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世貿組織發布了「美國訴中國電子支付世貿爭端案」專家組報告。報告中,專家組駁回了美方有關中國銀聯在所有人民幣支付領域壟斷的指控,但指出銀聯的確在某些特定領域,存在壟斷行為。
當晚,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稱,WTO認定涉案的電子支付服務領域,不屬於中方加入WTO時承諾開放的領域,對WTO的職責中方持保留意見。
「銀聯主內、VISA主外」格局被打破
事實上,美國信用卡集團與銀聯的糾葛由來已久。
2002年,中國銀聯在成立僅3個月後,就加入了美國維薩(VISA)信用卡集團,成為其籤約的收單機構。Visa通過與銀聯合資組建公司,落地中國市場,同時越來越多中國人開始使用帶有「銀聯」、「VISA」標誌的雙幣卡。
最初幾年,VISA實際擔負起了中國銀行卡市場引路人和培育者的角色。銀聯藉助VISA通道發展海外市場,而VISA看中的,是銀聯背後數億計持卡消費者。
然而,隨著中國銀聯國際化步伐的加快,兩者關係發生了微妙轉變:與幾年前不同,銀聯目前結算量已緊隨VISA、萬事達之後,排世界第3,而中國國內人民幣清算市場亦被銀聯牢牢把持。
這個始料未及的結果,讓VISA感受到嚴峻挑戰。
中央財經大學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在過去人民幣清算業務中,呈現一種「銀聯主內、VISA主外」的局面,但隨著銀聯國際化,格局被打破,港澳和東南亞地區銀聯通道的業務量比VISA大,因此VISA才會心理失衡。
更重要的是,這種不對等局面並非市場競爭所致,而在於中國決策者對於國內市場的謹慎開放態度。
經過幾年爭奪,VISA與銀聯之爭早已升級成為中美關於電子支付服務貿易壟斷之爭,爭端核心問題就在於中方清算渠道不開放。
目前國內所有清算,僅能通過銀聯一家來結算,中國VISA用戶交易需轉至銀聯實現清算。美國認為,人民幣支付卡交易由中國銀聯壟斷,對外國供應商造成歧視,違反了中國開放金融服務業市場的承諾。
2010年6月,VISA國際組織向全球會員銀行發函要求,從當年8月1日起,凡是在中國大陸境外受理帶VISA標識的雙幣種信用卡時,無論是刷卡消費還是ATM取現,都不得走中國銀聯清算通道,否則VISA將重罰收單銀行,首次違規將罰款5萬美元。如果收單銀行再犯,每月將罰款2.5萬美元。儘管隨後雙方都曾否認有封殺動作,但矛盾由此公開化。
2010年9月,美國貿易代表署就中國電子支付服務措施案,向中方提出磋商請求。雙方磋商未果後,2011年2月11日,美國提請成立專家組,並於7月4日,由世貿組織總幹事拉米指定的專家組,正式開始審理此案。2012年7月16日,這場曠日持久的爭奪戰,終於有了初步裁定。
面對雙方「各打五十大板」的裁定,銀聯回應稱,「中國銀聯將一如既往,聯合銀行卡產業各方,大力推進銀行卡普及應用,並努力提升自身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加強國際合作,不斷滿足國際化的市場需求。」
中國銀行戰略發展部總經理宗良表示,銀聯在中國的確存在市場份額過於集中、一家獨大的現狀,但「銀聯不存在絕對壟斷」。事實上,當年中國向WTO承諾的開放範圍過於籠統,而具體到銀行業細節中來,雙方本身就存在理解上的偏差,因此必然會出現爭議。
「從長遠來看,肯定是要開放的。」
VISA與銀聯之爭,源頭就在於人民幣清算業務豐厚的利潤。
央行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各支付系統共處理支付業務155.23億筆,金額1991.90萬億元人民幣,而且這個數字還在以每季度兩位數速度持續增長。如此巨大的市場規模,難怪銀聯不肯鬆口,VISA則拼命想要爭奪。
然而,開放銀行卡結算業務是大勢所趨。除非能推翻該裁決,否則中國將必須改變規定,履行開放業務,給予外資企業與中資企業同等的市場準入機會。
郭田勇也認為,銀行卡結算業務屬於銀行業務對外開放的一部分,從長遠來看,肯定是要開放的。宗良則表示,電子支付行業的開放,對於中國金融業利弊兼有。
一方面,VISA在國際上其實擁有很強優勢,銀聯則剛在國際化方面有一些動作,驟然失去政策保護,面臨巨大開放壓力,勢必將會給銀聯「走出去」製造障礙,但這是中國銀行業必須經歷和面對的。
另一方面,隨著市場膨脹和國內金融服務企業競爭力的提高,壟斷會造成效率低下和消費者利益受損,進一步開放市場,可形成競爭局面,使市場更規範和公平,提高金融業服務於其他經濟部門的能力。同時,開放後的中國銀聯也可更多開展與外資、民資有關的業務,加快國際化進程。
宗良表示,對於發卡銀行來說,要走到國際上去,必須藉助VISA強大的網絡,才能發展到更多地方;而作為電子服務提供商,提出使用自己的通道要求,也有一定合理成分。
他以中行卡為例,稱該卡上同時有兩種標誌,既是VISA卡,也是銀聯卡,跨境交易既屬於國際業務,也直接涉及人民幣轉換業務。從具體細節操作層面而言,對於銀行,很難界定應該怎樣處理。但可確定的是,這一操作不應完全由公司選擇,不能捆綁業務,而應交給市場選擇。
即便拿到「門票」,VISA在華也不容易
獲得準入「門票」後,VISA是否就能如願,順利進入中國市場?這裡恐怕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在裁決中國應給予國外企業市場準入機會與國民待遇同時,WTO專家組還認定,包括VISA在內的外國服務提供商要想在中國設立商業實體,必須滿足中方服務貿易的先決條件。比如有3年外幣業務經營經驗,以及連續兩年盈利等。
各方專家認為,單是「連續兩年盈利」這一個條件,VISA就很難滿足:投入一套清算系統成本很高,加上若VISA想在中國發人民幣卡,肯定不是銀聯對手,如果只做外幣,業務量會很小。這樣就會造成投入大而收穫小的被動局面。
宗良表示,在國內沒有商業實體存在的情況下,VISA、萬事達等國際卡想要通過跨境交易,把人民幣業務包含進來,更是非常困難。銀行在選擇電子支付服務提供商時,必然會考慮這一點。
更重要的是,他表示,由於涉及客戶信息、數據以及私人材料,而且人民幣支付清算產業涉及國家經濟金融安全,即使要開放,也要循序漸進地開放,不可能一蹴而就。
「中國金融業在全世界長期處於偏弱境地,尤其是在期貨及其相關領域。」宗良說,「一旦有了海外交易,資金一出境,信息就暴露在全世界,尤其是少數發達國家的監控下。為了維護國家金融安全,人民幣清算業務必須擁有自己的渠道。」
在宗良看來,一國支付清算體系,相當於貨幣基礎設施。美國通過VISA實現對全球的支付壟斷,而中國依託銀聯,建立與人民幣有關的結算支付體系。「清算系統涉及到金融安全,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會輕易放開。」郭田勇說,「產業如何發展,結構怎麼調整,主動權還是在國家手裡,不可能被外邊力量主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