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陵網絡臺訊(記者 王成 查毅)初夏的五月,正是「貢菜」苔幹的收穫季節。在樅陽縣老洲鎮橫裕村的一片土地上,村民們三三五成群地走進綠油油的苔菜地裡進行採收,享受著收穫的喜悅。
銅陵市委政法委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陶貴友:「這邊的老百姓大部分都是貧困戶,然後我們就把這些人組織起來到地裡砍苔幹,打掉這個葉子會往廠裡拉去生產加工,提供(後期加工)的一個幫助。」
在離這片苔菜地的不遠處,有一個苔幹加工合作社,走進其中,是一派繁忙勞作景象。削皮、清洗、晾曬、烘乾,幾十個村民幹得是熱火朝天。
陶貴友:「每畝田每一季能夠達到300斤左右,保底能達到200斤,如果能創收的話收入在4000塊錢。除掉人工,大約在2000塊錢左右。這樣的話一年兩次就能達到4000塊錢,然後中間可以加種些黃豆,西瓜,玉米之類的,能保保地租。這樣我們共在這個村流轉了50畝土地,這樣我們每年的經濟收入保底在10萬多塊錢。」
陶貴友是市委政法委駐橫裕村的扶貧工作隊隊長,從最初多番尋找項目「碰壁」,到因地制宜選擇種植苔菜帶動村民創收脫貧,他可沒少操心。
陶貴友:「覺得這個地方那個地理位置不好,交通不方便,第二個就是地勢低洼,一旦發水的時候容易淹。村裡沒有任何集體經濟,集體經濟為零,老百姓也比較貧困。」
一系列的難題擺在陶貴友的面前,讓他入村後很長一段時間夜不能寐,「我就在想怎樣讓村裡的集體經濟有所收入,讓老百姓致富,貧困戶能夠脫貧,貧困村能夠脫帽。就是上網查資料,看能不能查到適合我們這個地方發展的經濟體。」
陶貴友經過多番查尋,最終敲定了一年可以種植兩季的苔菜。因為橫裕村的土質比較符合苔菜的生長要求,而且不需要複雜的種植技術,這樣村民們上手就比較快,也願意種。另外,苔菜後期加工的方式比較簡單,可以讓村裡留守的老人、婦女加入進來,增加他們收入。而農作物種植能否產生效益,最終還得看銷路。深知這一點的陶貴友特意前往外地學習「取經」,不僅帶回了技術,更找到了銷路,為後來的苔乾產銷一條龍打下了基礎。如今,陶貴友還為合作社新購置了凍庫,用於苔幹的長時間存儲。
橫裕村村黨總支書記劉永生:「五分之一是村裡的,五分之四是給老百姓搞。也就是說一畝5000塊錢,他們起碼能賺4000塊錢。大概一年保守的數字大概15萬塊錢。那麼可想而知老百姓,在15萬的基礎上,他們的獲利,那起碼達到30萬以上給他們搞。」
收入有了,村裡經濟就「活」了,而通過成立農業合作社,讓村民、特別是貧困戶來參與苔幹加工,再由合作社給他們發「工資」,這樣一來,村民的腰包也鼓了起來,實現了「雙贏」。
橫裕村村民謝大年:「腰包鼓起來了。本來在外面打工打不了,沒人要老的,年紀大了。現在辦了合作社,就是老年人也能幹。」
橫裕村村民吳藍貴:「(以前)一個人平均一個月收入幾百塊錢。現在一個月能掙到兩三千。」
談起自己一年多的駐村扶貧感受,陶貴友說,到村後通過抓班子帶隊伍,抓黨員帶群眾,抓集體帶個體的「三抓三帶」,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橫裕村落後的面貌,但他也深知,扶貧的道路還很長,自己要做的事情還很多。
陶貴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我將帶領我們工作隊擼起袖子加油幹,我也給老百姓承諾過的,如果我們這個村不能摘帽,如果說我們老百姓一戶不脫貧我也不走,這既是承諾,更是一份責任。」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