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錫傑
我愛銀杏樹,倒不是讀了郭沫若的散文《銀杏》後的一時衝動,而是因為在改革開放前,農業種植搞「一刀切」,農民種地沒有自主權,種樹也不注重多樣性。當年作為省報的記者,我整天走南闖北地採訪,偌大個黑龍港流域,竟沒見過一棵具有植物「活化石」之稱的銀杏。
初識銀杏樹,是在30年前的那個春天。1991年5月,我沿著當年毛主席和中央機關從「石門」進京的路線,懷著「趕考」的忐忑心情來到了北京的紅牆裡。「借調」我工作的調研室,辦公用房是50年代初建起的一座磚混結構的「筒子樓」,按排序叫「丙樓」。丙樓對面的樓叫「丁樓」,兩樓都是東西向。在兩樓東頭的地方,種著幾棵銀杏樹,不知蓋樓時就有此樹,還是蓋好樓後栽的,粗的需要兩人才能合圍。
晨練和飯後散步,我總要圍著銀杏樹轉上幾圈。我愛它高大挺拔,樹幹光潔,枝幹筆直,就連椏枝也一律向上,直指藍天,簡直可以和矛盾先生《白楊禮讚》中傲然聳立的「哨兵」似的白楊樹相媲美。銀杏樹姿優美,樹冠碩大,暑天能為樹下乘涼的人們搭起雲冠,帶來清涼。它的葉子也很有特點,像把小摺扇,典雅精巧,楚楚可人,採幾片夾在書裡可以作書籤呢。
當然,銀杏最美的是秋天。碧綠的樹葉,慢慢地變為淺黃、而後金黃。一樹黃澄澄的金葉,是那樣的絢爛與豐盈,讓人美得心醉。微風吹過,不時有幾片黃葉緩緩飄下,那般溫柔,那般安靜,那般輕盈,仿佛在守護著一個季節的夢。不等迅猛的秋風到來,銀杏葉就瑟瑟飄落了。有人說,銀杏是最會「養生」的樹種之一,春天它發芽晚,秋天它落葉早,不像楊柳的葉子青青地被凍幹在樹枝上,讓人感到悽涼。
從郭老《銀杏》一文中,我不僅了解到銀杏是我們的國樹,世界上「只有中國才有」,同時也了解到舊中國的積弱積貧以及人類生態環境意識的滯後。1942年5月郭老寫作此文時,「陪都(重慶)」就很少看到銀杏的影子。所以,他才憤憤不平地寫了此文。據史載,銀杏最早出現在3.45億年前的石炭紀,曾廣泛分布於北半球的歐、亞、美洲,中生代侏羅紀時很繁盛,白堊紀晚期開始衰退。大約50萬年,地球發生了第四紀冰川運動,氣候突然變冷,絕大多數銀杏類植物瀕於絕種。歐洲、北美洲和亞洲絕大部分地區滅絕了,只有中國某些地區自然條件優越,奇蹟般地保存了下來。現在,雖然日本、韓國、加拿大、美國、俄羅斯等國家也有銀杏樹,但那都是「華僑」,是隨著中華文化的傳播和遷徙而帶去的。所以,科學家們稱它為「活化石」「植物界的熊貓」……
不知從什麼時候或什麼年代開始,中國人似乎忘記了這「植物界的熊貓」,「而且忘記得很久遠,似乎是從古以來」。所以郭沫若才大聲疾呼地為銀杏鳴不平,他用擬人的手法寫道:「你這東方的聖者,你這中國人文有生命的紀念塔,你是只有中國才有呀」「梧桐雖有你的端直而沒有你的堅牢;白楊雖有你的蔥蘢而沒有你的莊重」,可「我在中國的經典中找不出你的名字,我很少看到中國的詩人詠贊你的詩,也很少看到中國的畫家描寫你的畫……你是隨中國文化以俱來的亙古的證人,你不也是以為奇怪嗎?」
郭老用擬人的手法,深情地讚美了銀杏的蓬勃蔥蘢和「美、真、善」的高貴品質,同時也對漠視、輕視乃至遺忘「國寶」的行為進行了鞭辟入裡的批判。
改革開放是思想的大解放,也帶來了人類生態環境意識的覺醒和增強。隨著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的召開以及我國建設生態文明戰略的提出,迎來了銀杏樹大發展、大開發的新紀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植物的多樣性就是保護人類自身的生態安全!」目前,銀杏不僅同松、柏、槐一起被列為我國的四大長壽觀賞樹種,而且還因為它適應性強,對氣候土壤要求寬泛,無病蟲害,沒有楊花柳絮般的飛絮,不汙染環境,且樹姿優美,春夏翠綠,深秋金黃,已被有關部門確定為理想的園林綠化和行道樹種。30年前,銀杏還是珍稀樹種,如今隨著移栽技術的成熟,已成為城市道路兩側行樹和小區園林綠化的當家樹種。就說我住的小區吧,1997年我搬來時,移栽來的銀杏樹大約有十多年樹齡,如今已長成了高大挺拔的大樹,一個人伸開雙手都抱不過來呢!京城平安大道因路兩旁遍植銀杏,被稱為「銀杏大道」,是京城秋天的一道亮麗風景線,堪與香山紅葉相媲美呢。而我住的小區也因秋天樹上黃葉爭豔、樹下「蝴蝶」飛舞,被送綽號「黃葉莊」!社區的自娛自樂演唱隊也取名叫「銀杏合唱團」……
銀杏的核皮純白如銀,所以人們俗稱它「白果樹」。過去只知道白果仁富有營養,「白果燉雞」是道美味佳饒;如今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不僅銀杏果和其堅實木質的開發利用,有了長足的發展,就連過去作「引火燃料」的銀杏葉,如今也提純出了能改善腦部及周圍血流循環的《銀杏葉提取物注射液》——「金納多」,口服藥則有《銀杏葉酊》。說明書上說,「金納多」注射液,可和天麻素配合使用,治療「突發性耳聾、血管性神經性頭疼等症。」聽說郭老晚年有些「耳背」,如果時空能夠跨越,「金納多」等藥物能夠早開發出50年,郭老的「耳背」,豈不早變成「耳聰目明」啦!文學泰鬥如有知,銀杏「復興」正當時!僅以此文向郭老的在天之靈報告!
(責任編輯:丹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