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春城訊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鄉村發展不再是一味模仿城市,而是守住生態,發展特色產業,傳承傳統文化,呈現一幅鮮活靈動的圖景,讓鄉村成為承載鄉愁、安放夢想之地。
今年五一節,昆明市晉寧區晉城鎮沙堤村的餘家溝下村沸騰了起來:伴隨著秧老鼓、舞龍、耍獅的表演,村裡數十名婦女們頭戴草帽、挽起褲腳,走進水田,彎著腰種下一排排秧苗。
這是沙提村第二屆「插秧節」暨「開秧節」活動,當天許多市民及遊客也聞訊而來,挽起袖子和褲腳,親手插下一株株秧苗,感受田野種植的樂趣。
沙提村希望通過恢復百年漁村的半耕半農傳統,發展生態農業+鄉村旅遊,走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鄉村振興之路。
為何重走「老路」?
「不種花、不種菜,哪裡來的收入?」
「栽秧不是重走老路了嗎?難道要倒退發展了?」
2018年初,當沙提村提出將逐漸減少種花種菜、重新栽秧種生態稻穀的倡議時,全村人議論紛紛,都覺得不可思議。
沙提村舉辦第二屆「插秧節」暨「開秧節」活動
沙堤村是毗鄰滇池的百年漁村,半耕半漁是該村延續了多年的傳統,近十多年來,隨著蔬菜和花卉產業的快速發展,人們逐漸放棄了傳統的水稻種植,轉而建起了蔬菜、花卉大棚。種菜、種花讓村裡富了起來,家家戶戶拆了土基房,蓋起新樓房。
「剛開始,大家都不理解,工作很難做,只好一家家去解釋。」沙提村黨總支書記、主任鄭坤明說,種植生態水稻的初衷,一方面是為了加大保護滇池的力度,另一方面也想通過生態種植,發展生態特色農業和鄉村旅遊。為了消除大棚蔬菜花卉在種植過程中化肥農藥過度施用帶來的汙染,村裡決定用餘家溝下村環湖路邊上的部分農田進行傳統水稻種植試點,減少農業面源汙染。
此外,這些年來,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蔬菜花卉種植規模盲目擴大,產品滯銷導致農民收益滑坡的現象時有發生。為改變這種狀況,沙堤村村組幹部積極探索農業產業發展的新思路,推動農村經濟由第一產業向第三產業轉型,著力發展生態農業和鄉村旅遊。「種菜種花在短期還有經濟利益,但綠色生態理念才為可持續發展之路。」
「我們這裡靠近滇池,緊挨著古滇名城旅遊景區,發展鄉村旅遊有先天優勢。」鄭坤明向村民細緻描繪了村裡的未來發展前景:通過種植生態水稻、谷花魚養殖,能展示高原特色漁業文化和傳統漁耕文化,接下來可以開展生態農業攝影、農產品展銷、生態魚蝦和泥鰍撈捕等活動,吸引遊客前來觀光,從而達到增加農民收入的目的。
在村幹部的解釋和動員下,部分村民被說動。2018年3月9日的這一天,至今讓村裡人記憶猶新:村民紛紛拆除自家田裡的花卉、蔬菜大棚,親手拔掉自家的「搖錢樹」,通過土地整理,種上了生態水稻。此次生態水稻種植試點面積為60畝,不施農藥化肥,採取承包方式交由專業人員管理,栽完秧後投放谷花魚苗。
「老路」上趟出新意
今年「插秧節」上,54歲的桂麗媽站在水田裡,彎著腰飛快地插下一株株秧苗。去年,她家拿出七分多地來試種水稻,在村裡的支持下,賣生態稻穀收入七千多元,這還不含承包費。
「沒想到水稻收入不亞於種菜。」桂麗媽樂觀展望,她家還有2畝菜地,如果發展勢頭一直這麼好,明後年計劃全部種上水稻,也許以後還可以考慮開辦農家樂。
去年沙堤村村民恢復傳統水稻種植、套養谷花魚的首次嘗試,不僅在淨化水體、助推鄉村旅遊上取得了成功,還有效增加了村民收入。
對於更多村裡人來說,種植生態水稻正成為記得住歷史、守得住鄉愁的載體。
遊客帶著孩子來體驗種水稻
「十多年沒有栽秧了,手一點都沒生。」37歲的楊春麗和村裡的夥伴們今年也加入了插秧志願隊。田埂上,一位大爺正在和栽秧婦女們對調子,時而高亢、時而清麗的歌聲迴蕩在田間,詼諧幽默的調子讓大家歡笑不止。
「我們都不會對調子了,只有老一輩才會。」今年參加栽秧活動,讓楊春麗喚起了童年的回憶:栽秧、對調子、上樹摘果子、下河撈魚、田間奔跑嬉戲……
「第一次帶六歲的女兒感受泥土,感受粟米五穀。」在昆明工作的餘龍這天也帶著孩子來體驗種水稻,看到孩子在稻田裡手足無措的樣子,在朋友圈發文感慨。
沙提村去年開始舉辦的插秧節、漁米節活動,正以一種新的文化活動形式逐漸在人們心中紮根。今年的插秧節活動吸引了許多市民及遊客前來參加農事體驗、觀光、攝影,僅一上午的人流量就突破2000多人次,成為「朋友圈」裡的網紅。今年水稻種植試點在60畝稻田中栽種了紅色、黃色、白色和綠色等彩色水稻,將繪就出一幅以新中國成立70周年和滇文化為主題的稻田畫。
「明年計劃生態水稻種植面積擴大到300畝。」鄭坤明告訴記者,通過發展稻魚共生的生態農業,給村民提供更好的生產、生活條件,帶動當地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
沙堤村立足滇池治理,通過農業節慶活動,吸引了遊客前來觀光消費,打開鄉村旅遊發展市場,生態農業和鄉村旅遊齊頭並進,推動沙堤的農村經濟由第一產業向第三產業轉型。
遊客帶著孩子來體驗種水稻
打造「百年漁村」名片
沙堤村地處滇池南岸,環湖南路穿村而過。全村轄區內共有8個自然村,總人口3865人。為了保護滇池,沙堤村在「四退三還」及退耕還湖政策下,全村從原有耕地面積2964畝,減少為1833畝,人均耕地面積0.48畝。
耕地面積減少,村民的收入並沒有減少。除了在現有土地上種植,經過多方努力,沙提村與昆明盛達環境治理工程有限公司合作,採取當地用工的形式,參與滇池治理。9月份的開湖季,公司免費為村民提供漁船和辦理捕撈證,在晉寧「開漁節」期間出售自己捕撈的魚蝦。平時,村裡150名村民是公司員工,用30條作業船輪流在滇池邊巡邏、取締違禁漁具、打撈垃圾等,曾經的「漁民」變為保護滇池的「衛士」,在保護滇池的同時,促進了村民的增收。
「2018年全村人均收入是1.4萬元,以後發展鄉村旅遊了,收入還要再提高。」鄭坤明表示,沙提村這個「百年漁村」,不僅承載了世代相傳的滇池情結,更是積澱了深厚的漁耕文化內涵。
沙提村加大了基礎設施建設和村容村貌的整治,通過路面翻新、衛生整治等措施,也讓整個村子煥然一新,真正體現了滇池畔漁耕農村的新風貌。
走進村裡的文化廣場,四周牆壁上一幅幅滇池打漁的大幅彩色畫引人注目,旁邊則是對沙提村漁耕文化的村史介紹。村裡,路面整潔乾淨、小河邊楊柳依依,微風徐來,清新怡人。曾經的鄉村土路全部改為水泥路,曾經渾濁凌亂的小河溝經過疏通整理變得清澈許多。村裡,幼兒園、客堂、老年活動中心等設施一應俱全。
「下一步,這些樓房要全部改造成傳統民居,開展特色農家樂,推動鄉村旅遊發展。」鄭坤明指著稻田邊一排樓房說,現在村裡已經做了全面的規劃,推動特色鄉村旅遊,通過恢復原先的傳統水稻種植,一步步打造「百年漁村」,再現滇池南岸「三春楊柳、四圍香稻」的魚米之鄉景觀。
生態好了,村裡美了,人氣旺了,產業強了,農民富了,村民就能看到未來更長遠的發展前景。沙提村的大膽創新嘗試,為更多滇池沿岸的鄉村,提供了可借鑑的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