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都不能少|自貢大安貧困戶靠種植海椒脫貧 實現家門口穩定創收

2020-12-14 封面新聞

封面新聞記者 劉恪生

5月16日,自貢市大安區廟壩鎮賈石村2組村民林振權在自家的海椒地裡清理雜草。兩年多來,林振權一家靠種植海椒和務工實現脫貧,在家門口穩定創收。

「我缺乏技術,外出務工創收比較困難,妻子在家中帶2個小孩上學。」林振權介紹,自己家庭因人口多,收入不高被納入貧困戶,日子過得舉步維艱。

自從2017年下半年村裡落實大棚海椒種植項目後,林振權家不僅流轉了土地獲得了收入,其妻在家門口就獲得了基地務工崗位,到2018年核算年度收入,林振權家人均年收入達到5000元。

2019年,村裡又建起了雞腳去骨加工坊,林振權妻子充分利用空餘時間到加工坊務工,務工帶娃兩不誤,每月增收800多元,本年度人均年收入達到7000多元。村裡像林振權這樣的好幾位貧困戶,憑藉自己勤勞的雙手,收入穩定增加,再也沒有返貧的煩惱。

據了解,賈石村距離場鎮約6公裡,轄8個村民小組,戶籍人口1486人,現有建檔立卡貧困戶32戶90人。近年來,賈石村兩委緊緊圍繞全面小康目標,確定「興產業、促增收、助脫貧」總體目標,全力招引項目資金建設村級扶貧主導產業,引進重慶業主建成300畝海椒大棚。自海椒大棚基地建成以來,村兩委積極動員和發動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家庭成員到基地務工增收,落實貧困戶常年務工崗位6個。

據業主介紹,夏季海椒採摘從4月持續到6月底,由於基地面積大,海椒生長快速,連續3個月的時間基地每天都會吸納大量的務工人員,有12個貧困戶參與務工。在這個季節裡,務工貧困戶平均每人增收達4000元,有了這筆家門口就掙得的務工收入,大家紛紛表示增收脫貧不用焦愁。

相關焦點

  • 平泉「三零」模式讓貧困戶穩定脫貧
    □記者 李建成 通訊員 張建偉不用投入一分錢,貧困戶就可以到產業園區領種大棚,擁有自己的脫貧產業;不用承擔任何風險,貧困戶只要肯勞動,就能獲得穩定收入;不用拋家舍業,貧困戶在家門口就能穩定就業,既可養家又能顧家
  • 揚州竹西街道「家門口就業」實現貧困戶全脫貧
    竹西道街在提前實現貧困戶全部脫貧後,為了使他們不再返貧,真正走上致富路,還搭建了多個創業就業平臺,並提供綜合一站式服務,實現養老、醫療、低保全「兜底」,真正讓居民享受到經濟發展的紅利。  科技扶貧  率先實現貧困戶全脫貧  竹西街道為每一位困難群眾列出了「扶貧檔案」,不僅記載有困難緣由,更有詳細幫扶措施分析。
  • 脫貧攻堅中的奮進力量丨一個都不能少!
    通過不到兩年的發展,通過銷售寧夏的農副特產,實現了2300餘萬元的銷售額。其中,僅通過閩寧消費協作扶貧的銷售額度就佔了70%,為全縣的2390名貧困重度殘疾人分紅186萬元,讓全縣的每一個貧困重度殘疾人獲得實惠。通過平臺的發展,他和幾個創業的殘疾人夥伴有了穩定收入,從之前家裡的負擔,變成家裡的支柱,從生活和精神上達到了「雙向脫貧」。
  • 小車間大作用 貧困群眾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增收
    ■象嶺村柚子種植基地,沉甸甸的柚子壓彎了枝頭。■象嶺村「扶貧車間」,村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增收。今年6月,隨著落戶蕉嶺縣新鋪鎮象嶺村的扶貧車間開張,由於身體原因難以像其他人一樣務工的貧困戶鍾大姐,終於在車間得到了一份穩定的工作和收入。
  • 念好「蔬菜經」 照亮小康夢——威遠縣貧困戶鄭和祥脫貧記
    鄭和祥說,他半年間就跑遍了威遠、自貢、瀘州、宜賓的蔬菜批發市場,雖然麻煩了許多,但好在交通方便,即摘即售,利潤也提高了。「啥子是小康?債還完了就是小康!」四方村村民鄭和祥,今年55歲,個子瘦高,一笑起來滿臉的褶子。因為搬運蔬菜,他的肩膀和袖子都沾上了不少泥土。
  • 安徽涇縣:脫貧路上 殘疾群眾一個都不能少
    靠著修筆的手藝,每月1000元左右的收入,是老馬生活經濟的主要來源。如今,已經脫了貧的他,不管颳風下雨,但凡身體允許,都會來到宣筆廠,坐在他那個緊挨窗臺的位置上,「倒不是體力活,但要心細。」和老馬一樣,同樣患有身體殘疾的江國森,也在鎮上的海納農業公司謀得了一份有穩定收入的工作——電商管理員。
  • 樅陽橫裕村用特色種植帶動村民創收脫貧
    銅陵市委政法委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陶貴友:「這邊的老百姓大部分都是貧困戶,然後我們就把這些人組織起來到地裡砍苔幹,打掉這個葉子會往廠裡拉去生產加工,提供(後期加工)的一個幫助。」在離這片苔菜地的不遠處,有一個苔幹加工合作社,走進其中,是一派繁忙勞作景象。削皮、清洗、晾曬、烘乾,幾十個村民幹得是熱火朝天。
  • 山東菏澤:脫貧路上「一個都不能少」
    近年來,鄄城依託企業外協加工點,利用村小學舊址、原村級活動場所和閒置民宅等,在村裡設置就業扶貧點,首創在家門口興建「扶貧車間」的模式,使貧困群眾就近就地就業、脫貧。目前,扶貧車間已在鄄城遍地開花。扶貧車間作為地方產業扶貧的探索,為幫助剩下的「貧中之貧」「困中之困」穩定脫貧提供了新思路。
  • 「互」字訣激起貧困戶脫貧的心勁
    脫貧攻堅,不能只靠幫扶幹部「剃頭挑子一頭熱」,只有充分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才能讓脫貧可持續、致富有幹勁。去年以來,北碚區交通局在對口幫扶的貧困群眾中,採取「互動、互學、互幫、互助、互促、互比」的幫扶模式,用一個「互」字訣,激起了貧困群眾高質量脫貧的內生動力。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自貢大安鋪就致富「小康路」
    ,化解基層矛盾糾紛,確保貧困戶基本保障一個不落下。目前,雙柏村貧困戶已全部實現脫貧,脫貧攻堅工作進入了鞏固提升階段,對榮軻而言,「查漏補缺,保障貧困戶收入增長,確保脫貧後不返貧」成為了他近期的工作重點。  「脫貧攻堅越到大決戰期間,就越要在思想上『繃緊弦』,在行動上『拉滿弓』,決不停頓、決不大意、決不放鬆。」榮軻相信,將初心、信心和決心「三心」合併,一定能答好脫貧攻堅決戰這份沉甸甸的「收官之卷」。
  • ...的脫貧故事】脫貧奔小康的路上一個都不能少|大碾房村駐村幹部...
    我叫雷邦傑,2018年4月被派到黃平縣舊州鎮大碾房村駐村,我是一名駐村幹部,同時也是村同步小康工作組成員,2019年擔任大碾房村脫貧攻堅隊常務副隊長。
  • 重慶涪陵:小山村以茶為媒引來山外客 實現穩定脫貧
    近年來,該村在涪陵區政府、區總工會、荔枝街道、涪陵區中心血站、重慶芳坪茶業有限公司等多家單位的帶動和幫扶下,大力發展種植養殖業,形成多點開花的局面,積極推動茶旅融合項目,發展鄉村旅遊,帶動經濟發展,該村人均年純收入從以前的8000元增加至現在的1.1萬元,實現了整村脫貧,村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增強了。
  • 忠縣:脫貧路上 一個都不能少
    外爭資金落地項目,內生動力興業實幹,既抓「短平快」快速增收,更注重長期增收穩定發展,打了一套漂亮的組合拳。和村民一起運輸農產品。忠縣縣委宣傳部供圖「7 1扶貧工作思路」 破題「脫貧難」初到萬板村,傅群英心裡嘀咕:雖然緊鄰滬渝高速白石互通路,但全村沒有一個像樣的特色產業,基礎設施也很差,怎麼撕開貧困口子呢?通過了解情況,傅群英第一時間便確定了「7 1扶貧工作思路」。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奔小康的路上一個都不能少丨黃平縣舊州鎮大...
    駐村幫扶前,我就暗下決心,大碾房村脫貧奔小康的路上一個也不能少。2018年4月,我被派到黃平縣舊州鎮大碾房村駐村,同時也是村同步小康工作組成員,2019年擔任大碾房村脫貧攻堅隊常務副隊長。雷邦傑入戶走訪大碾房村是一個合併村,由青槓樹和大碾房合併而成,全村1031戶3718人,其中貧困戶277戶1184人。到村以後,我按照縣、鎮兩級指揮部的要求,緊緊圍繞「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的目標方向開展工作。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開展脫貧攻堅工作。
  • 群眾生活在幸福裡——大安街道開展脫貧攻堅收官大決戰紀略
    2018年,自秦德明搬進D級危房項目修建的新房後,自來水接進了他家廚房,水泥路修到了他家門口,就連他家的房前也安裝了太陽能燈。12月上旬某日,正在院壩邊用竹籬圍成的鴨舍裡餵食鴨子的秦德明看見他的家庭醫生——大安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生李湖、高坡村村醫李永科與大安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其他4位醫生走進他家院壩,忙熱情地迎了上來。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脫貧奔小康的路上一個都不能少|大...
    我叫雷邦傑,2018年4月被派到黃平縣舊州鎮大碾房村駐村,我是一名駐村幹部,同時也是村同步小康工作組成員,2019年擔任大碾房村脫貧攻堅隊常務副隊長。 黃平縣舊州鎮大碾房村是一個合併村,由青槓樹和大碾房合併而成,全村1031戶3718人,其中貧困戶277
  • 自貢大安區委書記張昭國帶隊督查調研新店鎮脫貧攻堅工作
    人民網成都5月25日電 5月21日,自貢市大安區委書記張昭國帶隊督查調研新店鎮脫貧攻堅工作,區政協主席羅旭東等參加。要在大力發展集體經濟的同時加大貧困戶就業崗位開發力度,深化村級工匠隊伍等行之有效的做法,帶動貧困戶就近務工,將產業扶貧和就業扶貧有機深度結合。 張昭國先後走訪了陳覺位、張碎玉、李召書等建檔立卡貧困戶。張昭國鼓勵他們要堅定脫貧致富的信心和決心,積極克服困難,在黨和政府的幫扶下,依靠自己的勤勞和智慧過上好日子。
  • 開陽縣雙流鎮:貧困戶在家門口就業實現穩增收
    近年來,開陽縣雙流鎮在脫貧攻堅工作上精準發力,積極為貧困戶及農村富餘勞動力尋找就業渠道,通過整合資源、申報項目、引進企業等方式,實現了群眾在家門口就業的夢想,找到了一條穩定脫貧的新路子。「在家門口就能上班,每天固定工資100塊,一個月差不多能有3000多塊,我們的日子越過越好了!」建檔立卡戶朱鳳友一邊打坑一邊笑呵呵地說到。朱鳳友妻子喪失了勞動力,家裡一切開銷就靠他一人勉強維持,聽說蔬菜基地在招工,他就立馬報名了。
  • 從貧困戶變工資5連漲的副主管,海南持續出大招助農穩定脫貧
    越來越多建檔立卡貧困戶有了工作,靠一雙勤勞的手實現脫貧「摘帽」。當海南日報記者問及「很多人都說東澳廠有個楊寧高很優秀,你怎麼看」時,他有點靦腆地回答:「自己可不能說自己優秀,我還要更努力。」楊寧高早前曾在珠三角地區打工。由於父親重病,他回鄉照顧,也為此背上沉重的債務,一家人戴上了貧困戶的「帽子」。
  • 互促互比 開闊眼界 轉變觀念 「互」字訣激起貧困戶脫貧的心勁
    脫貧攻堅,不能只靠幫扶幹部「剃頭挑子一頭熱」,只有充分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才能讓脫貧可持續、致富有幹勁。去年以來,北碚區交通局在對口幫扶的貧困群眾中,採取「互動、互學、互幫、互助、互促、互比」的幫扶模式,用一個「互」字訣,激起了貧困群眾高質量脫貧的內生動力。過去,不管幫扶幹部怎麼上門做產業規劃、繪脫貧藍圖,63歲的羅發芳就是「油鹽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