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驕陽似火的5月,去哪玩成為了困惑小編最大的問題。
正當我百無聊賴地遊走在三裡屯的林蔭路時,無意間遠處3.3大廈天台上「白果市集」幾個字闖進了我的視線。
好特別的名字,這個市集究竟是幹什麼的呢?
原來,這是一個集合眾多獨立設計師、音樂人、手工藝者和現場體驗課的流動的創意市集,有點類似於歐洲的FashionMarke。這種創意市集最早是由16世紀英國的跳蚤市場發展而來,無論你是設計師、藝術家、普通職員,亦或是其他與創意無關的職業,只要你有創意作品,那麼就有機會在市集中展現和銷售,把無形的創意轉換成有形的價值。與此同時,這也是創意人追捧的城市文化一幕。
在國外、創意市集已經是一種成熟的商業形態,其中最著名的有英國倫敦的Spitalfield's Market,以及泰國曼谷的Chatuchak。Spitalfield's Market有超過300個攤位,交易熱絡不絕。自公元1666年,這裡就開放攤位,成為人們交易各種衣食起居、文化娛樂以及各式各樣創意作品的集散地,並且300多年來一直經久不衰。其包容各類新興設計師和藝術家的形態,為倫敦時尚風向標的地位立下了汗馬功勞。
一想到這裡,設計師出身的小編早已按耐不住自己的好奇心。還等什麼?快快上去一探究竟。
登上天台,放眼望去,市集上各個攤位擺滿了純手工製作的工藝品、獨立設計師的原創作品,還有各類小眾品牌發布會、趣味活動、美妙的阿卡貝拉音樂,寶礦力水特趣味比賽,現場體驗的手工課等等,讓大人和孩子都樂在其中,市集也成了家庭成員周末遊玩的一個不錯的選擇。
據悉,不少獨立設計師都在這裡籤訂了人生中第一份合作大單,更有不少淘寶店主在推廣自家產品的同時,找到了線上銷售和線下體驗的新落腳點。此外還有小眾品牌實力圈粉、創意手工藝品迎來新主人、樂隊找到一展歌喉的平臺等等。
這樣看來,白果市集不僅僅是一場集市,更是在零售行業持續低迷,線上銷售進入瓶頸時期的一個轉折點。在消費升級後,越來越多的人們更願意在場景下消費,不再只是單純地尋求性價比,而是更在乎消費體驗、消費背後的故事以及充分遴選後呈現出的商品形態。而在白果市集搭建的平臺上,直播、媒體、商場、個體商、品牌商、消費者,都可以被巧妙地連結在一起,從而衍生出奇妙的化學反應。
不過在中國而言,「創意市集」目前正處於發展階段,隨著人們的注意力更多地轉向文化和精神生活,國內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的創意產業發展速度,已經遠遠高於GDP的增長。相信未來像白果市集這樣的消費新形態,也會受到越來越多人們的喜愛和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