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由證券時報主辦的第十三屆中國財富管理論壇在深圳舉辦。其中,以「不忘初心,擁抱變革」為主題的2019中國區銀行業年會作為四大分論壇之一,在當天同步進行。
恒生銀行(中國)副董事長兼行長宋躍升受邀在年會上發表主題演講——《以質為本,提升價值——金融銀行業抓住開放機遇再出發》。
宋躍升認為,外部環境變化、監管環境變化、客戶需求的變化,讓銀行一定要跟著變。怎麼變?關鍵在於銀行經營一定要有自己的差異、特色,從規模銀行轉向價值銀行。
他同時指出,商業銀行需要建立自身的全面風險管理框架,並及時進行技術、數據更新,並抓住金融市場對外開放的大趨勢,做好業務推進。
因何而變?環境變了!
宋躍生開篇直言,政策周期、經濟周期、產品周期在不斷的縮短,唯一不斷的變化就是變化本身。「外部環境變化、監管環境變化、客戶需求的變化,讓銀行一定要跟著變。」
改革開放40年,中國經濟創造了很多的契機,經過40年的高速發展,我國已成為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貿易國。與此同時,一個需要承認的數據是,中國經濟發展在過去幾年中的增速在逐步放緩,過去的雙位數很難再看到,GDP增速更大可能落在6%~6.5%區間。
宋躍升表示,在這個過程當中,整個經濟從高速度向高質量發展的變化,導致銀行就必須要相應作出戰略的調整,也是要從高速度、大規模向高質量的方向調整。
「銀行為什麼要變?因為外部環境變化實在太快。」宋躍升說。在他看來,過去10年的中國銀行業發展過程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2009-2011年是銀行業黃金髮展階段:這期間,無論是平均利潤率和不良貸款率,都是非常耀眼的數字;
2012-2014年是銀行業穩健發展階段:在金融創新和經濟轉型當中有一些苗頭,我們脫離了前期的高速發展,變成了穩健增長階段;
2015-2017年是經濟轉型的開始,金融業服務實體經濟的觀點愈加被重視,我們開始看到銀行業淨利潤增速已經開始有了沉壓,下行非常快。
到了2017年,銀行業利潤增速從兩位數就下降到個位數,同時壞帳率也在持續攀升,此後這個趨勢延續。在這個階段,銀行更關注的是質量、風控、穩健的增長。因為一邊是為供給側改革、去槓桿不斷努力,另一方面,外部的環境變速在不斷加強。
內外部環境發生了什麼改變?宋躍升認為,主要來自於三個方面:
首先是宏觀經濟環境改變。現階段外部環境變化是前所未有的,貿易摩擦、推特治國、美聯儲加息到降息只用了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很多地緣政治的摩擦導致經濟、政治、金融不確定性不斷的提高,宏觀環境逼著銀行一定要改;
其次是監管環境改變,嚴監管成常態。監管處罰力度也在不斷加強,這也可以體現在不斷增加的罰單數額上;
再次是金融市場對外開放不斷擴大,大勢所趨。
如何變?差異化、特色化是關鍵
在宋躍升看來,外部環境變化、監管環境變化、客戶需求的變化,對銀行提出了三個難題:業務模式如何轉型?風險管理如何落實?對外開放如何抓住機遇?
如何解決三個難題?宋躍升認為,銀行現在關注的內容和網際網路金融、網際網路經濟所關注的是一致的:以人為本、價值導向,更多關注於客戶的需求,提升產品服務和質量。
宋躍升表示,這種情況下,銀行一定要有自己的本身特色和優勢,注重差異化、特色化經營,「在各個方面要做到和別人不一樣」。他以恒生銀行為例:
恒生銀行是香港的百年老店,兩個香港成年人就有一個是恒生銀行的客戶。恒生銀行在內地有70%的企業客戶為跨境共有客戶,我們做的客戶有兩種:一是在香港做了幾十年的客戶,到了內地生活、學習、展業,恒生中國為其提供服務;二是內地企業在成長和壯大之後,要做融資和「一帶一路」的發展,我們就一站式提供服務。
也即:充分發揮內地與香港聯動優勢,為更多內地企業走出去和外資進入內地提供金融服務。
在業務推進過程當中,風險控制是排第一的,怎麼了解客戶沒有做洗錢、股權融資,你了解他的業務模式越多,這個風險就越好控制。對於我們來說,整個的跨境客戶的定位,就是讓我們了解客戶風控方面有不一樣的定位。
而在風險管理方面,宋躍升認為,銀行風險管理正在從傳統轉向全面風險管理。這一方面是新一輪國內經濟發展所需,另一方面也是經濟全球化趨勢所需。
國內:為配合新一輪經濟轉型、產業結構升級,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監管機構新出臺或修訂了系列監管政策,旨在降槓桿、擠泡沫,為新的經濟發展奠定夯實的基礎。多變的外部環境及信用收縮,使信貸風險面臨挑戰;
國際:隨著經濟全球化、一體化的發展趨勢,國內監管機構與境外監管機構之間的溝通、交流日益頻繁,監管理念、措施和手段亦有一定的趨同性,銀行必須適應嚴監管、強監管、深監管的「新常態」。
宋躍升表示,銀行一定要建立全面風險管理框架,無論頂層設計、一步步的流程設計都應該是穿透式的,而且不是簡單的、敷衍的風險管理文化,一路穿透才能做到風險管理。「商業銀行也可以應用大數據和技術做一些內部的全面風險管理的升級。」
宋躍升的三點「大灣區」建議
金融市場對外開放已是大勢所趨,宋躍升認為,金融對外開放已經從「起步階段」轉向真正的「深度與廣度」。
在宋躍升看來,金融開放未來的演進集中於五個方面,包括增加開放的深度與廣度、繼續放開持股比例、負面清單管理推進、適合外資的監管制度、與國際接軌的監管與產品政策。
演講中,宋躍升也對金融業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大灣區的頂層設計是非常清晰的,規劃出臺之後,一系列的落地政策也在逐步的推進當中,但更關鍵的是後續對各個問題的解決。
僅就大灣區來看,為推進金融銀行業高質量發展,宋躍升認為需要從三方面做出改變:
一是推進負面清單制度的建設,真正做到非禁即入。推進業務、產品、服務的擴大和進展;
二是在風險可控前提下先行先試。建議從粵港澳大灣區個別城市試點金融開放舉措逐步拓展至整個粵港澳大灣區,並在風險可控的範圍內在一些地域、針對一些產品進行先行先試。
從試行案例中分析利弊,完善風控,擴大收益,「嘗試的膽子可以大一點,失敗了不要緊,收回來,成功了就不斷的推進。」
三是探索「單一通行證」制度。借鑑歐盟經驗,探索大灣區單一通行證制度。金融機構從大灣區區域中某一地的監管機構獲得牌照,可以在整個大灣區市場設點。
此外,宋躍升建議,大灣區的整個金融監管體系可以做更大的探索。「金融監管機構之間的良好協作溝通必將促進大灣區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