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幾期我們分別講述了以色列、耶路撒冷、巴勒斯坦,今天我沿著這條線一路向東,來到約旦,位於亞洲西部,阿拉伯半島的西北,西與巴勒斯坦、以色列為鄰,北與敘利亞接壤,東北與伊拉克交界,東南和南部與沙烏地阿拉伯相連。
約旦歷史悠久,由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東臨以色列,南抵埃及,北接土耳其、古希臘,東面波斯帝國,歷史上約旦交通貿易地理位置非常重要,這裡留下了大量的歷史遺產,今天我們所要講述的一處,它被評為世界新七大奇蹟---佩特拉古城。
佩特拉是約旦著名古城遺址,坐落在約旦安曼南250公裡處,位於連通敘利亞、埃及和阿拉伯半島的商路交匯處,隱藏在一條連接死海和阿卡巴海峽的狹窄的峽谷內。它被群山環繞,峽谷和通道穿越其中,建築大部分是從巖石上雕刻和開鑿出來的,具有東方傳統和希臘風格。
通往佩特拉的必經之路是一條長約1.5公裡的狹長的峽谷通道。進入峽谷,可以看到在巖壁上的許多空洞,這是一些鑿巖而成的墓碑群。這些墓碑群根據埋葬者身份的不同而規格不一,雕刻的圖案也各不相同。
站在那裡,人會顯得非常渺小,也會覺得格外高大,你忍不住琢磨,幾千年前的古人,要有怎樣的智慧和毅力,才能有這樣雄偉的鬼斧神工、天造地設的建築啊!
納巴泰人的佩特拉至今仍然是一個謎,曾經是那麼的繁華與宏偉,似乎一夜之間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納巴泰人敗於羅馬人後,一下子無影無蹤,沒有屍骨,沒有典籍,連一點線索都未留下,僅有的一些刻在石崖上的圖案文字,至今沒能破譯,只有一整座石頭城讓現代人去思考,探索。
佩特拉曾經是古羅馬帝國的一個組成部分,所以現在還能看到很多在古羅馬文化中常有的建築,比如階梯劇場、廣場、公共浴室等等。
沿著峽谷前行就能走到錫克(一條所有遊客到佩特拉「寶庫」的必經之路),這是一條深陷在巖石中、狹窄、隱蔽的裂縫。前進中,遊客會突然看到陽光照射下的寶庫正面,這會讓你感到無比震撼和驚奇。
「寶庫」是個令人難忘的建築物,正面寬27米,高40米,納巴泰式設計風格,是佩特拉最著名的紀念碑。
雖然經歷了幾百年的歲月侵蝕,但寶庫仍然保存完好,在陽光下,不管從任何角度去看,都能給你一種神奇的感受。
佩特拉因其赤褐色砂巖高山的色彩聞名。這裡的巖石呈褐色、紅色、淡藍、橘紅、黃色、紫色和綠色等。各種不同顏色巖石的扭曲巖層形成了巖石表面的螺旋形和波浪形的顏色曲線,在陽光照射下熠熠發亮。特殊的地貌使它呈現出絕美的顏色,所以又被稱為「玫瑰古城」。
佩特拉到底是什麼時候建造的尚無定論。根據其中陵墓半埃及半希臘的樣式估計,佩特拉始建於公元前6世紀之後,很可能是託勒密王朝時期,即公元前3世紀到公元前2世紀。公元前2世紀末,隨著託勒密王朝和塞琉古王國的衰落,納巴泰王國開始興盛。公元106年,納巴泰王國被羅馬帝國軍隊攻陷,淪為羅馬帝國的一個行省。在羅馬人統治下,佩特拉曾一度繁榮昌盛,羅馬工程師們鋪築商道,改進灌溉設施。但隨著水路運輸的興起,越來越多的貨物依靠海上運輸,地中海岸的一座名叫亞力山大的城市搶走了它的一部分生意;陸地運輸也開始變化,羅馬人在它北部興建了一條大路,連通了敘利亞的大馬士革與美索不達米亞(今天的伊拉克),掠走了更多的運輸貿易。3世紀時,隨著薩珊波斯帝國的崛起和紅海海上貿易的興盛,作為陸路交通要塞的佩特拉漸漸衰落。7世紀被阿拉伯軍隊徵服時,已是一座廢棄的空城。11世紀時十字軍東徵建立的耶路撒冷王國統治該地一個多世紀。13世紀末埃及蘇丹拜巴爾一世到過此地。最後漸漸被人遺忘,變成一座死城。直到1812年為瑞士旅行家J.L.伯爾克哈特重新發現而重見天日。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佩特拉城位於紅海和死海之間,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時代,最初是由納米泰人沙漠商隊建立的,它位於阿拉伯、埃及、敘利亞腓尼基之間的交通要塞。佩特拉城一半向外突出,一半嵌入巖石中,周圍群山環繞,山中道路蜿蜒,峽谷深深,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考古遺址之一。古希臘建築與古代東方傳統在這裡交匯相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