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張勇先:漢語拼音地位提升

2020-12-25 人大新聞網

2008年2月11日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正式通過《漢語拼音方案》50周年紀念日。《漢語拼音方案》的制定和推廣普及,為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語言文化水平創造了條件和便利,同時也為在全國範圍內推廣普通話發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漢語拼音方案》的正式頒布實行,基本結束了四百年以來中國人名和地名在外文拼寫中的混亂局面,成為在中外文化交流過程中的一個歷史性的轉折。

聯合國於1979年通過決議,決定以漢語拼音取代「韋氏拼音」;國際標準化組織(ISO)也於1982年開始,規定以漢語拼音作為拼寫漢語的國際標準。漢語拼音之所以能在國際上得到認可,除了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以外,還在於漢語拼音比當時國際上流行的「韋氏拼音」更具有科學性、能更準確地反映普通話的發音。

  改革開放以來,漢語拼音在國際上的使用領域有了更大的拓展。美國國會圖書館以及哈佛、耶魯、劍橋、牛津等大學的圖書館已完成中文圖書和期刊的漢語拼音編目工作。在這些著名圖書館的網站上,只要輸入作者名或書名的漢語拼音,就可以查找到有關的中文圖書和中文期刊。漢語拼音在重要國際場合的使用頻率越來越多。

使用中也面臨問題

但在另一方面,我們也應當看到,漢語拼音在國內的應用還不夠規範,尤其是在中國人姓名的翻譯拼寫方面。例如:姚明在「火箭隊」(美國)的隊服上印的是YAO(「姚」的音譯);劉翔參加2007年英國田徑大獎賽接受記者採訪時,胸前被別人掛了一個XIANG的標誌(「翔」的音譯);參加2007年世界女排大獎賽的中國女排隊服上出現的姓名是顛倒的,而且名字的每個音節的第一個字母都以縮寫的形式出現(如Q.Y.WEI,魏秋月)。中國的體育明星出現在國際舞臺時,或有名無姓,或姓名顛倒,或無名無姓,或名字的每個音節都縮寫,這種現象不利於平等交流。隨著北京奧運會的來臨,依照國家標準和國際慣例對運動員姓名的翻譯拼寫進行規範已成為迫在眉睫的任務。

  對於人名的翻譯拼寫,我國是有明確規定的,而且也被世界大多數人所接受。在目前世界上收詞最多、最權威的《新牛津英語詞典》中出現的中國人名的翻譯就非常尊重漢語拼音的拼寫形式:「毛澤東」先以漢語拼音形式出現:Mao Zedong,隨後又標註Mao Tse-tung(「韋氏拼音」);孫中山的名字則是在Sun Yat-sen之後標出Sun Yixian(孫逸仙的漢語拼音),而沒有音譯「中山」(孫文日本名字的中文讀音)。對於人名音譯的重視程度,《新牛津英語詞典》編纂者的良苦用心令我們深思。

  除了中國人的姓名以外,中國地名的翻譯拼寫也同樣存在著混亂:時至今日,北京的個別媒體在英語節目中還不敢堂堂正正地使用「北京」的漢語拼音,總拉著「北京」的「郵政式拼音」Peking不放手(Peking這一拼寫形式是1906年西方人在上海舉行的「帝國郵政聯席議會」上確定的中國地名的拼寫形式),Peking帶給我們的是對歷史的回憶,其讀音與普通話「北京」的讀音相差甚遠。有些約定俗成的跟北京有關的名稱如「北京猿人」(Peking man)和京巴(Pekingese哈巴狗),可以保持不變。有些機構為保持名牌效應或為顯示其久遠的歷史而堅持使用Peking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京劇」和「北京烤鴨」是否仍然有必要繼續使用舊時的拼法卻是值得商榷的。尤其是作為地名的「北京」,決不可在英語中繼續沿用「郵政式拼音」Peking了。在電視裡播放Peking Welcomes You(北京歡迎你)的英文口號是對歷史的無知,是語言文化意識的淡漠,也是語言文化自信心不足的表現。

漢語拼音應用還有廣闊天地

  除了人名、地名的翻譯拼寫之外,中國特有文化名詞的英文翻譯也存在問題。用漢語拼音音譯還是用英語意譯?在很多情況下,二者之間的選擇其實是對民族語言文化自信心的考驗。不自信的畏縮心理有礙於文化交流。我國很多懂英語的人都將「餃子」意譯為dumplings。其實,英文中的dumplings是一種類似中國北方農村過去常吃的麵食-疙瘩湯或拌湯,類似於新疆的拉條子。中國的美味佳餚是世人所青睞的,屬於中國特有而西方沒有的,應該以音譯為妥,這樣原汁原味,對方覺得新鮮,同時我們也可從中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如果盲目迎合,枉費心機地去尋找本來在英語詞彙中並不存在的意譯名稱只能說明我們在國際交往中缺乏自信。

  在國際範圍內,發達國家都對各自的地名或城市的命名很重視。韓國首都的英文名稱(Seoul)不變,只將「漢城」更名為「首爾」就是典型一例,這其中自然有其深刻的含義。為了發展經濟、促進各地區之間的商貿往來,澳大利亞政府於2005年將包括大白菜、小白菜、油菜、雞毛菜、空心菜、芥藍和莧菜在內的十四種亞洲蔬菜統一命名(此前,同一種蔬菜有多種不同的名稱和書寫形式)。在中國這樣的和諧社會裡,伴隨著經濟發展的大好時機,借鑑其他國家的經驗,增強民族語言文化的自信心,克服文化畏縮的心理障礙,我們這一代人一定能在漢語拼音的規範化應用方面做得更好。

當我們坐在電腦前發電子郵件或拿著手機發簡訊時,我們應當感謝漢語拼音帶給我們的便利。此時此刻,我們不應該忘記老一輩國家領導人對《漢語拼音方案》制定工作所給予的密切關注和大力支持,也不應該忘記盧戇章、劉繼善、錢玄同、周辯明、黎錦熙、趙元任、瞿秋白、吳玉章、郭沫若、周有光等語言文字學者的不懈努力和傑出貢獻。正如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主任吳玉章先生於1958年所說:漢語拼音「是三百多年來拼音字母運動的結晶,也是六十年來中國人民創造拼音方案的經驗總結。」

如何用好漢語拼音這個工具

  應該看到,國家有關部門是非常重視這項語言文化工程的,政府的官方機構曾做出過明確的規定並制定了切實可行的標準:國務院於1978年批轉了「關於改用漢語拼音方案作為我國人名地名羅馬字母拼寫法的統一規範的報告」;中國地名委員會、城鄉環境保護部和國家語委於1987年聯合頒發《關於地名標誌不得採用「威妥瑪」等舊拼法和外文的通知》;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於1999年發布了《城鄉地名標牌國家標準》;九屆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2000年)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其中第十八條規定:「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以《漢語拼音方案》作為拼寫和注音工具。《漢語拼音方案》是中國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獻羅馬字母拼寫法的統一規範,並用於漢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領域。」

  擴大漢語拼音的應用範圍並提高使用漢語拼音的規範化水平,我們有三個方面的工作要做:一、熟悉國家的有關規定,強化語言文化意識,提高民族語言文化自信心;二、在涉及中國人名、地名的翻譯拼寫時,嚴格按照國家標準,理直氣壯地使用漢語拼音。在學術研究中,不得不使用「韋氏拼音」譯音名稱的時候也應同時標明漢語拼音;三、在翻譯中國特有的普通文化名詞時,應該採用漢語拼音的音譯,避免牽強附會的英文意譯。

  有沒有說話的機會是個話語權的問題;而在有機會說話時,又有如何去說的問題,這同樣是話語權的問題。話語權體現的是一個國家的主權和一個民族的尊嚴。享有話語權,就意味著享有權利、權威和權力。在必要的時候不敢理直氣壯地使用漢語拼音是缺少自信心和文化畏縮的表現。文化畏縮可能導致話語權的喪失。在全球化的今天,我們首先需要克服的就是這種文化畏縮的心理障礙。全民意識和有力倡導是達到此目的的基礎,在這方面,媒體和學術界尤其應該做出表率。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

原文聯繫:http://www.wenjingbook.com/books/bkview.asp?bkid=150610&cid=463272

(編輯:文靜)

相關焦點

  • 外國語學院張勇先教授榮獲澳大利亞迪肯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史密斯副校長表示,張勇先教授對澳大利亞英語以及澳大利亞社會與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和認識,包括《英語發展史》在內的學術著作具有重要意義。史密斯副校長高度讚揚了張勇先教授為促進中澳交流、深化中澳關係作出的貢獻。他指出,由張勇先教授於1999年創辦的中國人民大學澳大利亞研究中心是目前中國最大的澳大利亞研究中心,該中心已在張勇先教授和澳大利亞文教專家的共同指導下培養了100多名碩士和博士畢業生。
  • 光明日報:中國語文現代化穩步發展
    為便利人們正確使用簡化字,請《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以及其他有關報刊重新發表《簡化字總表》」。  遵照國務院的這個指示,國家語委對《簡化字總表》做了個別調整,並重新予以公布。《簡化字總表》的重新公布,鞏固了簡化字的地位,為堅持使用簡化字、消除社會用字的混亂現象創造了條件。同時,國家語委會同相關行業主管部門著手規範行業語言文字的使用,陸續出臺了一批正確使用語言文字的制度和法規。
  • 漢語拼音使用亟待規範化
    漢語拼音地位提升    2008年2月11日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正式通過《漢語拼音方案》50周年紀念日。《漢語拼音方案》的制定和推廣普及,為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語言文化水平創造了條件和便利,同時也為在全國範圍內推廣普通話發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
  • 漢語拼音:從讀寫工具到文化津梁
    和漢字漫漫數千年的歷史相比,漢語拼音在我國推廣的短短60年,不過是拈指一瞬。然而,就是這一個甲子的輪迴,漢語拼音在中國現代化的進程,乃至人類的文明進程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家、「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曾說:「漢語拼音方案是一座現代化的文化橋梁。它一方面方便人民大眾走向文化,另一方面方便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 部編版一年級語文上冊漢語拼音綜合測試卷(八套)給孩子練練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漢語拼漢語拼音不是孤立進行的一項教學內容,它是幫助小學語文教學提高質量、提高學生識字、閱讀和寫作的有效工具。首先它可以幫助小學生識字和學習普通話。其次,識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此外,漢語拼音還有幫助寫作的功能。
  • 出生才61年的漢語拼音,為什麼能爬到千年漢字「頭上」?
    我們習以為常的漢語拼音和漢字相比,年紀差了好幾千年。但現在在漢字學習中,漢語拼音佔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但由於我們過於習以為常了,反而感覺不到它的可貴之處。至今仍有一些人認為,漢語拼音方案弊端極大,甚至一無是處。這時候小編就忍不住懟人了:你行你上啊,不行少BB。
  • 光明日報刊文:數字貨幣的法律地位與安全性優於電子支付
    光明日報9月9日消息,近日,中國人民銀行表示法定數字貨幣封閉試點順利啟動,下半年將積極穩妥推進法定數字貨幣研發,中國工商銀行等「四大行」也正在大規模內測央行數字貨幣App,各家銀行此前數月正在就落地場景等進行測試。央行數字貨幣和我們常用的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等電子支付有什麼本質區別呢?
  • 光明日報社六十年大事記_光明日報網上報史館
    1949年   5月9日 光明日報社社務籌備委員會成立,其組成人員由中國民主同盟總部推定,章伯鈞任主席,成員有胡愈之、薩空了、林仲易、孫承佩、嚴信民、謝公望。籌委會召開第一次會議,決定接收北平《世界日報》的房屋財產和機械設備,在此基礎上出版發行一份報紙,並定名為"光明日報"。
  • 舊金山辦漢語拼音與電腦中文輸入講座
    華聲報訊:免費「漢語拼音及計算機中文輸入」講座,於10月29日下午4時半至6時在舊金山日落區的「青華園」舉辦,當天的講座由資深教育專家唐哲夫老師主持。  據美國世界日報消息,這是「青華園」國際學校免費中文教學系列講座之一。適合6歲至高中12年級學生及各年齡層的成人,有無中文基礎均可。
  • 重溫文學經典 回望光輝歷程 大力培根鑄魂——光明日報「新中國...
    在此重要時間節點,光明日報在《光明文化周末》推出24期「新中國文學記憶」特刊,每期以兩個整版打通的篇幅,梳理新中國文學經典,反映70年偉大成就,取得良好社會反響。在該特刊收官之際,光明日報12月17日舉行「新中國文學記憶」座談會,邀請專家學者對該系列進行總結,並為光明日報如何進一步辦好文藝專刊集思廣益。我們現刊發本次座談會的發言摘登,以饗讀者。
  • 三星堆青銅人頭像 _光明日報 _光明網
    黃金自古是權力的象徵,耀眼的金色彰顯著人物更尊貴的地位。    這是三星堆頭像裡最為特殊的一尊,與其他頭像風格迥異,面部特徵柔美,頭頂為子母口形,現在他的頭飾是風。我們用猜測和想像和他們對話,許多人判斷,她可能是一位女性。當褪去了神性的外衣,仿佛回到了人本性的一面,他們究竟來自何方?又為何與我們如此不同?    古蜀文明始終被當作一種地域文化,鮮少出現在官方史書中。
  • 光明日報:那些在堤壩上奔走的身影,代表著一種力量
    光明日報:那些在堤壩上奔走的身影,代表著一種力量 光明日報8月11日報導,疫情之後,汛情嚴峻。
  • 漢語拼音溯源
    你可知道,我們使用多年的漢語拼音不是從「石頭縫裡蹦出來的」,它的產生和發展是漢語語言社團歷盡千帆後的大智慧。 自從漢字形成並廣為傳播,利用什麼方式拼讀漢字(甚至外文)就成了一個大問題。我國古人很早就對此進行了探索,唐末五代時期的僧人守溫就曾創製過用30個漢字作為字母進行拼讀的「拼音方案」,並用來輔助僧侶學習梵文。
  • 光明日報評論員:美國唯我獨尊只會四處碰壁
    光明日報評論員:美國唯我獨尊只會四處碰壁 2019-05-21 03:14:14來源:光明日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郭澤華
  • 這些年,出題人在看的《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又有報導選入全國高考語文試題!全國Ⅱ卷實用類文本閱讀題中的材料二,摘編選取了《光明日報》2018年10月24日的報導《港珠澳大橋背後的科技支撐》(作者:光明日報記者 王忠耀吳春燕)。試題內容:具體如下:材料二:港珠澳大橋被英國《衛報》譽為「新世界七大奇蹟」之一。
  • 展覽自身亦是作品 _光明日報 _光明網
    【時代記錄】  光明日報記者 馬列  本期主題:攝影策展  在當下,展覽已經成為一種使大多數藝術作品為人所知的媒介形式光明圖片  記者:在策展時,您比較看重和關注什麼?  那日松:第一,我策劃的展覽比較強調社會性。展覽內容具有社會影響力,並且在社會上有一定的傳播度,這對我來講是一個很重要的標準。所以我向來比較重視媒體的作用。第二,對於策展人來說,整個展場是一個完整的作品。
  • 漢語拼音:從掃盲工具到文化橋梁
    如今,漢語拼音已經深入每一個人的學習與生活,特別是進入資訊時代,漢語拼音使很多人能夠在網際網路上學習、寫作、互通信息,能夠利用網際網路處理公務、商務等事務,成為生活和工作的好工具、好夥伴。紀念《漢語拼音方案》頒布60周年座談會近日在北京舉行,來自教育、科研、文化等各界代表100餘人,共同回顧漢語拼音研製的歷程,研討推廣和應用漢語拼音的歷史經驗與時代價值。
  • 光明日報:海南離島免稅商品雙節熱銷
    點擊進入專題光明日報記者今年7月1日,海南離島免稅購物政策調整,將離島旅客每年每人免稅購物額度提升至10萬元,新增了電子、酒類等7類商品,多種免稅品類購買不限購買件數,進一步滿足了消費者購物需求。目前,海南在海口、三亞和瓊海博鰲共布局4家離島免稅店,其中位於三亞海棠灣的三亞國際免稅城是全球最大的單體市內免稅店,總建築面積約12萬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