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一更人二更火、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啥意思?十人九不知

2020-12-26 珊珊開心

俗語「一更人二更火、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啥意思?十人九不知!

現在社會人們計時的方式都是小時制,一天二十四小時不多也不少,在平時的生活中很多人都在抱怨上天的不公平,但是時間對於每個人都是很公平的,一天二十四小時不多也不少。那麼大家知道在古代科技沒有這麼發達的時候,人們是怎麼計算時間的呢?對於古代人們生活的作息時間,老祖宗也是總結出一句俗語,那就是「一更人,二更火、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這句俗語是啥意思呢?估計是十人九不知。

這句俗語裡面的「更」其實就是古人計算時辰的一個名稱,就好比現在的「小時」一樣,看過古裝劇的都知道,在古代夜裡有專門打更的人,每到更點的時候他們手裡拿著銅鑼竹板提著燈籠,行走在大街上咣咣梆梆的敲幾下。打更也是非常有學問的,不是隨便就敲打的,古時候人們利用沙漏計時,將夜晚分為五段,也就是咱們剛才說的一更、二更直到五更。

正因為人們將夜晚分成五段,因此每到一更完的時候打更的人們就會用銅鑼竹板敲打報時,提醒睡覺的農民,現在幾更天了,古代對夜間的時段劃分,有五更五夜五鼓的規定。在那時候到了夜晚人是不能在街上亂跑的,看過古裝劇的都知道,在那時候還有「宵禁」這個規定,也就是為了社會安定,官府不允許半夜三更人不睡覺亂跑的,具體這句俗語的意思,咱們就一起來了解下。

一更代表著黃昏和傍晚,也就是現在的七點到九點之間,一更人的意思就是到了一更的時候,人們都要放下田地裡的勞作回家做飯了,那時候還沒有電,如果不趁天黑之前就吃好飯的話,到了晚上到處漆黑黑的就看不見了,因此一更人就代表著關門閉戶,回家做飯嘮。

「二更天」也就是現在的九點到十一點之間,在這個時間段人們忙碌了一整天也到了睡覺的時候了,這時候外面的天已經很黑了,因此家裡都會點上煤油燈。咱們在電視劇裡看到的經典臺詞「天乾物燥,小心火燭」就是代表著二更火,提醒人們在睡覺之前不要忘記吹滅油燈,以免引發火災。

「三更鬼」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三更半夜」,相當於現在的十一點到凌晨一點之間,這時候已經到達了午夜,在鬼故事小說中鬼通常都是這個時間段出沒的,因為這個時間段是陰氣最重的時候。這個時段人們都在睡覺,而「孤魂野鬼」卻在這個時間段出門,因此被稱為「三更鬼」。

「四更賊」大約現在的凌晨一點到三點之間,在這個時間段基本上人們都熟睡了,小偷正是運用人們睡熟的原理出來偷東西,這時候即便是家裡來了賊,也不容易被發現。在過去人們家裡貧窮基本上沒有值錢的東西,因此小偷連家裡的鍋碗瓢盆都不會放過,這就叫做「四更賊」

「五更雞」相當於現在的凌晨三點到五點之間,在夏天的時候這個時間段基本上天都蒙蒙亮了,公雞打鳴對於農村的朋友來說並不陌生,熟睡的人們聽到公雞打鳴也就代表著即將起床幹活了。在過去人們天不亮就起床了,吃過早飯就下地幹活開始新的一天,這就是「五更雞」的由來。

以上就是俗語「一更人二更火、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的由來,看完之後是不是不得不佩服老祖宗的智慧,如果各位讀者喜歡農村的俗語就請關注小編,後續每天會為大家帶來不同的農村俗語。

相關焦點

  • 俗語「一更人,二更火,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說的都是啥?
    農村老一輩人的口中,經常會出現這樣一句俗語「一更人,二更火,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它包含了前文中所提到的「五更」,那麼這句俗語究竟是什麼意思,五更說的又是什麼呢?一更人:所謂「一更」指的是現在的晚上七點到九點。
  • 農村俗語「一更人、二更火、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啥意思?
    農村裡面常常會有許多特別有趣的俗語,今天要與大家分享的這句俗語「一更人、二更火、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就非常的有意思,了解了這句俗語的意思之後,想必我們對農村農民晚上的作息也會更加的了解。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其中的意思吧。
  • 俗語「一更人,二更鑼,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指的是啥?
    在我國古代,人們是沒有鐘錶的,所以他們把夜裡的四十刻分為四個段,五個節點。這些節點被稱為「更」,因此一個晚上會有五更,人們所說的半夜三更就是這其中的一個節點。兩更之間相差的時間為現今的2.4小時。一更天大概是19:12分,兩更天是21:36分,以後再以此類推。
  • 農村俗語「一更人、二更火、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是啥意思?
    古代對夜間的時段劃分,有五更五夜五鼓的規定。夜間有四十刻四段五節點,五個節點就是五更。兩個節點大約兩個半鍾,夜間時辰分別是黃昏人定夜半雞鳴平旦,對應五更五鼓五夜,時間表為十九點左右,二十一點左右,零點,兩點半左右,四點半左右。
  • 「一更人,二更火」三更和四更有什麼說法嗎?老一輩都懂
    俗語作為一種傳統文化,因其語言簡單,含義深厚而在中國農村地區廣泛流行。因此,子孫後代在人生道路上走了許多彎路。例如,「一更人二更火,三更鬼四更賊」,要想知道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我們首先必須知道五更是什麼。在中國古代,普通農民沒有時間工具,就需要更夫了!
  • 「一更人二更火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什麼意思?年輕人知道嗎?
    —阿諾德 中華有上下五千年的萬史,也造就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俗語作為傳統文化中的一脈,是民間老百姓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的總結,有的是對民間生活的描述,也有的是對於生活的思考,因其通俗易懂又朗朗上口,所以在民間廣為流傳,就比如農村老一輩人常常說的「一更人、二更火、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描述的就是舊時社會人們的生活狀態,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這句話具體說了什麼
  • 「一更人、二更火、三更鬼」在說什麼?而四更、五更卻很常見
    最常用的是十二時辰,除此以外還有十時辰和十六時辰。電視劇中總有打更人在晚上為人們播報時間,可他們一般只是報到五更天,這是為何?一起來看看吧! 古人們常說的「一更人、二更火、三更鬼」是在說什麼?其他的四更、五更又代表什麼?事實上打更是通過十時辰的計時法來算的,將晝夜分別算成五更,就好理解這句俗語了。
  • 農村老話講「一更人,二更鑼,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是什麼意思
    聽村裡老人講過這樣一句話,「一更人,二更火,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在古代的時候習慣把夜晚分為五更天,一更天相當於現在大概2.4小時。一更到五更就是整個夜晚的計時時間,這句話講的也是這期間發生的故事。一更天在戌時一刻,按照現在的時間大概在晚上七點到九點,被成為「黃昏」。太陽逐漸下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農村裡下地勞作或外出的人都要回家做飯吃飯了。
  • 俗語:一更人,二更鑼,三更鬼,四更賊,啥意思?裡面大有學問
    古時候沒有時鐘,人們也能夠準確的知道時辰,早期的曆法、時間用的是十進位,《隋書·天文志》記載:白天的五個時間節點是朝、禺、中、晡、夕,晚上的五個時間節點是甲、乙、丙、丁、戊,而夜晚的五個時間節點,逐漸轉變成夜間安全巡邏時的附加授時節,稱五更,即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
  • 俗語「人到四十兩不碰」,啥意思?下一句忌諱更是十人九不知!
    俗語「人到四十,兩不碰,三不動,四不換」,中年人不妨看看!中國的俗語文化是很博大精深的,這些俗語是以前農村的長者根據生平經驗加上古人的智慧所流傳下來的語言,經過上千年的發展、積累下,形成了獨特的語言,這就叫做「俗語」。
  • 農村俗語「不貪三更色,不戀一更食,不動五更氣」是什麼意思?
    農村俗語,通常是老祖宗們的經驗累積和智慧彰顯,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和樸實的道理,同樣也屬於中華文化。農村老話「不貪三更色,不戀一更食,不動五更氣」,易於理解,就是說:人啊,在三更時分就不要貪戀美色;在一更時分就不要再吃東西;在五更時分就不要再生氣動怒。
  • 俗語「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啥意思?後一句十人九不知!
    俗語「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啥意思?後一句十人九不知!,諸如「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說的是農耕中最怕遇到的幾種特殊情況,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句俗語到底是什麼意思吧。再來看後一句「四月怕初一」,這裡的四月指的也是農曆,農曆四月份也有一個特殊的節氣叫做「立夏」,經歷過三月的雨水滋潤,各種農作物都在瘋狂的生長中,在這個臨近收穫的季節當中,更需要的是陽光的照射,而不是雨水的來臨,特別是對於種植的小麥而言,有些地區五月底六月中就會開始收割,如果在四月初一就有雨水的降臨,那麼也就預示著這個月雨水都會很充足,
  • 農村俗語:「來客不擺三盤菜,可嘆十人九不知」有什麼含義呢?
    想必大家都聽說過「來客不擺三盤菜,可嘆十人九不知」這句俗語吧,這句俗語在山東和東北特別流行。那麼它代表什麼意思呢?這句話的意思是來客人了做飯不要做三個菜。農村有個風俗習慣,也就是祭祀的時候講究單數,不能上雙數。很多祭祀時基本都是三樣祭品,或者是單數的祭品。如果家裡來了客人,桌上擺了三盤菜這就有罵人的感覺,而且也不是待客之道。
  • 俗語:「好漢不提當年勇」,後一句發人深省,不過十人九不知
    其二,勇是當年勇,若是如今更輝煌那麼當時的勇不值一提,若是如今還比不上當年,說明不是真的好漢,因為好漢注重的是當下和未來。其三,好漢這種稱呼並不是過去式的,而是進行式的,我們不能認定一個人過去是好漢那他未來也是好漢,所以當日勇未必是今日的好漢。
  • 馬上春分了,今年哪天出九?俗語「二月沒九,餓死雞狗」啥意思?
    摘要:春分將至,今年「出九」了嗎?俗語「2月沒九,餓死雞狗」啥意思文/農夫也瘋狂今天已經是3月11日了,三月份又將過去一半了。在這個時候農民也要忙碌起來了,好些農作物都要開始播種、育苗了,尤其是在南方地區,很多的蔬菜這個時候都進入播種的旺季了。現在正是雨水節氣,而緊隨其後的就是春分了。
  • 俗語「不見棺材不落淚」,被訛傳前的原話並非如此,但十人九不知
    俗語「不見棺材不落淚」,下一句同樣被訛傳改變,你知道嗎?文/婉清俗語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一個縮影,大的文化從衣冠文物到衣食住行具有所現,而俗語亦是如此。別看俗語很多話都極其粗糙叫人望而卻步,但實質上俗語的道理卻值得大家深思。我們都說魯迅先生的語句字字珠璣,殊不知俗語也不差,我們通過它淺顯的話語是可以發現背後深刻的道理的,這也是俗語背後的寶藏。因為這一特點,所以俗語仍能歷久彌新更受歡迎。
  • 俗語「不見棺材不落淚」,其實精華在下一句,但卻十人九不知!
    俗語「不見棺材不落淚」,其實精華在下一句,但卻十人九不知!毋庸置疑,俗語是一門充滿智慧語言,在那漫長悠久的歲月中,老祖宗根據自己的生活閱歷,創造了許多飽含哲理的經驗之談。而這些用智慧凝結的語句,有很多就以俗語的形式流傳至今,雖然大都通俗易懂,簡潔直白,但既然能夠傳承千年而經久不衰,想必俗語的價值也是非比尋常,尤其對於我們後人而言,更應牢記這些來之不易的人生教誨。時至今日,俗語的內容可謂極其豐富,而其含義同樣褒貶不一。有些隨著時間的推移,含義也在悄然改變,也有些不過是泛泛之談,並無需過多解讀。
  • 俗語「九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九成收」啥意思?麥子啥時候收割好?
    俗語「九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九成收」啥意思?麥子啥時候收割好?文/農夫也瘋狂眼看著芒種節氣就要到了,而走在麥地裡,也能看到風吹麥浪的景象了。對於農民來說,修整了一段時間,又要開始為麥收做準備了。俗語「九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九成收」啥意思?麥子啥時候收割好?(1)麥子在什麼時候收割好?俗語「九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九成收」!一般而言,冬小麥都是在國慶節前後播種的,到了6月-7月就是收割期。而春小麥則是在每年的3-4月份播種,收穫期是在每年的7-8月份。而在小麥的成長過程中,多數是選在在臘熟期時收穫。
  • 農村老話「不貪三更色,不戀一更食,不動五更氣」是什麼意思呢?
    農村老話「不貪三更色,不戀一更食,不動五更氣」,這個說法就是為了讓人們有一個規律的作息時間,只有有了規律的作息時間,才能保證自己的身體健康,才能保證明天要做的事情不至於被耽擱。讀書也好,幹農活也罷!「不貪三更色,不戀一更食,不動五更氣」,這個俗語可以說是農村人長期總結下來的經驗之談,下面我們看看具體指的是什麼意思。何為不貪三更色?食色性也,吃的喝的和色,都是成年人生活當中不可缺少的。吃喝是有講究的,最起碼不能暴飲暴食,否則,你的身體健康就會出現問題了。
  • 俗語二月沒九餓死豬狗說的啥意思 今年2月有九嗎?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俗語二月沒九餓死豬狗說的啥意思 今年2月有九嗎?時間過得是真快,雖然天天宅在家裡不能外出,每天感覺有點無聊,但是春節的小長假也已經結束了,並且馬上就要迎來正月十五元宵節了.在正月十一這天,也就是公曆2月4日,24節氣之首的立春也到了.很多人都知道2020年是鼠   原標題:俗語二月沒九餓死豬狗說的啥意思 今年2月有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