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何時起,「別人家的孩子」這個詞語開始流行起來。「別人家的孩子」,常被用來指那些成績優秀或小有所成的孩子。而在這些「別人家的孩子」中,常常又會有一些非常出色的,就被人們稱之為「神童」。
因為「別人家的孩子」一般都很優秀,所以很多家長都會羨慕「別人家的孩子」。那麼,在羨慕這些「別人家的孩子」的時候,你有沒有想過,其實一些「別人家的孩子」之所以那麼優秀,是因為他們站在了父母的肩膀上呢?
比如說最近,一名「神童」級別的「別人家的孩子」,就受到了網友們的質疑。網友們質疑他藉助了父母的力量,所以才獲得了一個就連大學生、碩士、乃至博士都難以獲得的成就—獲得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三等獎。
那麼,這是怎麼一回事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位「神童」的現形記吧!
六年級小學生因研究癌症基因獲獎被廣為傳播
7月13日,一則雲南省昆明市盤龍小學六年級學生陳某石通過研究突變基因「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獲得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獎的信息,在社交媒體中廣為傳播。
因為該研究頗為困難和複雜,有網友質疑小學生並不能完成該項研究,因為該項研究可能就算是大學生、碩士、乃至博士都難以研究明白。另據專業人士分析, 「縱觀整個獲獎項目,不論是項目的立意,還是後期具體的實驗設計,都和一個碩士、甚至博士研究生的科研水平一般無二。」
小「神童」被網友質疑
「假如這名小學生擁有碩士、乃至博士般的科研水平,他應該被科技大學破格錄取。」有網友說。
「不談實驗難度,他英文過關嗎?」 「他是如何完成這項大學生都難以完成的研究的?」但也有更多的網友,對這名小學生的研究產生了質疑。
小「神童」試驗記錄露馬腳
為了驗證這名小學生是否是一名小「神童」,有網友找到了他獲獎研究的相關材料。這些材料中,包含一份該小學生的實驗記錄。在那份小學生的實驗記錄中,人們看到了一名「從對基因零了解,到成才獲得研究成果」的小「神童」。
因為在2018年1月9日的實驗記錄中,該小學生寫到,「老師們給我了一個基因,叫做C10orf67,我上網搜了一下什麼叫基因。」2018年1月10日,他又寫到,「還是不太了解基因,老師又教我生命的中心法則:從DNA—RNA—蛋白。」然而三天之後的2019年1月13日,該小學生就稱 「了解PCR的技術原理,知道PCR引物的設計」。
如果一名小學生汲取知識真能夠達到如此速度,那他肯定是小「神童」了。但是,正是該小學生如此快的進展,讓更多的網友產生了質疑:先不談這個實驗起碼有碩士、甚至博士級別的難度,就說實驗所需要用到的實驗室與實驗器材,就不是一般人或者一般單位能用得起的。
小「神童」父母身份曝光
因為該小學生的研究項目以及速度太過匪夷所思,所以有人懷疑該小學生的研究項目,可能與他實驗記錄中提到的陳老師和楊老師有關,因為他在實驗記錄中曾提到「指導老師呂冬梅曾帶其前往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和陳老師還有楊老師商量參與開展研究工作。」所以有網友懷疑其提到的陳老師和楊老師就是他的至親。
隨後,相關機構(昆明某動物研究所)迅速展開調查並作出回應,這名小學生的父親,正是該所研究員。後經多方證實,陳某某父母均系該機構研究員,其母親還曾進行C10orf67相關課題研究。
至此,這名小「神童」的「光榮事跡」就成為了一則「神童」現形記。
而對於這名小「神童」獲獎的事情,也有網友表示:其實這個事情很好判斷,搞一個「答辯」就能驗證真偽了。所以不妨給這名小學生來一個答辯試試。
另外還有網友表示:這是《我有一個好爸爸》系列,而且他不僅有一個好爸爸,還有一個好媽媽。當別人都還在蹣跚學步的時候,他已經站到了父母的肩膀上。
所以,你如何看待這件事情呢?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