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春城訊11月8日一大早,東華小區住戶徐阿姨高興地來到東華公園小廣場。從此刻起,她將與其他70多位平均年齡超過65歲的老人一起,成為官渡區金馬街道東華路社區「先鋒管家」服務中心的一名「銀髮先鋒」。
「服務中心的成立,其實是對社區現有自治力量的一種整合。」東華路社區黨總支書記楊曉玲介紹,作為典型的老舊小區,東華小區目前存在著老齡人口多、流動人口多、低保人口多、問題訴求多、物業管理繳費難等突出問題。社區多次嘗試引入物管企業,都以失敗告終。但同時,從全市首個社區自辦老年食堂、首個社區居民聽證會制度到首個社區社會組織孵化基地,多年來,社區培育了良好的自治基礎。
東華路社區「先鋒管家」服務中心由社區黨總支牽頭,將社區原有的社工、社區黨員、樓棟長、居民群眾、志願者等自治力量、資源整合,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核心領導作用,居委會的組織實施作用,黨員先鋒模範作用,群團組織生力軍作用,居民群眾的主體作用」,讓居民在以往社區自治活動中的角色由「參加者」逐步變為了「管理員」。
徐阿姨是她所居住樓棟的樓棟長。以往她大部分的工作狀態就是「向社區報告」。但自從戴上「先鋒管家」的胸章,掏化糞池、清理樓道雜物……樓院的日常管理事務大部分就要由她組織居民商議決定。而社區要做的,只是幫助他們協調處理無法解決的困難,並從公共管理基金中撥付其必要的經費。
據了解,自今年官渡區全面推行「一核多維、共建共享」社會治理模式以來。金馬街道東華路社區積極探索構建「共治共享」的社區居民自治體系。初步構建起了囊括「一中心」(社區「先鋒管家」服務中心為中心)、「三制度」(協商共治制度、服務聯動制度、志願服務制度)、「兩社站」(社區為民服務站、社區社會組織孵化工作站)、「七項目」(好鄰居議事廳、3塊3夥食團、家門口福利社、志願者自管網、和事佬調解室、小太陽關愛堂、百花園文娛隊七個便民服務項目)的居民自治模式。通過不斷完善居民自治制度、搭建自治平臺、強化自治力量,逐步解決了「居民不願繳費,物業不願接管」難題。
昆明日報全媒體記者:鄧磊 任翊翔
責編:符亞麗 一審:蔡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