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今畫角在我國已難以買到,在韓國倒還是很平常的小商品。
風鈴(圖片來源於網絡)
作者:蘇晨
我的小女兒小艾,利用春節長假去韓國旅遊,留下最後一天假期,趕回廣州和爸爸媽媽團聚,帶來幾種韓國點心以及一隻很漂亮的韓國濟州島產風鈴。
商量掛在哪兒好,決定學韓國住家、旅館,掛在房門內側,有人來一開門就「玎玲當,玎玲玲當,玎玲當」奏響,表示歡迎歡迎。
掛起來試試看,果然賞心悅目。
中韓建交的1992年秋冬之交,韓國最美麗的季節,我曾應韓國外交部國際交流財團之邀訪韓3個月。訪韓期間,一些時候在首爾大學校(在韓國,「大學校」之下才是各大學)、梨花女子大學校等4所大學校的人文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講學,一些時候進行採訪,也承招待到韓國各地著名景點旅遊。回廣州帶回的紀念品中,有一隻首爾產風鈴,是房東女主人元建淑小姐所送,比小艾帶回來那隻風鈴大,沒有小艾帶回的那隻風鈴精緻。我也沒白去韓國一趟,回國後出版了一部30多萬字的《訪韓紀事》。
這一次小艾帶回來的這隻風鈴,「不鏽銅」(我給叫的)質料,懸掛部分由兩隻民間柳條編的那種笊籬形小浮雕交叉組成,交叉處鑲一個浮雕的漢字「福」字,「福」字上頭有一個小環兒,可供掛在選定的地方,「福」字底下斜伸出一支有浮雕花紋的曲鉤,曲鉤上吊著一個圓盤,圓盤上等分的3處邊緣各吊著一隻鋥亮的小銅鈴,中間的一條細銅鏈在相當於銅鈴處固定一隻紅白相間的小玉球,是要來敲擊銅鈴的,玉球以下的銅鏈吊著一片招風的浮雕楓葉,風來吹動它帶動銅鏈,銅鏈上的小玉球,就會擊響銅鈴,奏出「玎玲當,玎玲玲當,玎玲當……」的樂音。
我在日本帝國主義統治下的傀儡「滿洲帝國」讀書,讀「國民學校」(初小)和「國民優級學校」(高小),學舍都設在遼寧本溪太子河沿藥王廟裡;廟宇行善興學,學校因陋就簡,這是窮苦民間小學的常態。藥王廟正殿大院近山門的兩側,有高高的鐘樓、鼓樓,鐘樓、鼓樓的高高飛簷簷頭,掛著成列造型美麗的鐵合金風鈴,也叫畫角。風兒吹過,風鈴或畫角「玎玲當,玎玲玲當,玎玲當……」地奏個不停。一位叫蕭明珍、和我姐姐蘇昶在師範同學的女老師對我們說,這聲音是在警醒同學們:
好兒郎,努力向上,好兒郎!
好兒郎,努力向上,好兒郎!
於是什麼「少小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故事,「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的故事,許多這類故事不時由她用宣道式的、含著幾分悲憫的語音講給我們這些小小孩子聽,有時候聽得我們眼淚汪汪。
1945年「8·15」東北光復,關內還有一個國共談判、軍事調停的停戰談判,在東北可沒有。蘇軍和日本關東軍戰罷,緊急進入東北的國民黨部隊和共產黨部隊1945年當年就緊接著打起來。1946年初在我故鄉遼寧本溪打的「四保本溪」戰役就是一場大仗。戰爭毫不留情地強加於東北人民,當年我還沒完全脫離少年,便參加了中共領導的革命,1946年2月便加入中共,此後在戰爭中縱貫中國,從黑水白山到海南島,最後轉業落籍廣州。
在軍中才知道,風鈴古代叫畫角,本來是一種軍中樂器,取其聲音高亢,響亮,足以激勵士氣。至於何時被掛向城門譙樓簷頭,用來警醒守望的軍士,其說不一。再後來畫角逐漸被掛向種種崇樓高閣的簷頭,我猜想那也許是出於建築裝飾,或可用來驅逐鳥雀不敢在簷下做窩,以保護樓閣?
在所謂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中,我有7年失去自由。「文革」遲遲結束不下來,我千方百計找書看,總覺得寶貴的年華不可被「文革」白白浪費。讀清人錢琦的《語測》,有一處談到畫角掛向譙樓簷頭是奉明太祖朱元璋之命,還說朱元璋把對「玎玲當,玎玲玲當,玎玲當……」的解釋定為:
為君難,為臣又難,難也難。
創業難,守成又難,難也難。
保家難,保身又難,難也難。
以警醒他自己、警醒臣民,都別忘了塞外的元代殘餘勢力蒙古貴族還在賊心不死,大家都要提高警惕,嚴防蒙古貴族死灰復燃。「文革」中號召「深挖洞,廣積糧」,也是從朱元璋的同時代號召「高築牆,廣積糧」轉化過來的;「高築牆」為的是防備蒙古騎兵,「深挖洞」是為了防備現代戰火「廣積糧」也是戰備需要。
我看錢琦的說法可能多半是「想當然」,因為我見唐詩中的「詩聖」杜甫的詩句已經有:
壤歌唯海甸,
畫角自山樓。
由此可見,至晚在唐代,海甸山樓的樓頭,就已經有了畫角的身影,杜甫就聽到過「畫角自山樓」傳來的「玎玲當,玎玲玲當,玎玲當……」悠揚之音清夜蕩漾,引起血的情思。
如今畫角或風鈴在我國已經難以尋常買到,在韓國倒還是很平常的小商品,而且越做越精緻。我在韓國訪問期間,甚至感覺到韓國民間很喜歡擺弄一些能演奏出聲響的小文物,如韓政府給我派了一位在臺灣讀得碩士學位會講中國普通話的大學中文系年輕講師做嚮導,在千年古都慶州,他就代表弘報處花3萬韓元買了一座韓國現存最大古鐘的高度傷真迷你式小鍾送給我。
這座大鐘的名字叫「真德大王神鍾」;因為鑄成後奉置在奉德寺內,也叫「奉德寺鐘」,是韓國第49號國寶。中韓古籍對這座古鐘都早有記載。真德女王的詩有收錄《全唐詩》。這座古鐘現在收藏在慶州博物館,館長李蘭暎博士親自帶我參觀過,還和我在古鐘前合影留念。
此鍾始造於新羅景德王憲英元年(公元742年,唐玄宗李隆基天寶元年),造了30年才在新羅惠恭王乾運七年(公元771年,唐代宗李豫大曆六年)鑄成。為鑄成此鍾,鑄鐘師傅一典經一位高僧指點,不惜把自己的獨生女兒投入那十幾萬斤熔銅液中「祭爐」!真不知道為什麼總是要犧牲女人「祭爐」、「祭窯」才能成事?我國的「祭紅瓷」傳說也上演過拿獨生女兒「祭窯」的一幕。
也許是一典的女兒心存不甘,據說敲響這座古代巨鍾發出的聲音中,隱約可聞韓語呼喊父親的聲音。我很喜歡這座迷你「真德大王神鍾」。工作或讀書中感到累了、悶了,用掛在鐘上的小槌撞一撞這座才23釐米高的小鍾,滿屋子蕩漾迴環悅耳的鐘聲。
(蘇晨,散文家、出版人,著有《天南地北》等,現居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