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在上海讀大四,阿迪耐克這些大牌子的東西從沒買過。
父母是農民,以前種地,現在不種了,每天騎摩託早出晚歸去建築工地幹活。我爸比較耿直,電話裡跟我說: 早上黑黢黢的就出門,到了工地從摩託上下來,手指快僵了。儘管帶著手套,綁著護膝。晚飯經常8點吃,一日三餐。
我媽也耿直,說: 她們當年在昆明工地上,有些天晚上加班到夜裡兩三點,黃色的安全帽開始往下滴露水。真的,夜裡很冷,不是汗,露水已經開始積了。
他們倆誰還和我說過: 在縣城裡租房子住了快半年,基本是我一個學期的時間,他們只在農貿市場買過一次水果,是蘋果,賣相醜的那種。(我在上海買水果,記憶中最便宜的水果是4.8元一斤,除了那些快爛的特價水果。過去我基本兩個星期會去買30來塊錢的水果,現在偶爾稱幾個橘子香蕉)
我上初三那年,爸媽已經開始去昆明打工了。我媽跟我吐槽了好幾次爸爸租的房子: 別人從大洗手間隔出來的,24h 必開燈,否則烏漆墨黑,比較潮溼,還好幾次見到鼻涕蟲從房裡某個地方爬進屋。同是那段時間,我媽真耿直,她說爸爸在傍晚的時候去晉寧縣某處農貿市場買菜,那會集市快散了,他買幾個又小又醜的芋頭,拿回住處剔完了,和醃菜一起炒著吃,味道還不錯。
和爸媽交流彼此基本算很坦誠了,他們和我講他們省錢的經歷,不是說想要刻意傳遞給我「要節儉」什麼的,只是一種真實經歷的吐槽。我聽了怎可能忘記? 雖然也許忘了不少,但是想到他們在家、在外不容易,我怎願意大手大腳地花錢去買阿迪耐克這些名牌服飾呢?
我弟弟條件比我小時候要好,他買衣服買鞋子的頻率比我當年高多了,但是我記憶中他買過的超過200塊的衣物,好像就一兩次吧。每次他給我發來某寶連結,核對完顏色、尺寸後,我幫他買。這四年沒給他買過200塊錢以上的東西,他也沒給我發來過200塊以上的連結。他今年16歲,他或許也已經知道耐克阿迪匡威Vans這些牌子,但是他也知道自己的家庭條件。
平時,我會看看網上Nike、vans、Adidas等等品牌的東西,好奇它為什麼這麼貴。當然這些牌子的鞋子外套什麼的至今沒買過。
說了這麼多沒有訴苦,也不是哭窮。我們怎麼穿怎麼買有自己的判斷,習慣了都覺得沒什麼。學校裡的女生爭妍鬥豔看著也習慣了,男同學要搶限量版也能理解。倒是很佩服那些用自己辛苦工作賺來的錢給自己買阿迪耐克名牌的同學,穿得瀟灑,穿得踏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