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中國古代的傳統文學作品中,公主和駙馬一向是最受歡迎的主角。最常見的故事是寒門學子多年苦讀之後,不但一朝高中狀元,還獲得公主的青睞。從而得以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事實當然並非如此,一般來說除了王朝的開國階段,駙馬還能受到一定程度的重用以外,在王朝政局穩定之後,駙馬幾乎就成為了一個吉祥物。任何一個有志於建功立業的青年才俊,是絕不會希望迎娶公主成為駙馬的,因為這幾乎意味著他們政治生命的終結。
在明朝初年,為了鞏固皇權,明太祖朱元璋一般都會選擇開國勳貴的子女和自己的兒子、女兒聯姻。相對來說,嫁出的女兒如潑出的水,公主和駙馬之間的政治婚姻,其穩定性極端依賴於駙馬家是否在朝中得勢。今天筆者就來扒一扒朱元璋的女兒和女婿們,看看這些天皇貴胄的人生是否真的如人們想像的那樣美滿精彩。
明太祖的女兒和女婿
朱元璋一共有16個女兒,其中第十女和第十三女早夭,因此洪武朝駙馬都尉的人數一共是14人。根據洪武二十七年更定的制度,皇帝的女兒稱公主,姐妹稱長公主,姑母稱大長公主。公主的夫君稱駙馬都尉,祿秩比從一品。公主及駙馬都尉歲食祿米二千石。
為了給大家一個清晰的印象,我們先來捋一捋朱元璋的女兒和女婿都是誰。
皇長女臨安公主,駙馬都尉李祺(韓國公李善長之子)二女寧國公主,駙馬都尉梅殷(汝南侯梅思祖之侄)皇第三女崇寧公主,駙馬都尉牛城四女安慶公主,駙馬都尉歐陽倫皇第五女汝寧公主,駙馬都尉陸賢(吉安侯陸仲亨之子)皇第六女懷慶公主,駙馬都尉王寧皇第七女大名公主,駙馬都尉李堅(驍騎右衛指揮僉事李英之子)皇第八女福清公主,駙馬都尉張麟(鳳翔侯張龍之子)皇第九女壽春公主,駙馬都尉傅忠(穎國公傅友德之子)皇第十一女南康公主,駙馬都尉胡觀(東川侯胡海之子)皇第十二女永嘉公主,駙馬都尉郭鎮(武定侯郭英之子)皇第十四女含山公主,駙馬都尉尹清皇第十五女汝陽公主,駙馬都尉謝達(前軍都督僉事謝彥之子)皇第十六女寶慶公主,駙馬都尉趙輝撇開年紀最小沒能在洪武年間成婚的寶慶公主,其他十三位公主的夫君,絕大多數都是開國勳貴之後。由此公主們的命運,也就牢牢地和夫家捆綁在了一起。
一、消失在《明實錄》中的公主們
《明實錄》是明代歷朝官修的編年體史書,記錄從開國皇帝太祖朱元璋起的歷代史實。公主和駙馬作為皇室的重要成員,其婚嫁和去世一般都會記錄在冊。但是朱元璋卻有幾個女兒莫名其妙就消失在了《明實錄》之中,如果這不是史官的重大失職,就是這些公主的結局有難言之隱。
1)崇寧公主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十一月,名不見經傳的牛城迎娶朱元璋第三女崇寧公主。次年二月,駙馬都尉牛城獲贈公田米二千石。但此後不論是牛城還是崇寧公主就在《明實錄》中的記載中消失不見,而《明史》對崇寧公主的記載更只有短短一句話:
崇寧公主,洪武十七年下嫁牛城,未幾薨。—《明史卷一百二十一·列傳第九》
從《明史》來看,崇寧公主下嫁不久就去世,但是《明太祖實錄》卻一字不提,其中必然有隱情。在清世宗雍正朝曾擔任雲貴總督的鄂爾泰所編纂的《雲南通志》中,為我們提供了一條線索。
牛城,洪武間駙馬,以罪謫戍雲南金齒衛。隨往。公主道卒,洪武帝聞汛,命械至金齒殺之。—《雲南通志卷一百七十》
金齒衛位於雲南都司所轄衛所的最西端,洪武十五年雲南平定之後設置,洪武十八年正式設金齒衛指揮使司。結合《明史》和《明實錄》來分析,筆者以為牛城在婚後不久就被派往成立不久的金齒衛,恐怕未必是獲罪前往。朱元璋是有名的護犢子,駙馬有罪發配邊疆,何必讓女兒一起跟著去受罪呢?牛城的金齒衛之行,恐怕還帶著朱元璋對於雲南政局的長遠安排,因此才會安排公主隨行。而崇寧公主半途去世,應該也並非是簡單的病亡,這才會引起洪武皇帝的龍顏震怒,最終將牛駙馬械送金齒之後處決。但可能此事說出來有損皇家顏面,因此《明太祖實錄》才對此略而不提。
2)安慶公主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十二月,朱元璋第四女安慶公主下嫁同樣毫無背景的歐陽倫。百度上一直稱歐陽倫是進士,但是在洪武十四年之前,明朝只在洪武四年舉行過一次科舉考試。一來當年的進士榜中並沒有歐陽倫的名字,二來歐陽倫如果是洪武四年甚至更早時代的進士,那他在洪武十四年時候的年紀也未免太大了,老朱如何會找一個大齡青年來做駙馬呢?
洪武三十年,歐陽倫因販賣私茶,被朱元璋賜死。而安慶公主也就此消失了在史書的記載之中。從我們對崇寧公主的分析來看,安慶公主很有可能也是非正常死亡。
安慶公主是馬皇后嫡女,按理朱元璋是不可能將她也一併賜死的,最大的可能就是公主在駙馬死後殉葬。但是為了罪臣殉葬被認為有辱皇室尊嚴,故而《明實錄》同樣對其結局不予記載。
3)汝寧公主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四月,朱元璋第五女汝寧公主嫁給了開國功臣吉安侯陸仲亨的兒子陸賢。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長一案爆發,陸仲亨作為李善長黨羽被處死。至此之後,駙馬陸賢和汝寧公主就此消失在了史書的記載之中。最大的可能性就是陸賢被處死,公主殉葬。
當然真正仔細的讀者可能會指出《明仁宗實錄》中記錄了汝寧公主的消息,難道不能證明公主活到了仁宗朝麼?筆者以為這只是一處《明仁宗實錄》中的筆誤。
永樂二十二年七月朱棣在北徵途中駕崩,皇太子朱高熾繼位。9月13日仁宗大封宗室,當時朱高熾還在世的8位姑母也都得到了賞賜,她們分別是寧國、汝寧、懷慶、南康、永嘉、含山、汝陽、寶慶長公主。
但是,在11月13日仁宗為各位姑母進封號為大長公主之時,8位大長公主是寧國、大名、懷慶、南康、永嘉、含山、汝陽、寶慶大長公主。其中汝寧公主的名字換成了大名公主。在第二年五月仁宗駕崩之後,皇太子朱瞻基繼位,7月13日再次封賞各位大長公主,名單如下:寧國、大名、南康、永嘉、含山、汝陽、寶慶七大長公主。細心的讀者可能發現其中少了懷慶大長公主,確實,因為懷慶大長公主剛巧不巧在本月一日去世。
從以上梳理可以看出,永樂二十二年9月13日受到封賞的應該是大名公主,而非汝寧公主。
4)汝陽公主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七月,朱元璋第十五女汝陽公主嫁給了前軍都督僉事謝彥的兒子謝達。謝彥是鳳陽人,在朱元璋渡江攻佔南京時投軍,算得上是"老革命"了。洪武朝後期大批勳貴被清洗之後,已經升任前軍都督僉事的謝彥開始受到朱元璋的重用。不但把女兒嫁給了謝彥的兒子謝達,洪武二十八年謝彥還作為正使前往西安冊封秦世子朱尚炳為秦王。駙馬都尉謝達本人則在洪武三十年作為朝廷特使前往四川告誡蜀王朱椿嚴格控制私茶交易。順便提一句,另一位駙馬歐陽倫應該也是這個時候被派往陝西告誡秦王。可惜歐陽駙馬頂風作案,最終難逃殺身之禍。
永樂二年,駙馬謝達去世,汝陽公主則繼續默默無聞地活著。永樂二十二年十月和洪熙元年七月的兩次封賞,汝陽公主都沒有落下。謝達無子,朱棣命其侄子為嗣,賜名謝鏞。宣德十年,公主為謝鏞求取官職,獲封孝陵衛百戶。正統四年,明英宗朱祁鎮又應公主的請求,以應天府江寧縣民地三十三畝有奇增築汝陽大長公主壽藏。可是到了景泰四年,謝鏞之子謝琰向朝廷上奏稱祖母墳塋無人看守。代宗命南京禮部移文應天府江寧縣,撥民四戶與之。可是汝陽公主什麼時候去世的呢?《明英宗實錄》沒有記載。從公主及其家族的際遇來看,應該沒有什麼不能記錄的難言之隱,筆者傾向於汝陽公主的去世時間確實是史官失職漏記。
二、下落不明的駙馬們
1)福清公主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三月,朱元璋第八女福清公主嫁給鳳翔侯張龍之子張麟。福清公主的結局很史書上交待的很清楚,去世於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享年48歲。但是她的夫君張麟何時去世,卻是史書無載。
福清公主,母鄭安妃。洪武十八年下嫁張麟,鳳翔侯龍子也。麟未嗣侯卒。永樂十五年,主薨。—《明史卷一百二十一·列傳第九》
鳳翔侯張龍死於洪武三十年,一般來說張麟會有三年的守喪期。如果按照《明史》的說法,那張麟就應該死於建文年間,那《明實錄》沒有記載就比較合情合理了。
2)壽春公主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三月,朱元璋第九女壽春公主嫁給穎國公傅友德的兒子傅忠。當時的傅友德剛剛進封國公,正是如日中天的時候,朱元璋將最寵愛的女兒嫁給他的兒子,無疑有很明確的籠絡之意。按制度公主每歲的莊田收入為一千五百石,但壽春公主的歲入達到八千石,可見老朱對公主和傅友德的器重。
但是僅僅兩年之後的洪武二十一年,壽春公主便不幸去世。至於駙馬傅忠,不知是否在洪武二十七年年底藍宇案餘波時,同父親傅友德一同被賜死。亦或如野史所記,傅友德先殺子,再自殺。
3)南康公主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五月,朱元璋第十一女南康公主嫁給了東川侯胡海之子胡觀。在洪武二十六年的藍玉案之中,胡觀的兄弟胡玉牽涉其中被處死(胡海已於洪武二十四年去世)。但胡觀作為駙馬都尉並沒有受到株連,反而在七月還接收了他父親胡海的祿田。
朱棣靖難期間,我們無法得知南康公主和駙馬胡觀的態度。但從朱棣登基後對胡駙馬頻頻找茬來看,公主一家應該是支持建文帝朱允炆的。
永樂元年,胡觀被彈劾乘晉王所賜朱漆棕轎,屬於禮僣分。永樂三年又被彈劾上元縣民女子數十人,又娶娼婦為妾。永樂五年,胡觀因"黨比李景隆,怨望朝廷"的罪名被打入大牢。根據《明史》的記載,胡觀在獄中自殺明志。
胡觀的自儘自然極大地激怒了朱棣,因此其子胡忠一直遭到打壓而無法出仕。直到近30年之後的明英宗宣德十年,胡忠才拿到一個孝陵衛指揮僉事的差事。正統三年(公元1438年)十月,南康公主去世,享年66歲。
4)含山公主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八月,朱元璋第十四女含山公主嫁給了默默無聞的尹清。這位尹駙馬家中有什麼來頭,不知道。自己本身是否出色,不知道。在整個《明實錄》中就出場了這麼一次,再也沒有下文。再查《明史》,有關尹清的記載如下:
建文初,清掌後府都督事,先主卒。—《明史卷一百二十一·列傳第九》
從這個角度看,尹清也算是建文朝的紅人。那麼他的最終結局無非兩種:第一死在了建文年間,第二朱棣稱帝後遭清算。筆者更傾向於第一種,因為如果像胡觀那樣下獄,實錄中至少也會帶到一筆。
至於含山公主本人,則成為了明太祖所有公主中最長壽的一位,直到天順六年(公元1462年)九月才去世,享年82歲。
三、守寡多年的公主們
除了上述8位公主和駙馬,剩餘的6位都可以在史書上找到他們明確的去世時間,但是很可惜其中5位公主夫君早逝,造成她們守寡多年,際遇非常招人同情。
1)臨安公主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七月,大明王朝第一場公主的婚禮在南京城內隆重舉行。朱元璋的長女臨安公主,嫁給了開國第一功臣韓國公李善長的兒子李祺。這場世紀婚禮,也成為了日後所有公主出嫁儀式的範本。
李祺這位朱元璋長婿,似乎在禮法上多有欠缺。成婚後不久,朱元璋因為生病好幾天沒有上朝,李善長父子二人竟然連一句問候都沒有,遭到了言官的強烈彈劾。
根據錢謙益的考證,李祺死於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而李善長一案爆發之後,臨安公主則徙宅於聚寶門外碧寺之南。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七月,臨安公主去世,享年62歲。其子李茂則在永樂朝被封為指揮僉事。
2)寧國公主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十月,朱元璋次女(嫡長女)寧國公主,嫁給了開國功臣汝南侯梅思祖的侄子梅殷。梅殷這個人,《明史》稱讚他"精通經史,堪為儒宗"。和寧國公主之間應該也是伉儷情深,琴瑟和諧。
建文三年年底,梅殷受命率重兵出鎮淮安,可他在朱棣兵臨南京之時卻置若罔聞,按兵不動,未免有負朱元璋臨終前的託孤重任。
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十月,梅殷在上朝時被前軍都督僉事譚深、錦衣衛指揮趙曦擠入御河之中淹死。寧國公主認為此事是朱棣指使,入宮"牽衣大哭"。最終朱棣將譚深、趙曦二人處斬,舉報有功的左軍都督同知許成封永新伯,梅殷的兩個兒子梅順昌封中軍都督府都督僉事,梅景福封旗指揮使。
宣德九年(公元1434年)八月,寧國公主去世,享年71歲。此時距離梅駙馬去世,已經過去了近30年。
3)懷慶公主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八月,朱元璋第六女懷慶公主下嫁無名小子王寧。我們不知道王寧是什麼出身,但朱元璋在洪武二十六年命他掌後軍都督府事,說明這位王駙馬還是很有能力的。
靖難戰爭中,王寧一直是朱棣的堅定支持者,為此還被朱允炆抄家下獄。朱棣登基後為了嘉獎他的功勞,封其為永春侯。但此後王寧捲入到皇太子朱高熾和漢王朱高煦的奪嫡之爭中,漸漸被朱棣所冷落,甚至因罪被打入大牢。永樂九年(公元1411年)九月,駙馬都尉、永春侯王寧在獄中去世。
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七月,懷慶公主去世,享年58歲。此前王寧和公主之子王貞亮被封為羽林前衛指揮僉事,王寧獲罪之後,永春侯的爵位也就此失傳。宣德十年王貞亮之子王彝懇請襲爵,被英宗拒絕,只是讓王彝襲父職仍為羽林前衛指揮僉事。
4)大名公主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七月,朱元璋第七女大名公主,嫁給了在收復雲南時殉國的驍騎右衛指揮僉事李英之子李堅。李堅作為將門之後,深受朱元璋器重。洪武二十五年奉命於鞏昌衛訓練軍馬,洪武二十六年掌前軍都督府事。
靖難戰爭中,李駙馬以左副將軍的身份隨長興侯耿炳文一起北伐,前期還以戰功獲封灤城侯。沱河之戰中,李堅被當時的燕軍小卒,日後的陽武侯薛祿所俘虜。不知是否傷勢過重,李堅在被押赴北平的途中不幸去世。
朱棣登基之後,李堅名列奸黨。大名公主恐懼之下,將灤城侯的世券上繳,只求能保住兒子李莊的性命。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二月,公主去世,享年59歲。其子李莊則一直在南京"放浪詩酒",最終得以壽終正寢。
5)永嘉公主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十一月,朱元璋第十二女永嘉公主,嫁給了武定侯郭英的長子郭鎮。對於郭鎮的結局,《明史》中說"英卒,鎮不得嗣。"看上去似乎郭鎮比郭英活得久,但實際上通過方孝孺文集我們可以知道,郭鎮其實死在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而郭英則死於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
郭英在靖難戰爭中和朱棣有過直接對抗,他死後朱棣雖然沒有清算郭家,但武定侯的爵位卻一直空缺下來。直到朱棣去世之後,郭家迎來了翻身。郭英的孫女郭氏(非郭鎮之女)被仁宗朱高熾冊為貴妃,而郭貴妃的兄弟郭玹則被封為了武定侯。
永嘉公主和郭鎮有一個兒子郭珍,按理為郭英嫡長孫,理當襲爵。但胳膊擰不過大腿的永嘉公主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爵位傳到了郭家二房手上。仁宗去世後,郭貴妃被逼殉葬,永嘉公主本以為有機會翻盤。但是新皇帝宣宗,和他背後的皇太后張氏依然不同意公主的兒子襲爵。
正統十二年(公元1447年),武定侯郭玹去世。永嘉公主的兒子郭珍和郭玹的兒子郭聰為了爭奪爵位再次互相上奏。但郭珍卻在前往北京的途中不幸去世,武定侯的爵位再次空缺。
對於自己子孫始終無法爵,永嘉公主悲憤無比,直到景泰六年(公元1455年)她以80歲的高齡去世之時,此事依然是她心中的一根刺。好在兩年後明英宗復闢,終於封郭珍之子,永嘉公主之孫郭昌為武定侯,算了圓了公主的一個夢。
四、唯一長壽的朱元璋駙馬
1)寶慶公主寶慶公主,是朱元璋最小的女兒,在太祖去世時年僅三歲。百度上說朱元璋因為公主年幼,沒有讓她的生母張美人陪葬,這是完全錯誤的。
(永樂十一年春正月)己亥,冊封皇妹為寶慶公主。主,太祖皇帝第十六女也。生而太祖崩,母張氏亦卒。主育於宮中,上與仁孝皇后撫育之極至。至是就第,上命皇太子送之,資妝視諸公主特厚。—《明太宗實錄卷一百三十六》
從實錄的隱晦表達來看,張美人明顯是陪葬孝陵了。而朱棣登基後與皇后徐氏一起撫育年幼的妹妹直到她成年。二月,寶慶公主下嫁府軍前衛千戶趙輝。趙輝的父親趙和以府軍前衛千戶的身份從徵安南,在異國他鄉為大明捐軀。趙輝子承父業,擔任金川門的守衛工作。因為長得太帥被路過的朱棣一眼相中,竟然就此做了皇帝的妹夫,可謂是一步登天。
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正月,寶慶公主去世,享年39歲。《明宣宗實錄》給出了"性行敦淑"的評價,皇太后(孝誠昭皇后張氏)、皇后(孝恭章皇后孫氏)賜祭,中外親王、公主皆遣祭。而駙馬趙輝則一直活到了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三月,生活奢侈,姬妾成群,以90歲的高齡去世,在明太祖的駙馬中獨佔鰲頭。
結語: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從明太祖的14位公主和她們的駙馬來看,幾乎沒有一個家庭稱得上幸福。其中要麼像臨安、汝寧公主那樣夫家垮臺。要麼像懷慶、永嘉等公主那樣夫家失勢。要麼像寧國、含山等公主那樣夫君早逝,自己守寡多年。更慘的是像安慶、崇寧等公主等公主那樣夫君獲罪被殺,自己也不得好下場。這些天皇貴胄之中真正生活悠閒愜意而又得享高壽的,還真只有朱元璋最小的女婿、朱棣最小的妹夫趙輝。世間因果,真是奇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