔菜地裡進行採收,享受著收穫的喜悅。

銅陵市委政法委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陶貴友:「這邊的老百姓大部分都是貧困戶,然後我們就把這些人組織起來到地裡砍苔幹,打掉這個葉子會往廠裡拉去生產加工,提供(後期加工)的一個幫助。」

在離這片苔菜地的不遠處,有一個苔幹加工合作社,走進其中,是一派繁忙勞作景象。削皮、清洗、晾曬、烘乾,幾十個村民幹得是熱火朝天。

陶貴友:「每畝田每一季能夠達到300斤左右,保底能達到200斤,如果能創收的話收入在4000塊錢。除掉人工,大約在2000塊錢左右。這樣的話一年兩次就能達到4000塊錢,然後中間可以加種些黃豆,西瓜,玉米之類的,能保保地租。這樣我們共在這個村流轉了50畝土地,這樣我們每年的經濟收入保底在10萬多塊錢。」

陶貴友是市委政法委駐橫裕村的扶貧工作隊隊長,從最初多番尋找項目「碰壁」,到因地制宜選擇種植苔菜帶動村民創收脫貧,他可沒少操心。

陶貴友:「覺得這個地方那個地理位置不好,交通不方便,第二個就是地勢低洼,一旦發水的時候容易淹。村裡沒有任何集體經濟,集體經濟為零,老百姓也比較貧困。」

一系列的難題擺在陶貴友的面前,讓他入村後很長一段時間夜不能寐,「我就在想怎樣讓村裡的集體經濟有所收入,讓老百姓致富,貧困戶能夠脫貧,貧困村能夠脫帽。就是上網查資料,看能不能查到適合我們這個地方發展的經濟體。」

陶貴友經過多番查尋,最終敲定了一年可以種植兩季的苔菜。因為橫裕村的土質比較符合苔菜的生長要求,而且不需要複雜的種植技術,這樣村民們上手就比較快,也願意種。另外,苔菜後期加工的方式比較簡單,可以讓村裡留守的老人、婦女加入進來,增加他們收入。而農作物種植能否產生效益,最終還得看銷路。深知這一點的陶貴友特意前往外地學習「取經」,不僅帶回了技術,更找到了銷路,為後來的苔乾產銷一條龍打下了基礎。如今,陶貴友還為合作社新購置了凍庫,用於苔幹的長時間存儲。

橫裕村村黨總支書記劉永生:「五分之一是村裡的,五分之四是給老百姓搞。也就是說一畝5000塊錢,他們起碼能賺4000塊錢。大概一年保守的數字大概15萬塊錢。那麼可想而知老百姓,在15萬的基礎上,他們的獲利,那起碼達到30萬以上給他們搞。」

收入有了,村裡經濟就「活」了,而通過成立農業合作社,讓村民、特別是貧困戶來參與苔幹加工,再由合作社給他們發「工資」,這樣一來,村民的腰包也鼓了起來,實現了「雙贏」。

橫裕村村民謝大年:「腰包鼓起來了。本來在外面打工打不了,沒人要老的,年紀大了。現在辦了合作社,就是老年人也能幹。」

橫裕村村民吳藍貴:「(以前)一個人平均一個月收入幾百塊錢。現在一個月能掙到兩三千。」

談起自己一年多的駐村扶貧感受,陶貴友說,到村後通過抓班子帶隊伍,抓黨員帶群眾,抓集體帶個體的「三抓三帶」,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橫裕村落後的面貌,但他也深知,扶貧的道路還很長,自己要做的事情還很多。

陶貴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我將帶領我們工作隊擼起袖子加油幹,我也給老百姓承諾過的,如果我們這個村不能摘帽,如果說我們老百姓一戶不脫貧我也不走,這既是承諾,更是一份責任。」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的脫貧故事】李舟鑫:特色種植富村民||王學芬:住新房「繡」好日子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李舟鑫:特色種植富村民||王學芬:住新房「繡」好日子 2020-12-12 16: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儋州返鄉創業青年何廣文:帶動村民發展種植業實現創收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7月14日消息(記者 李紹遠 通訊員 林曉雲)2019年,在外打拼十餘年的儋州市中和鎮靈村村委會何宅村青年何廣文選擇回到家鄉,利用閒置土地發展種植業,帶動村民一起通過發展產業為家庭創收。
  • 樅陽縣錢橋鎮:發展特色產業 助力脫貧攻堅
    「黨建+公司+農戶+遠教+電商+基地示範」,示範帶動群眾為企業發展傾情奉獻,周邊100多戶群眾都走上了生態農業發展致富的小康路。他們有的以大棚蔬菜種植為主,有的以種植花卉苗木為主,有的以飼養豬、雞等家禽為主等等。
  • 銅陵樅陽發展鄉村旅遊助脫貧
    近年來,樅陽縣制定出臺《樅陽縣鄉村旅遊產業扶貧實施意見》,通過深入實施規劃引領、政策與產業支持、基礎設施建設、特色發展、人才培訓、宣傳與營銷等六項工程,發展鄉村旅遊,帶動群眾脫貧增收。目前,全縣鄉村旅遊產業直接帶動2900人脫貧。
  • 培育生態特色產業鞏固脫貧成果
    在脫貧攻堅進程中,迪慶把產業培育和轉移就業作為強化造血功能的抓手,實現貧困群眾持續穩定增收。2018年,迪慶州香格裡拉市和德欽縣在全國「三區三州」深度貧困縣中率先實現脫貧摘帽。2019年維西縣實現高質量脫貧摘帽,迪慶實現整州脫貧。雪域高原發生了滄桑巨變,繼續走在以生態特色產業鞏固脫貧成果、推進鄉村振興的路上。
  • 雲南迪慶:培育生態特色產業鞏固脫貧成果
    2018年,迪慶州香格裡拉市和德欽縣在全國「三區三州」深度貧困縣中率先實現脫貧摘帽。2019年維西縣實現高質量脫貧摘帽,迪慶實現整州脫貧。雪域高原發生了滄桑巨變,繼續走在以生態特色產業鞏固脫貧成果、推進鄉村振興的路上。
  • 儋州返鄉創業青年何廣文:帶動村民發展種植業實現創收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7月14日消息(記者 李紹遠 通訊員 林曉雲)2019年,在外打拼十餘年的儋州市中和鎮靈村村委會何宅村青年何廣文選擇回到家鄉,利用閒置土地發展種植業,帶動村民一起通過發展產業為家庭創收。
  • 村民們足不出村賺錢脫貧
    5月1日,央視2套財經頻道《第一時間》欄目以「深夜勞動者:夜深摘薯尖只為菜更鮮」為題,對荊州市江陵縣郝穴鎮顏閘村群眾在蔬菜大棚裡夜深摘薯尖創收進行了專題報導,時長3分53秒。她們有的曾經是貧困戶,白天忙家事,晚上打工忙創收,月人均收入在2000多元。在報導背後所折射出的是郝穴鎮顏閘村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產業致富、產業脫貧的故事。
  • 新邵:特色產業成為村民致富「助推器」
    近年來,劉什壩村通過市、縣扶貧工作隊的精準幫扶和鎮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著力把發展特色產業和鄉村旅遊業作為精準扶貧工作的重要抓手,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優勢,通過政府引導,能人帶動,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特色產業,逐步形成了從「一村一品」 到「一村多品」的發展新格局,拓寬農民致富道路。
  • 白帽鎮盤活低效用地,引導村民發展特色產業 小黃姜「種」出致富路
    嶽西縣白帽鎮雙畈村脫貧戶劉中節在田間正忙著除草,他家種植了6畝小黃姜,年收入10多萬元。誰曾想,這片田地曾一度撂荒,如今卻成了香餑餑。截至目前,白帽鎮已盤活1570畝低效用地,引導村民發展特色產業,走出了一條脫貧致富之路。
  • 撒營盤砍鄧大村村民搭上種植特色葡萄致富快車
    原標題:特色產業讓村民搭上致富快車祿勸縣撒營盤鎮砍鄧村委會砍鄧大村植被豐富,山清水秀,就在這樣一個依山傍水的小村莊裡,種植出了葡萄屆的
  • 一個都不能少|自貢大安貧困戶靠種植海椒脫貧 實現家門口穩定創收
    封面新聞記者 劉恪生5月16日,自貢市大安區廟壩鎮賈石村2組村民林振權在自家的海椒地裡清理雜草。兩年多來,林振權一家靠種植海椒和務工實現脫貧,在家門口穩定創收。「我缺乏技術,外出務工創收比較困難,妻子在家中帶2個小孩上學。」林振權介紹,自己家庭因人口多,收入不高被納入貧困戶,日子過得舉步維艱。自從2017年下半年村裡落實大棚海椒種植項目後,林振權家不僅流轉了土地獲得了收入,其妻在家門口就獲得了基地務工崗位,到2018年核算年度收入,林振權家人均年收入達到5000元。
  • 浠水清泉: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視頻:姚敏曾因病致貧、因學致貧的浠水縣清泉鎮閆河村村民閆水華,自加入村裡的蔬菜種植合作社發展特色種植以來,實現了家門口就業,日子越過越紅火。在清泉鎮,受益於產業扶貧帶動脫貧致富的不止一個閆水華。產業興,百姓富。近年來,清泉鎮堅持走「造血式扶貧」路子,圍繞發展特色產業推進產業扶貧,讓貧困戶搭上產業發展快車。
  • 永川:他回鄉創業種植特色水果 帶動村民增收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0月8日6時30分訊(通訊員 凌澤英)百香果最適宜的生長溫度為25℃至35℃,原產地為巴西,現在國內廣西玉林種植,卻被一位兵哥哥引種到了重慶永川雙石鎮腳盆井村袁家屋基村民小組,且已開花結果。這位兵哥哥,就是1998年退伍、在他鄉打拼20年後,回鄉創業的唐萬超。
  • 上饒:發展特色種植 助推貧困戶脫貧增收
    近年來,上饒市各地因地制宜、加快推進各類特色種植產業發展,實行以「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帶動貧困戶脫貧增收。 廣豐區嶺底竹業有限公司依託銅鈸山的自然資源,大力發展林下經濟,種植紅豆杉面積同時,種植產業跟扶貧緊密結合,貧困戶從公司能獲得林地租金和勞動報酬兩份收入。 上饒市各地因地制宜發展種植產業,精準幫助貧困戶找產業、找技術、找銷路,做好各地特色產業選育、壯大經營主體,通過扶貧產業的發展,帶動脫貧群眾脫貧。
  • 福建周寧:特色種植助脫貧
    在周寧縣上洋村的無花果專業合作社特色水果種植基地裡,農民鄭月圓在採摘無花果。近年來,福建省寧德市周寧縣在推進產業扶貧和鄉村振興過程中,依託當地農業資源和地理氣候優勢,打造特色扶貧種植、養殖基地,引導農民發展有機蔬菜、花卉苗木、有機水果等特色產業種植,通過土地流轉、資金入股、勞務增收等多種形式,幫助貧困戶脫貧,帶動當地農民致富。 新華社記者魏培全攝
  • 「脫貧雞、致富羊」 衡水景縣大力發展扶貧特色產業
    原標題:「脫貧雞、致富羊」 衡水景縣大力發展扶貧特色產業產業扶貧是解決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生存發展的根本手段,也是實現穩定脫貧的必由之路。今年以來,衡水市景縣通過採取有力措施,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引導貧困群眾大力發展庭院經濟、特色種植、畜禽養殖等特色產業,真正做到把扶貧扶到根兒上,扶到點兒上,激活了群眾的內生動力,實現了由「輸血」向「造血」的「華麗轉身」。
  • 雲南迪慶:培育生態特色產業鞏固脫貧成果
    2018年,迪慶州香格裡拉市和德欽縣在全國「三區三州」深度貧困縣中率先實現脫貧摘帽。2019年維西縣實現高質量脫貧摘帽,迪慶實現整州脫貧。雪域高原發生了滄桑巨變,繼續走在以生態特色產業鞏固脫貧成果、推進鄉村振興的路上。
  • 內蒙古額爾古納市:發展特色種植 助力精準脫貧
    來源:經濟日報日前,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額爾古納市在建檔立卡貧困戶比較集中的黑山頭鎮舉辦為期一周的中草藥種植技能培訓班,鼓勵當地居民利用自家房前屋後的土地,發展庭院經濟,培育地區中藥材產業發展,助力精準脫貧。
  • 梅州市梅縣區白渡鎮發展有機蔬菜種植帶動村民增收(圖)
    在此背景下,梅縣區白渡鎮悅一村緊抓發展機遇,發展有機蔬菜種植。走進悅一村,曾經雜草叢生的荒廢田地,搖身一變,成為了大片綠色健康的有機蔬菜種植基地,在不斷豐富市民「菜籃子」的同時,也讓村民鼓起了「錢袋子」。  荒地變「綠洲」 「公司」帶動村民致富  立秋已過,驕陽依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