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博羅的羅浮山正門
廣東博羅的羅浮山,是國家AAAAA級景區 。是羅山與浮山的合體,在博羅縣西北境內東江之濱,距博羅縣城35公裡。西北分別與增城、龍門接壤,方圓260多平方公裡。向來稱為百粵群山之祖。《後漢書·地理志》劉昭註:「有浮山自會稽浮往傅羅山」。《太平御覽》引南朝宋懷遠《南越志》云:「此山本名蓬萊山,一峰在海中與羅山合而為一」。袁宏《山記》稱:「羅山自古有之。浮山本蓬萊之一峰,堯時洪水泛海浮來傅於羅山」。這些都是羅浮山得名的傳說。
國家AAAAA級景區
羅浮山山區廣大,峻拔奇峭,是7000萬年前中生代侏羅紀和白堊紀時燕山運動形成的。大量花崗巖侵入,擠壓地殼使地層褶皺形成穹窿構造山地。主峰飛雲頂是花崗巖山體,屹立於珠江三角洲邊緣;南來的海風與北來的氣流在此交匯,常年雲霧繚繞。1408~1423年(明永樂年間)東莞陳璉所撰《羅浮山志》云:「晨起見煙雲在山下,眾山露峰尖如在大海中,雲氣往來,山若移動,天下奇觀也。」這種情景與《史記·封禪書》對蓬萊的描述:「三神山未至,望之如雲;及至,反居水下;臨之,風輒引去。」有相似之處,這或許是「蓬島浮來傅於羅山」的傳說之所本。
嶺南第一山
羅浮山由不透水的花崗巖地層組成,山體切割程度大,大小432座山峰,峭壁危崖,980多道瀑布流泉,「山山瀑布,處處流泉」。尤以白石漓、白水門、黃龍洞3處瀑布為著。羅浮山地下水也很豐富,從巖層深處噴湧而出的礦泉水如長生井、卓錫泉,都是上乘的名泉,現已開發的出露於羅浮山斷裂帶北側的礦泉水,是含鋅的健康飲料。
羅浮山地處北回歸線,屬南亞熱帶氣候區。高溫、多雨、土層厚,形成南亞熱帶的天然植物園。常綠喬木與闊葉林和眾多的藤本、草本等植物,計有3000多種,其中中草藥即有1240種。山中盛產柑、橙、桔、柚、龍眼、荔枝。713~741年(唐開元間),山僧即以柑甜味美的柑子作為貢品,並被皇帝命名為御園柑。北宋蘇東坡被貶嶺南,滿腹惆悵傷感。但在安置惠州來遊羅浮之後,卻愛上了「四時春」的羅浮,在「蘆桔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的生活中,「不辭長作嶺南人」了。羅浮山的森林動物資源也很豐富。已知的有名貴的飛禽五色雀等40多種。有睡豬等走獸36種和爬行類、魚類15種,其中蚺(蟒)蛇曾是唐時貢品。還有昆蟲類70多種,被稱為「小鳳凰」、「渾身披五採,光散金芙蓉」的蝴蝶尤為珍貴。羅浮山為南藥基地。在宋代廣東有珠、香、花、藥四大市場。屈大均《廣東新語》記載:「粵中有四市:一曰藥市,在羅浮山衝虛觀左,亦曰洞天藥市。」(其餘三市為廣州芳村花市、合浦廉州賣魚橋珍珠市和東莞寮步沉香集市)「羅浮生百草棵棵有奇效」的百草油,遠銷國內外。
羅浮山的三大特色是:奇峰怪石、飛瀑名泉和洞天奇景。羅浮山共有432座山峰,較有名的有飛雲峰、鐵橋峰、玉女峰、駱駝峰和上界峰等。其中飛雲峰是主峰,海拔1296米,因為高聳入雲而得名。羅浮山共有980多處飛瀑名泉,著名的有白漓瀑布、白水門瀑布、黃龍洞瀑布、白蓮湖、芙蓉池、長生井,還有北宋文人蘇東坡所推崇的卓錫泉等。羅浮山還有朱明、蓬萊、桃源、蝴蝶、夜樂等18個大洞天,有通天、羅漢、伏虎和滴水等72個小洞天,其中朱明洞是山上最大的洞穴。
羅浮山華首寺也叫華首臺,它位於羅浮山的西南面。華首寺建於唐開元年間二十六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據說當年有500真人匯集此地而得名於華首寺,明萬曆年間,羅浮山香火旺盛,有十八寺,而華首寺被列為&34;。原有的鼓樓、鐘樓、大殿在文革期間都被砸毀,只留下殘牆斷壁。直到1987年才由香港同胞關耀昌先生募集巨資重新修建。新修建的華首寺有1萬多平方米,遊覽時間需要1個多小時。主要佛教建築有:望海觀音、天王殿、萬佛塔、大雄寶殿、五百羅漢堂等。華首寺不僅佛教歷史悠久,而且自然景觀和摩崖石刻也數不勝數,最有代表性的摩崖石刻是&34;和&34;。而最負勝名的自然景觀是&34;瀑布和千年銀煉古樹。
羅浮山酥醪洞在羅山北面、浮山南面的深山幽谷之中,被稱為&34;和&34;。而是洞中的佳境,後倚青山,前臨荷沼、旁有兩山,左臺右亭十壯觀。它為葛洪北庵舊址。葛洪仙逝後,北庵日漸頹廢。唐宋年間道人在北庵舊址建觀,並取觀名為酥醪觀。由於年久失修,觀宇漸頹。於民國時期,由酥醪觀住持四十餘年的張寓泉與道中同人&34;。於庚午年(1930年)五月落成。道觀總面積2700多平方米,正殿牆有《重修酥醪觀碑銘》、《重修酥醪觀碑記》、《酥醪林園種梅書》、《奉憲嚴禁碑》等碑文。殿內供奉雷祖、呂祖和葛祖。正殿向天井伸出8米長寬4.75米的亭參,是主持訓示徒眾打醮傳經之地,天井內有百年古茶樹。觀內存有清代&34;花盆和蔣介石、陳濟堂、蔡廷楷曾睡過的古道床。
羅浮山黃龍洞位於羅浮山西南麓,玉女峰之下,是羅浮山著名的十八洞天奇景之一。為葛洪西庵故址,又是南漢王劉巖所建天華宮的所在地。清代康熙年間,衝虛觀道士張妙升到黃龍洞開創了嶗山派的獨立道場並取名為黃龍觀。文革時期黃龍觀完全被衝毀,留下殘牆斷瓦。至1992年,當地政府切實地落實了各項宗教政策。在當地政府的應邀下香港道教青松觀長侯寶垣先生耗資巨額重建黃龍觀。經過多方努力,黃龍觀終於在1997年10月得以竣工。重建的黃龍觀總面積為15000多平方米。重建的黃龍觀雄偉壯觀,金碧輝煌成為華南一帶道教全真龍門派佔地和建築面積最大,宗教文化氛圍最濃的主要道觀之一。
羅浮山衝虛古觀該寺建於東晉鹹和二年(公元327年)由江蘇句容縣人葛洪所創建,此觀是他當年在羅浮山開創的東、南、西、北四座庵堂的南庵,距今已有1670多年歷史。葛洪分別在羅浮山東西北三面增建3庵,往來講學,著書立說,留下了《抱樸子》內外篇116卷、《肘後備急方》、《神仙傳》、《集異傳》、《金匱藥方》等著作。朱明洞南南庵稱都虛,又名玄虛。葛洪逝世後的405年(東晉義熙元年)改建稱祠,詔賜祭祀。714年(唐開元二年)明皇遣道士到羅浮山求雨。742年(天寶元年)築壇百尺以祀山神,不久又派申太芝祭山。期間還下詔循州(今惠州)長官來此祭祀並改祠為觀稱都虛觀。設置10家人看守並安排道士2人專職祭祀。809年(唐元和四年)韓愈的得意門生李翱任循州知府時亦曾到衝虛觀祭山。北宋衝虛觀道士南宗七祖之一的白玉蟾稱&34;。1087年(宋元 二年)詔賜額,都虛觀改名衝虛觀,這個觀名一直沿用至今。至於今日衝虛觀大門清代督粵使者瑞麟所書的匾額,則多一&34;字,成為衝虛古觀而我們現在看到的衝虛古觀於清朝同治年間重新修建的,有護法殿、三清寶殿、呂祖殿、赤松黃仙祠;還有丹房、齋堂、庫房共計一百多間,整座道觀的建築面積4400多平方米。據說香港、上海、杭州西湖、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的黃大仙都是從這裡分支出去。衝虛古觀不僅道教歷史悠久,而且在革命鬥爭史上也具有光輝的一頁。1945年,東江縱隊司令部就設在衝虛古觀內。衝虛古觀作為東江縱隊司令部舊址,已於1979年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22座重點觀宮之一。如今的衝虛古觀已作為遊客來此求財、求福、參觀遊覽於一體的主題景點。早在民國初期,孫中山、宋慶齡、蔣介石、陳濟棠等軍政要員就親臨過衝虛古觀。50至60年代,周恩來總理和陳毅等七位元帥也親臨過羅浮山。其中周總理對衝虛古觀的建設作了具體的指示,還調撥了二十兩金泊對三清殿內的神像進行刷新,使之大放光彩。2004年原國家主席江澤民先生也前來參觀指導。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