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音樂劇明星集錦音樂會》、公眾活動、戶外攝影作品展……9月22日,上汽·上海文化廣場迎來重建開業後的八周年慶。在運營的第八年中,文化廣場共計演出66臺339場(含自製項目各地巡演),音樂劇/舞臺劇佔比81%,觀眾人數44萬人次。
八年間,文化廣場累計演出521臺2060場,觀眾人數達250萬人次,舉辦各類公益活動1529場,25萬人次參與,折射出上海作為全國最好演藝市場的勃勃生機。「文創50條」提出和打造「亞洲演藝之都」目標,更加速文化廣場良性發展狀態。
作為上海市重大文化設施之一,上汽·上海文化廣場自覺從源頭和碼頭孵化行業良好生態。「演藝大世界——2019上海國際音樂劇節」在今年應運而生。從2018年12月正式發布,到2019年5月圓滿落幕,6個月裡文化廣場將堅持7年的「原創華語音樂劇展演季」「音樂劇發展論壇」全面升級,將節展的匯聚能力、內涵豐富的群文活動以及劇院的平臺整合作用相結合,從各個層面提升綜合影響力。2019年音樂劇節6部原創作品帶來19場演出,吸引近兩萬人次觀眾;音樂劇發展論壇邀請百餘位業內專家共聚一堂。「2019音樂劇歌唱大賽」「華語原創音樂劇孵化計劃」等群文活動吸引72位創作人、400餘份參賽音視頻,線上線下逾15萬觀看人次。
作為全市範圍內擁有最高觀眾人次和演出密度的大型單體劇場,上汽·上海文化廣場不斷開拓藝術資源版圖,推動德語音樂劇《莫扎特》、法語音樂劇《搖滾莫扎特》、西班牙語音樂劇《卡門·古巴》等小語種經典項目落地,調和不同圈層受眾的審美認知,並成為《歌舞線上》《貝隆夫人》《瑪蒂爾達》等經典劇目落地上海的首選之地。2019年文化廣場引進類劇目鎖定「回歸」作為關鍵詞,30場法語版音樂劇《巴黎聖母院》暑期刷屏。馬修·伯恩版《天鵝湖》5年後再度歸來,一票難求。
當音樂劇成為上汽·上海文化廣場的專業標識,劇院繼續挖掘立體感強、縱深長的舞臺資源,引進俄羅斯原版話劇「雙星」《葉甫蓋尼·奧涅金》《靜靜的頓河》,即將推出以色列國寶級劇作家漢諾赫·列文話劇《孩子夢》,力求呈現各類不同調性的舞臺藝術。
在引進類劇目之外,開啟新篇章的還有文化廣場自製項目。上汽·上海文化廣場在2011年就曾製作音樂劇集錦音樂會《極致百老匯》作為開幕大戲,開啟節目合作製作初步嘗試,2016年用《春之覺醒》叩開了音樂劇整劇製作的大門。2017年起,文化廣場克服版權、技術製作等困難進行二度創作,以音樂會的形式在周年慶檔期連續推出《法語音樂劇明星集錦音樂會》、法語音樂劇版音樂會《悲慘世界》以及為今年周年慶自製的《德語音樂劇明星集錦音樂會》,演員、曲目均為文化廣場準確定位中國音樂劇市場後自主策劃,延續「為觀眾選一齣好戲」的初心。
今年,文化廣場繼續打磨擁有自主版權和有影響力的中小型音樂劇作品,完成《我的遺願清單》《拉赫瑪尼諾夫》兩部自製音樂劇的第四輪及第二輪演出,除上海17場演出外,首次開啟全國26個城市75場演出,推動音樂劇產業下沉二三線城市。2020年,文化廣場與泓洋國際合作將帶來13場《春之覺醒》13場,探索「自製+第三方巡演公司合作」模式,培育經得起市場和時間檢驗的本土原創作品,平衡引進劇和原創劇的共生發展。
上海文化廣場劇院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潔表示:「文化廣場的第八年,我們在意的不僅是上座率、年收入,而是不斷挑戰自我,不斷在更高的起點出發,去攀登更高的劇院運營與服務。」
伴隨會員人數從2011年的1100人,到2019年9月持增至23萬人,文化廣場聯動瑞金街道以及思南公館跨界合作,打破會員服務的單一功能、場景和體驗,共同打造「一公裡內的幸福」,擴張劇院作為美學的生活空間。
每個月第一個周六舉辦「劇院開放日」,文化廣場從重建開業的第一月起堅持了8年。9月22日八周年慶之際,文化廣場特邀知名編劇、作家王麗萍,音樂劇導演高瑞嘉,音樂劇演員、音樂總監周可人以及荷蘭音樂劇演員、德語音樂劇《莫扎特》的主角OedoKuipers等,為公眾作特別版劇院導覽,並通過新媒體沙龍、攝影展、WE市集、ByStage分享會、志願者交流活動和小白工作坊等多層次活動,講述藝術家的實踐和普通人的創造。9月19日-22日連演六場的自製演出《德語音樂劇明星集錦音樂會》爆滿落幕,為上汽·上海文化廣場送上生日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