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區制小區在美國等西方國家是一種很普遍的形態,而我國基本上都是封閉式小區。近年來,隨著很多街區制公租房項目的落地,街區制小區的好與壞又被大家熱議了起來。新出臺的政策也同時規定,我國新建住宅小區將推廣街區制,原則上不再建封閉住宅小區,已經建成的住宅小區和單位大院要逐步打開,實現內部道路公開化,解決交通路網布局問題,促進土地節約利用。
2016年,國務院提出了發展街區制小區的思路。簡單來說,所謂的街區制,就是打破當前封閉式的模式,對於公共資源,比如景觀、道路、環境等採取開放、共享的模式,重點是緩解當前城市的交通壓力。那麼街區制小區究竟好不好呢,這種模式又是否適合居民麼?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不設圍牆」是街區制小區的最大特點,小區內部的道路、綠地和公共空間將向社會開放,並由四個因素組成街道制小區:
1.小區內四條道路開放使用;
2.內部道路設為單行道;
3.小區內部以組團單位劃分;
4.每個組團設有公公門廳。
那麼,如果用街區制小區和封閉式小區來做一個對比,它們之間又各有哪些優勢與缺陷呢?
1.封區式小區的優缺點
實除上,由於城市資源發展的不均衡,建設封閉式小區很大程度上是為了維護社區內的公共設施,比如道路、景觀、安保系統、停車設施、運動設施等不被外來因素所幹擾和破壞,同時也能提髙居住的安全性,小區內部環境也較安靜。但是,由於我國城市土地的國有化,土地出讓都是大地塊,建設的住宅小區佔地也一般較大,內部道路被封閉在小區內,這就會讓城市道路的轉換率降低,間接加重了城市交通擁堵。
2.街區制小區的優缺點
從宏觀上講,街區制小區的規劃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疏通了城市的毛細血管,解決了交通路網布局問題,有效的緩解了交通擁堵問題。同時,在封閉式的大型社區內,人與人之間交流並沒有那麼多,大家同居住在一棟樓中,但往往見面時還是陌生人。而如果將這種大型的社區切割成一個個小型的社區,比如街區制的社區,這樣就會有利於鄰裡之間的熟悉和社區文化的建設。但同時也可以預見到,開放小區後,噪音、安全、管理等問題也會相應產生,而對於小區裡的居民來說,這些問題往往是最影響居住環境的。
通過以上的對比我們可以發現,封區式小區和街區制小區,他們都有各自的優缺點,但是對於居住在小區內部的居民而言,居住環境和安全則是首先要考慮的,所以,街區制小區在我國的發展還需要很長的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