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看到那拉提草原是從前些年的一期《人民畫報》上,那美景令我沉醉,心裡不禁產生了疑問:人世間還會有這麼美的地方?
一見傾情難忘,魂牽夢縈,自此,我便在心裡種下了一個願望——去那拉提草原看看!
我雖在新疆工作,卻一直沒有機會一睹這塊人間仙境的芳容。暑期,家中老人去烏魯木齊治療眼疾,在焦急地等待北京專家來烏的間隙,在首府工作的同學說:「去周邊轉一下吧?要不這樣下去,你會急出病來的。」同學見我點頭應允,一踩油門,越野車竟開到了數百公裡之外的那拉提。知我者,同學也。
那拉提草原位於新疆新源縣境內,地處天山腹地,在被譽為「塞外江南」的伊犁河谷東端,總面積約1012平方公裡,平均海拔1800米,年降雨量在880毫米左右,年平均氣溫在20攝氏上下。那拉提草原為山地河穀草原,三面環山,沿草原邊緣蜿蜒流過的銀鏈似的鞏乃斯河,和遠處連綿不斷的雪山交相輝映,可謂是「三面環山列翠屏,腰圍玉帶河縱橫」。一下車,展現在眼前的是一幅秀美壯闊的畫卷。夏日的那拉提不僅是綠色的世界,更是花的天堂,滿地的野花恣意開放。漫山遍野的綠色從山腳下由遠及近緩緩鋪展開來,花草的清香味沁人心脾,金燦燦的油菜花呈地毯式開放,陽光下的青山碧水、綠草繁花盡顯各自風韻,馬兒悠閒地在草地上吃著草,連頭都不抬一抬,似乎在說,這裡是我的家……眼前的美景讓我眼花繚亂目不暇接,為什麼當初女媧造人時不多給人類造幾雙眼睛?在那拉提草原,眼睛真的不夠用了。
攝影師/權勇
草原、山丘、森林、雪山、綠水、藍天、白雲、遊人相映成趣,天與地、人與自然,渾然一體,動靜合一。百聞不如一見,這畫面比我在《人民畫報》上看到的不知要美多少倍,不禁嘆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舉著手機不知該拍哪裡,又覺得哪裡都該拍,哪裡都是美的,哪裡都是畫。那拉提草原還有一處風景——沃爾塔爾塔。沃爾塔爾塔被當地人用諧音表示就是「我愛她找她」。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一解釋的暗示作用,這裡自然而然地成了一處有名的婚紗攝影基地。自然景色一旦注入了文化,就有了永恆的美麗。那拉提草原不光景色醉人,還是個有故事的草原。在故事中探尋美景,在美景中傾聽故事,讓那拉提草原有了別樣的味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草原「吃」草原。生活在那拉提草原周邊的哈薩克牧民,已放下昔日的牧鞭,通過各種方式發家致富,如養殖、搞牧家樂、民俗和手工刺繡等。
在那拉提草原,騎馬上天山也是這裡的哈薩克牧民的致富途徑之一。儘管一張騎馬上天山的票達一百多元,儘管有幾百匹馬不停地在上天山的山路上來來往往,儘管有幾百個年輕的哈薩克族後生在不停地揮動著馬鞭,但仍然滿足不了遊客騎馬上山的需求。每匹馬上有一個哈薩克族後生,遊客坐在馬背的前面,後生坐在遊客的身後,馬兒要在彎曲坎坷的山路上小跑一個多小時,才能到所謂的天山頂上,其實那不是天山的頂峰,只是天山眾多山峰中的一座而已,山外還有山。騎在馬背上,我和一同而行的這位憨厚的哈薩克族後生閒聊著,「我家有三匹馬,哥哥、姐姐和我,我們每人一匹馬,載遊客上山。我一天可以跑三趟,有時還跑四趟呢,跑一趟能掙140元。」哈薩克族後生臉上露出笑容,「不過也累,每天跑三、四趟,一來一去兩個多小時,好在我年輕,晚上睡一覺就好了。」「沒有汗水的付出,哪來的收穫?幸福生活是用汗水換來的!好好幹,小夥子,掙了錢,讓你父母給你娶一個漂亮的媳婦。」哈薩克族後生「嗯」了一聲,用馬鞭猛地在馬屁股上抽了一鞭,馬在崎嶇的山路上奔跑起來,山頂離我們也越來越近……在那拉提草原待了整整一天,確切地說應該是在草原上躺了一天,親吻了草原一天,撫摩了草原一天,擁抱了草原一天。依依不捨離開它時,天幕上已繁星點點。坐在返回的越野車裡,我仍沉醉在那拉提的美景之中,久久無法自拔……作者:梁永法,哈密市伊州區「訪惠聚」辦公室
圖片來源:部分照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