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大藏經》的開始,使民間百姓都願抄經誦經,以求保佑

2020-12-16 歷史國學教堂

自從東漢明帝時期,攝摩騰和竺法蘭白馬馱經來到中國並翻譯出《四十二章經》開始,一直到唐代,以艱忍的毅力往來於印度與中國漫長旅程的胡漢僧人,陸續將印度的佛教經典大體上都輸入了中國,譯成了漢語。

歷代也陸續有人對這些經典進行目錄的整理,並記述翻譯和版本的情況。到唐代開元年間,釋智升寫了開元釋教錄二十卷,詳細記錄從漢明帝水平十年至開元十八年,一共六百六十四年間,傳入中國的大小乘經律論三藏、賢聖集傳,及失譯缺本等,共收錄5048卷。

這一本佛典目錄,成為中國佛教經藏的最完備總結。《宋僧傳》稱讚它說「經法之譜無出生之右」。後來刻印《大藏經》,大多都是依照《開元釋教錄》來組織收錄,經錄按千字文順序標記也成為傳統。

目錄有了,目錄中的經書,翻譯出版的時間、地點、機緣各各不同,零零落落東一本西一本,尋找和收集都很困難。而佛經又是如此之多,幾乎足夠填滿一個圖書館。

雖然隨著經藏慢慢累積,收集所有經藏,整套出版,已是佛教群體的一個渴望,但對於這樣恢宏浩大的文化工程,個適宜的機緣—包括文化和科技的發展、社會組織和經濟基礎方面的合宜—仍然是一個必須等待的條件。

公元960年,時任後周都點檢的大將趙匡胤在陳橋驛發動兵變,奪取了後周恭帝柴宗訓的皇位,歷史上稱之為「陳橋兵變」。趙匡胤定國號為「宋」,史稱北宋。

宋太祖登上皇位後,先後消滅南方各地(南唐、吳越、後蜀、南漢、南平等國)的割據勢力,實現了南北的統一。此後,人民的生活相對安定,濟和文化都有很大的發展。

對於出版事業來說最重要的兩項技術一雕版印刷術和造紙術,也有了很大提高。就雕版印刷技術來說,從南北朝至木版雕印術發明之前,佛教經典的流通主要是以抄寫本形式展開。木版雕刻事業興起,才開始有了木刻本的佛經。

現存最早的木板刻書,是在敦煌發現的唐懿宗成通九年由王階出資雕刻的捲軸本《金剛經》。繼之,則有五代時吳越王錢弘做於顯德三年收令雕印的《寶篋印陀羅尼經》。其中四川成都的雕版印刷尤為發達。

而從造紙術來說,唐代長江流域有多個城市形成了造紙中心,盛極一時,四川、安徽、江西、江蘇和浙江等地,有紙坊90餘處。而且南方的紙張質量一直好於北方,甚至超過京都地區的紙張一直到北宋末年,京師仍要從南方輸入大量紙張。

這時初登基的宋太祖,以前曾經親眼見過周世宗滅佛對社會帶來的破壞,並痛心地說:「今毀佛法,大非社稷之福。「

他相信周世宗病死是因為觸犯了佛法。而釋志磐也勸說他做有道之君,興復佛教:「自有佛法以來,有道之國未嘗不隆篤佛教以勸天下。及登大寶,亟下興復之詔,可謂有道之君必隆佛教。」於是宋太祖決定開雕《大藏經》,祈福國運昌隆。

此時,吳越之地仍在錢氏控制之下,北方不具備印刷所需的高水平、大規模的雕版和造紙產業,宋太祖選擇了長江流域的四川來承擔這一項浩大的印刷工程。這是中國第一次結集印刷《大藏經》,正值開寶四年,這部經便被稱為《開寶藏》。

《開寶藏》自此成為漢傳佛教《大藏經》刻印的開端。在宋以前,佛經的傳播抄寫和刻印兼有,自《開寶藏》出版,標誌著宋代印刷產業已經成熟。手寫佛經費時費力,就逐漸減少了,刻印佛經成為主流。

一個寺院應該擁有一套《大藏經》,漸漸成為許多佛教群體的共識。一些地方寺院也會傾盡全力置辦一套《大藏經》作為鎮寺之寶,也有一些居士護法主動為寺院捐贈《大藏經》。

《開寶藏》是官方主持刻印和印刷的版本,但受此影響和刺激,以及受到寺院因此產生對《大藏經》的巨大需求的推動,此後兩宋時期民間也開始刻印(大藏經》,先後有《崇寧藏》、《毗盧藏》、《思溪藏》、《磧砂藏》等版本。而且除了《大藏經》,單本佛經的刻印也很流行。

佛教的深入普及,使民間百姓都願抄經、誦經,以求保佑。值得注意的是,兩宋之時,佛教中心已經南移。在宋版的《大藏經》中,《思溪藏》和(《硫砂藏》都是在長江流域刻印的。學者曹剛華通過統計宋代提到有關收藏《大藏經》的資料,發現北方地區有兩處,南方地區有六十三處。

相關焦點

  • 【佛教聖地】歷經16年完成八萬大藏經編印:海印寺
    海印寺是韓國三大寺院之一,於新羅哀莊王(802年)3年由順應和理貞兩位僧人所建,朝鮮時期(1392—1910)八萬大藏經從江華島轉移至此後曾改稱為法寶寺剎。所謂「海印」出自於華嚴經的「海印三味」,指的是菩薩的正確覺悟世界,也指我們未受汙染的清潔無瑕的本心。
  • 民間收藏最古老完整《大藏經》
    尕瑪曲桑向記者展示的《大藏經》經卷。本報記者 高騰攝 東倉家族世代收藏的《大藏經》,是迄今發現由民間藏族家庭收藏的最古老、最完整的《大藏經》。 7月19日下午,記者走進玉樹州首府結古鎮東倉《大藏經》珍藏館。這座藏式二層小樓,是政府首次為民間家庭出資修建的保護文物的建築,總面積達456平方米。 珍藏館的木製經架內,貯存了大約200卷包裹好的經卷。「這是已經整理好的《大藏經》經卷,倉庫裡還有500卷左右,裝在麻袋裡,頁碼都亂了,需要專家來整理和保護。」
  • 金代刊刻漢文大藏經《趙城金藏》孤本經卷現身
    《趙城金藏》是我國民間於金代刊刻的漢文大藏經,原經共計6980卷,約 6000餘萬字。它以北宋的我國第一部木板大藏經《開寶藏》為底本復刻,因此在版式和字體方面具有相似性。由於《開寶藏》的初本大部分已經散失,填補空白的《趙城金藏》也因此具有重要價值。
  • 佛經《大藏經》34—1
    《開寶藏》的歷史故事在佛教傳入東土的數千年間,經典經過歷代的翻譯、流通,特別是經法顯、玄奘、義淨等西行求法大師的不懈努力,數量日益增多,奠定了唐代佛教八宗並盛蔚為大觀的局面。然而經過滅佛法難及五代戰亂,諸宗典籍四散飄零,觸目驚心。
  • 關注國學:昌列寺住持嘎瑪仁波切向大藏經精品語音工程捐款
    一千多年過去了,有這樣一支民間團隊,又為漢藏兩地的國學文化交流,作出了自己的些許貢獻。這支民間團隊,就是師兄們再熟悉不過的大藏經精品語音工程團隊。大藏經精品語音工程,還有一個名字——罕語傳統文化語音工程。弘揚傳統文化,將優秀的傳統文化以音聲的方式呈現,這就是這支民間團隊正在承擔的歷史使命。
  • 關於中國「大藏經」的那些事!
    佛教與道教、儒教一起並稱中國三大宗教。佛教教義艱深玄奧,佛教典籍也浩如煙海。最早傳入中國的佛教典籍大約應該算是西漢長帝時,由西域大月氏國使者伊存在長安口授,景廬筆錄的《浮屠經》了。可惜這部最早的漢文佛經在不久的幾百年以後,於流傳過程中亡佚了,現存最早的漢文佛經是《四十二章經》。看過金庸先生武俠名著《鹿鼎記》的人,對這部佛經相信都有很深的印象。
  • 大藏經團隊會議丨李罕說
    (三)關於經藏之聲的思考        目前在這個自媒體時代,微信公眾號是目前接引最有效的敲門磚,每個人都在運用微信公眾號來做各種各樣的,商業的、思想的、學術的等等都在做。我們很多師兄請了我們的各種播經機,未來還會有外置卡,有大量的佛音,機器本身是可以重複利用的,不會浪費掉。        U盤可以放車載的,有車一族佛教的人群是被我們忽略掉的,我們忽略掉的原因是因為我們不知道該用什麼產品,什麼樣的結緣品跟有車一族相溝通和聯動,想來想去只能用U盤。
  • 少林寺轉輪大藏經「萬人抄經」活動正式啟動(圖)
    永信法師慈悲開示並宣布萬人抄經活動正式開始活動現場的海外少林弟子 抄經者沐手焚香,迎請經卷抄經活動現場佛教在線河南訊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2015年3月21日,農曆二月初二,俗稱青龍節,傳說是龍抬頭的日子,亦是民間傳統節日,少林寺轉輪大藏經「萬人抄經」啟動儀式在少林寺常住院隆重舉行,少林寺方丈釋永信攜少林寺常住兩序大眾以及來自海內外的出家法師、在家居士、書法家、社會名流、文化名人、媒體朋友等千餘人出席啟動儀式,並舉行隆重的迎請經書和祈福活動,更有現場一百三十位書法家和少林文化愛好者同抄經卷,龍天歡喜,盛況空前。
  • 佛教大藏經的現代化編修之路
    《龍藏》價值極高,可是由於它與歷史上其它的藏經一樣都是刻板,經文不分段落,沒有標點,非常不適合現代人的閱讀研究。因此,約20世紀初,世界各國不少有志於佛教文化傳承事業的人們就開始進行佛教大藏經的校勘、斷句工作。其中相對成功的,是七十餘年前由日本學者高楠順次朗、渡邊海旭為都監、主持編輯的《大正新修大藏經》。
  • 陝西發現未見著錄清初刊刻佛教《大藏經》
    光明日報西安8月5日電(記者張哲浩、楊永林)近日,陝西省社會科學院古籍整理研究所暨陝西省古籍整理辦公室在陝西省現藏古籍普查和《陝西現藏古籍總目》編纂過程中,在榆林市星元圖書館發現了一部清朝初期刊刻未見著錄的佛教漢文《大藏經》,並組織相關專家對其進行了考察和初步鑑定。
  • 菩薩是佛祖的弟子,為何平時都求菩薩保佑,沒人求佛祖保佑?
    在我們中國人眼裡,廟裡供的泥胎,無論他是哪個宗教的,無非都是菩薩,這菩薩跟佛教裡的四聖關係不大,就是神靈,不管什麼面目,都是些比人有本事的傢伙。進廟燒香的人們,無論哪尊菩薩,都會燒上一炷香。當然,對人們最熟悉也最親愛的觀音菩薩,那就不是一炷香的問題了。
  • 大藏經
    又名一切經、契經、藏經或三藏。內容包括經(釋迦牟尼在世時的說教以及後來增入的少數佛教徒——阿羅漢或菩薩的說教在內)、律(釋迦牟尼為信徒制定必須遵守的儀軌規則)、論(關於佛教教理的闡述或解釋)。大藏經的編纂,始於釋迦牟尼涅盤不久,弟子們為保存他的說教,統一信徒的見解和認識,通過會議方式的結集,形成一致公認的經、律、論內容。其後又增加了有關經、律、論的注釋和疏解等「藏外典籍」,成為卷帙浩繁的四大部類。
  • 《大藏經總目提要》(經藏):智慧海洋的帆
    內容簡介漢文《大藏經》是佛經典的總匯。它卷帙浩繁而內容贍博,是中國古代文化的一大寶藏,也是整個人類文明的一大遺產。然而,由於佛經文句艱澀,義理幽奧,術語獨特且繁多,這又給閱讀和使用帶來了不一定的困難。本書是漢文《大藏經》的總目解說。
  • 《大藏經》為何成為佛教全書?不同版本之間有何區別?
    《大藏經》即佛教全書,將佛教的經、律、論三藏按類彙編成冊,形成《大藏經》。佛教在不同地區的傳播過程中,其經典譯成不同的文字,並有了不同文種的《大藏經》。其中,北傳大乘佛教中。以漢文《大藏經》和藏文《大藏經》最為著名,而其他文字的《大藏經》往往是這種兩種《大藏經》的翻譯。藏文《大藏經》在編纂分類及內容方面自有特色,分為兩大部分:《甘珠爾》和《丹珠爾》。
  • 韓國陝川海印寺 八萬大藏經版存放地
    大藏經在高麗時代曾兩次作為國家重點項目來雕刻。首先雕刻的稱為舊板大藏經,從高麗顯宗二年(1011)敕命雕刻開始至1087年,經過77年才完成。可惜的是舊板大藏經於高宗十九年(1232)在戰亂中全部遭元兵焚毀。四年之後,高宗二十三年至三十八年間(1236-1251),高麗朝野上下為求佛力護佑折伏蒙古,發願再雕大藏經,歷經16年完工。
  • 佛教常識:什麼是佛經,佛經大集結有幾次,什麼是《大藏經》
    在釋迦牟尼佛有生之年,他的學說只是口頭傳承,並未書於文字,佛陀圓寂後其弟子為了繼承其傳教事業,開始以集體憶誦和討論的方法收集整理他的言論(即結集),經過四次結集,形成了佛經。佛經一般由經、律、論三部分組成。「經」是指釋迦牟尼佛親口所說,由其弟子所集成的法本。「律」是指佛陀為其弟子所制定的戒條。
  • 佛學:佛經、三藏、藏文大藏經、漢文大藏經
    三藏是將佛陀的教義按內容分為三類,分別是經藏、律藏、論藏:經藏,釋迦車牟尼所說的教法,被認為是佛教教義的基本依據。不過在現存佛經中,很大一部分是後人根據佛教的基本思想編寫的。律藏,佛教僧團的行為準則及道德規範,依此可以判處佛弟子輕重之罪,達到止惡修善、調伏諸根的目的。論藏,佛弟子對經、律的解釋。最初論藏只是對佛教一些特定名詞的解釋,後發展為佛教各個派別對經、律的解釋。大藏經,是將一切佛教典籍匯集起來編成的全集。
  • 佛教:誦經前,做好這三點,誦完必將有收穫!
    一、心態誦讀經文之時,心態是非常重要的一點,有人為了求福報去誦經,有人為了消業去誦經。但這在心態上就已經錯了。誦經需先明確心態,不以「誦經」而去誦經,也不是為了消除業障增加福報去誦經。誦經不只是讓我們明白佛說的諸多道理、佛法要意。更重要的是讓我們去行持,去修正。在佛教祖師之中,善導大師曾言;「佛經是一面鏡子,誦經就像照鏡子一樣,越照越明,越讀越智慧!」二、方式誦經有方式,也有方法。
  • 少林寺全球海選一萬名抄經人 將書萬卷大藏經
    中新社鄭州3月21日電(鄒相)在被佛教界奉為至尊法寶的《清敕修大藏經》安奉寺廟內後,中國嵩山少林寺又開始向全球廣邀萬名抄經人共書萬卷大藏經,以供世人瞻仰。
  • 略談漢文大藏經的編藏理路及其演變——方廣錩
    我們甚至可以說每個時代的漢文大藏經基本上反映了那個時代漢傳佛教的概貌。以我國書籍製作方式的演進為線索,漢文大藏經自古到今的發展史可以分為四個時期:寫本時期、刻本時期、近代印刷本時期、數碼化時期。佛教約在兩漢之際傳入中國,無論是「伊存授經說」,還是「漢明感夢求法說」,佛教初傳都與佛經的傳寫緊密相連,這說明佛經的傳入與佛教的傳入完全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