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部作品入圍「2019華語原創音樂劇孵化計劃」

2020-12-25 新民晚報

「大家好,我來自上海音樂學院。」「我來自上海視覺藝術學院。」「我來自上海戲劇學院。」……昨天下午,在文化廣場的排練廳裡,一群還略顯青澀的同學圍坐在一起,朗讀著一樣青澀的原創音樂劇劇本,接受專家和音樂劇迷的「考驗」。

歷經3個月的打磨,「2019華語原創音樂劇孵化計劃」5部華語原創音樂劇入圍作品正式亮相,完成這次「期中匯報」也將從這5部創作中選出更具挖掘空間的作品,進入下一階段的孵化。作為孵化評審之一的費元洪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和那些選秀節目一樣,將來,可能發展的最好的不一定是第一名。」

圖說:孵化計劃參與者與評審合影 官方圖

兩張紙,也有價值

這些年來,上海的音樂劇市場蓬勃發展,觀眾數量幾何級增長。不過,這些「一票難求」的音樂劇,大都是從國外引進的經典,華語音樂劇的原創作品寥寥無幾。於是,去年11月,上海文化廣場劇院管理有限公司公布了「孵化計劃」,作為文化廣場副總經理的費元洪說,「做這個項目,不是為了眼前,急著打造一臺音樂劇,我們希望做一片土壤,讓更多的種子在這裡生長,至於生長出什麼,我們也很期待。」

開創國內華語音樂劇創作機制的先河,是需要勇氣的。起初,費元洪坐在辦公室裡,對著這個「孵化計劃」也有些焦慮,畢竟這不像引進《巴黎聖母院》有票房保證,他更擔心有多少人願意參與到原創的工作中來。令人鼓舞的是,他們一共收到了77部原創音樂劇投稿作品,近800名觀眾報名觀摩劇本朗讀,從這些數字中,可見創作端及市場端對原創音樂劇的期待。

圖說:劇本朗讀會現場 官方圖

客觀地說,這一批投稿作品水平參差不齊,作為孵化評審之一的陶辛說,「我們看到了大量學院派的加盟,從前我們也邀請過一些大牌來創作,但是很多大牌雖然舞臺劇創作的經驗豐富,也是寫音樂劇也是頭一次,所以大都失敗了,這對投資方的信心傷害也很大。現在上音、上戲都有專業的音樂劇人才湧現,這樣的機制也是水到渠成。」面對眾多的作品,評審們看重的是其成長性,孵化評審之一的金復載表示,在選擇作品時候,不是以自己經驗和審美來判斷作品,「我們是作為一個喜歡音樂劇的觀眾,懷著期盼的心情,面對每個投稿作品。」費元洪說,「的確,有的作品拿過來的時候,只有兩張紙,也入圍了;有的作品細緻到了每一場戲的對白,可還是落選了。我們看中的是其未來成長性。」

圖說:《完美人生》 官方圖

正如費元洪所言,選出來的第一名也未必就是未來最好的音樂劇,這個「孵化計劃」將一直持續下去,落選的明年一樣可以調整後再來,費元洪說,「本次『孵化計劃』的機制是契合音樂劇這種集體創作藝術門類中所需要的『musical is Re-created』(音樂劇是在創作中不斷磨合細化)的宗旨,大幅提高原創音樂劇的成活率和成材率,激發青年創作者的創作能力和信心。」陶辛也說,「就是這兩天熱演的《巴黎聖母院》也在不斷調整,我看過其三版,每一次音樂都在調整,我們的原創音樂劇也需要在不斷調整中成長。」

圖說:《對不起,我忘了》 官方圖

5部劇,誰能上演?

本次「孵化計劃」也實踐了新模式——在創作最前線的導演、作曲、製作人帶著新鮮的經驗投入到孵化過程中,他們轉變身份,給創作者在創作方向及可行性上點撥。今年選出5部作品——《對不起,我忘了》《為什麼跳舞?》《南唐後主》《完美人生》及《生死籤》,分別在5位有經驗的導師的帶領下,逐漸成熟。

圖說:《生死籤》 官方圖

導師高瑞嘉和《生死籤》劇組的年輕人一起,每天討論劇本,前兩天,聊著聊著就到了深夜,他們也第一次看到了文化廣場的沒有燈亮樣子。導師馬達說他和《南唐後主》的團隊還在傷腦筋,如何讓以鮮明的民樂配器展露國風古韻,更難的是要讓現代觀眾接受……

圖說:《南唐後主》 官方圖

面對日漸成熟的劇本,因此這兩天,「孵化計劃」安排了文本與音樂工作坊,讓5部作品集齊主創、導師與部分觀眾見面。本次文本與音樂工作坊更邀請了眾多線上音樂劇演員的加盟,此外吸收了來自上海三大藝術院校——上海戲劇學院、上海音樂學院、上海復旦視覺藝術學院的眾多優秀學生演員的參與。工作坊現場,觀眾們為劇情和演繹牽動著情緒,不時爆發出歡笑及掌聲,更是為幾部作品的高完成度深表震撼並認為五部作品各有千秋,難以取捨。

圖說:《為什麼跳舞?》 官方圖

本次文本與音樂工作坊後,孵化評審將對入圍作品從題材與內容、完成度、音樂風格、市場潛力4個維度進行判斷,評選出進入下一階段的作品進行二期開發,完成劇本和音樂的整合。12月,這些作品將以30-40分鐘的工作坊方式呈現。最終,在市場化運作下,將有1-2部作品在2020年正式上演。文化廣場也希望通過第一年的孵化計劃,積累經驗,並將華語原創音樂劇孵化持續深耕,培育出優秀的原創作品,為行業做一點力所能及的貢獻。(新民晚報記者 吳翔)

相關焦點

  • 「2020華語原創音樂劇孵化計劃」 四強作品年終獻演
    央廣網上海12月17日消息(記者林馥榆)日前,「2020華語原創音樂劇孵化計劃」在上劇場正式迎來「年終匯報」。在工作坊上,《南牆計劃》《你在哪裡?》《無法訪問》以及疫情特別徵集作品《兩個人的城》這4部劇目皆以40分鐘時長集中展現作品精華,為現場逾500位關切「2020華語原創音樂劇孵化計劃」的觀眾、藝術家、劇評人、製作公司、演藝院團代表、專業院校學者、職業演員們及媒體,奉上近一年來的階段性成果。
  • 中國音樂劇的未來還是要靠原創
    今年,他第二次把《南牆計劃》劇本投給上汽·上海文化廣場「華語原創音樂劇孵化計劃」,從147部徵集作品中脫穎而出。經兩輪遴選、數月打磨,昨天,《南牆計劃》和《兩個人的城》《無法訪問》《你在哪裡?》三部作品,在上劇場面對200個觀眾和業內人士的檢驗。近年來,國內音樂劇市場快速發展,但仍缺少原創爆款。
  • 寫同齡人、寫身邊事,這6部孵化音樂劇進入「中期考核」
    「今年是特殊時期,國外的大戲沒法來,所以國內的原創力量必須成長起來。以前我們做『孵化計劃』是出於使命和責任,今年帶有更多面向未來的現實意義。」 上汽上海文化廣場副總經理、「華語原創音樂劇孵化計劃」發起人費元洪說。
  • 流量效應之外,原創音樂劇何時才能出現「爆款」?
    「在構建一個健康的行業環境所必備的所有要素裡,我們先擁有了有號召力的演員這一部分,但是我們仍然在等待其他更多有利因素出現,如此才可能成就一部經典的原創作品。」知名作曲家金培達這樣說道。鄭雲龍在第三屆上海國際音樂劇節發布會上,演唱了2019孵化計劃作品《生死籤》中的選段,用歌聲道出對於華語原創音樂劇作品的支持與喜愛。
  • 流量效應之外,原創音樂劇何時才能出現「爆款」?▸熱點◂
    △ 鄭雲龍在第三屆上海國際音樂劇節發布會上,演唱了2019孵化計劃作品《生死籤》中的選段,用歌聲道出對於華語原創音樂劇作品的支持與喜愛。☞ 引進之外,原創要如何破局?△ 金培達借鑑西方音樂劇成熟市場以多輪工作坊為核心創作模式的「華語原創音樂劇孵化計劃」正是這樣一個致力於以科學且行之有效的孵化模式帶動中國原創音樂劇力量的個體成長的平臺。
  • 就算有了更多鄭雲龍阿雲嘎,中國原創音樂劇離爆款還有多遠?--上觀
    今年,他第二次把《南牆計劃》劇本投給上汽·上海文化廣場「華語原創音樂劇孵化計劃」,從147部徵集作品中脫穎而出。兩輪遴選和數月打磨之後,12月13日,《南牆計劃》將和《兩個人的城》《無法訪問》《你在哪裡?》三部作品一起,在上劇場面對200個觀眾和業內人士的檢驗,入場券早已被一搶而空。近年來,國內音樂劇市場快速發展,但仍然缺少原創「爆款」。
  • 激活本土原創 鄭雲龍為上海國際音樂劇節發聲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在這個特殊年份的尾聲,「演藝大世界—2021上海國際音樂劇節」於2020年12月7日在上海文化廣場啟幕,公布2021原創華語音樂劇展演季、新一屆華語原創音樂劇孵化計劃開幕式現場,鄭雲龍演唱了2019孵化計劃作品《生死籤》的選段。此次鄭雲龍與文化廣場再續前緣,為原創華語音樂劇發聲,通過個人影響力為中國音樂劇行業的發展與破局助力。鄭雲龍表示,相比西方音樂劇,原創音樂劇是用本土語彙講述中國故事。而孵化計劃給了年輕的音樂劇從業者一個最佳的舞臺。
  • 就算有了更多鄭雲龍阿雲嘎,中國原創音樂劇離爆款還有多遠?
    今年,他第二次把《南牆計劃》劇本投給上汽·上海文化廣場「華語原創音樂劇孵化計劃」,從147部徵集作品中脫穎而出。兩輪遴選和數月打磨之後,12月13日,《南牆計劃》將和《兩個人的城》《無法訪問》《你在哪裡?》三部作品一起,在上劇場面對200個觀眾和業內人士的檢驗,入場券早已被一搶而空。  近年來,國內音樂劇市場快速發展,但仍然缺少原創「爆款」。
  • 第四屆華語原創小說評選 65部優秀作品脫穎而出
    南報網訊(記者 邢虹)第四屆華語原創小說評選近日揭曉。作為目前國內線上最大規模的原創小說年度評選盛會,在即將過去的2018年,有哪些原創小說作品脫穎而出?哪些作者備受青睞?哪些網文人氣飆升?又有哪些出版機構在華語原創小說領域取得了不俗成績?
  • 近兩年國內音樂劇票房收入激增 國產原創市場何在?
    來源:第一財經原標題:音樂劇票房收入激增,國產原創市場何在12月初的冬日,通往上海文化廣場前門的道路上豎起了一幅幅「原創華語音樂劇展演季」的廣告招牌,招牌上的6部原創華語音樂劇將在明年春天陸續登陸全國各地的舞臺。
  • 《我的遺願清單》首次登陸「主場」,華語音樂劇市場「造血能力...
    音樂劇《我的遺願清單》《春之覺醒》將分別於7月7日至12日、7月30日至8月1日獻演上汽·上海文化廣場。兩部中文版音樂劇獎共述成長,從不同的角度闡釋「青春」主題。
  • 回眸2019文化-音樂劇:從「小眾」到「大眾」,音樂劇「出圈」成爆款
    法語音樂劇的「粉絲效應」為演出帶來火爆的票房,僅《搖滾莫扎特》《巴黎聖母院》兩部作品的票房就已過億;粉絲在演出前後追到後臺、圍堵演員求合影籤名擁抱送禮物的「SD」現象也愈演愈烈;各種周邊文創衍生品也因此暢銷熱賣;被中國觀眾親切稱為「小米」、「老航班」「丹叔」的法語音樂劇演員,也都對中國粉絲的狂熱程度感到吃驚。
  • 音樂劇開進地下鐵 文化廣場將推7部原創音樂劇
    主辦方 供圖【新民網·最新報導】2017年2月到4月,一年一度的原創華語音樂劇演出季將在上汽·上海文化廣場舉行。今天(2月13日)下午,在修繕一新的人民廣場換乘大廳內,將在文化廣場上演的《地下鐵》一劇在人民廣場站音樂角舉行了推廣活動。上海文化廣場方面介紹,包括《地下鐵》在內,今年文化廣場將有七部風格迥異的作品展演。劇場同時為劇迷準備了兩萬張公益票。
  • 2019中國音樂劇公司TOP30
    相關數據顯示,2017年演出票房收入176.85億元,其中演唱會票房超過40億,小眾的嘻哈演唱會都有超過4億的票房,而音樂劇卻只有2.55億的票房;2018年,音樂劇無論在作品數量、演出場次還是票房收入上都呈現出良好的上升勢頭,但與整體的演出市場數據相比,音樂劇收入只佔市場總收入的5%左右。
  • 2019音樂劇從小眾到大眾,《搖滾莫扎特》等劇目「出圈」成爆款
    2019年,音樂劇成為演出市場一大熱點。音樂劇在中國的發展雖然起步較晚,但速度卻不可忽視。年初,一檔綜藝節目《聲入人心》不僅讓鄭雲龍、阿雲嘎等兼具偶像氣質和實力才華的音樂劇演員一舉成名,也吸引了不少粉絲因此走進劇場觀看音樂劇現場演出。而且隨著越來越多經典作品的引進上演,原來屬於小眾,局限於大城市的音樂劇,終於「出圈」走向大眾市場。
  • 原創華語音樂劇:尋找屬於自己的道路,百老匯並非唯一選擇
    從第一年只有一部音樂劇參演,到現在每年有五六部音樂劇上演,上海文化廣場的「原創華語音樂劇展演季」,2018年即將進入第七個年頭。明年2月-3月,《麥琪的禮物》《高手》《秋褲和擀麵杖》《隔壁親家》《時光電影院》等五部華語音樂劇將在文化廣場登臺。
  • 2020華語音樂劇大賞正式發布: 12家音樂劇製作方聯合出品,19部音樂...
    2020華語音樂劇大賞正式發布: 12家音樂劇製作方聯合出品,19部音樂劇聯袂展演 時間:2020-07-19 18:31:59 作者:盧西慶 來源:國華娛樂網 7月16日下午,「明天會更好」2020華語音樂劇大賞在上音歌劇院隆重舉行發布會
  • 中國首屆華語音樂劇大賞來了!對標百老匯託尼獎,馬拉松展演音樂劇...
    活動由中國音樂劇產業基地主辦、上海音樂學院音樂戲劇系專業合作,劉令飛、鄭雲龍、黨韞葳、丁臻瀅等人氣演員將為觀眾帶來《白夜行》《貝多芬》《白蛇驚變》《火焰》《蘭波》《戀愛吧!人類》《近乎正常》《馬不停蹄的憂傷》《如果》《澀女郎》《帥小夥的蔬果店》《我,堂吉訶德》《危險遊戲》《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信》《搖滾年代》《猶太人在上海》《趙氏孤兒》《醉後贏家》等19部音樂劇的精華片段。
  • 第八年,這個全國最有名的音樂劇演出場館交出怎樣的成績單?
    作為上海市重大文化設施之一,上汽·上海文化廣場自覺從源頭和碼頭孵化行業良好生態。「演藝大世界——2019上海國際音樂劇節」在今年應運而生。從2018年12月正式發布,到2019年5月圓滿落幕,6個月裡文化廣場將堅持7年的「原創華語音樂劇展演季」「音樂劇發展論壇」全面升級,將節展的匯聚能力、內涵豐富的群文活動以及劇院的平臺整合作用相結合,從各個層面提升綜合影響力。2019年音樂劇節6部原創作品帶來19場演出,吸引近兩萬人次觀眾;音樂劇發展論壇邀請百餘位業內專家共聚一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