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定陵是明代第十三帝神宗顯皇帝朱翊鈞(年號萬曆)的陵墓,位於北京昌平區,為十三陵之一,北倚大峪山,面對山峰渾圓的蟒山。地面建築的總布局,呈前方後圓形,含有中國古代哲學觀念「天圓地方」的象徵意義。
營建時間
定陵早在萬曆帝生前就開始營建,於萬曆十二年(1584年)動工,歷時6年完成,共耗用白銀八百萬兩。這裡還葬有他的兩位皇后(孝端顯皇后、孝靖皇后)。
主要建築
定陵的主要建築有祾恩門、祾恩殿、寶城、明樓和地下宮殿等,佔地182000平方米,是明十三陵中一座被發掘了的陵墓。
滄桑歷史
定陵建成時皇帝只有28歲,直到1620年陵墓才正式啟用,該陵墓整整閒置達30年之久。定陵是十三陵中最大的三座陵園之一(成祖長陵、世宗永陵、神宗定陵),完全仿照他的祖父世宗的永陵建造。它的地面建築共18萬平方米,前有寬闊院落三進,後有高大寶城一座。陵正門前方是三卒漢白玉石橋。過了橋是高大的碑亭。亭周圍有祠祭署、宰牲亭、定陵監等建築物300多間。再往後就是陵園最外面的圍牆——外羅城(圍牆外的圍牆,由明世宗開始,由於明神宗建陵時仿照世宗所以有外羅牆)。
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農民軍攻入昌平,定陵地上木構建築大部分被焚毀。同年清兵入關,陵園再遭破壞。
清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1787年)修葺時,祾恩門、祾恩殿被縮小規制重建,但民國年間再次被焚。陵園建築中只有寶城、明樓、重門和陵垣始終未遭嚴重破壞。
文物發掘
1956年經國務院批准,開始發掘定陵,1957年打開地下宮殿,出土文物近3000件,還有一些為皇帝專用的鎧甲、腰刀和弓箭。在棺槨中發現的金冠,需用150根細如絲髮的金線,經非常複雜的工藝才能製作完成,這說明明朝的手工業者已掌握了高超的貴重金屬製作工藝。定陵中還發現了4頂皇后戴的龍鳳冠,用黃金、翡翠、珍珠和寶石編織而成,其中一頂鑲嵌著3500顆珍珠和各色寶石195塊。
孝端皇后:六龍三鳳冠
孝端皇后:九龍九鳳冠
孝靖皇后:十二龍九鳳冠
孝靖皇后:三龍二鳳冠
定陵中出土最多的是絲織品。整匹的絲織品在出土時依然色彩豔麗。出土的袞服採用中國傳統的緙絲工藝織造而成,據說即使是最熟練的織匠,要織完這件袞服,也需要10年的時間。隨葬品裡的皇后穿用的袍衫,採用的是複雜的刺繡工藝,整個袍衫總計使用了4種昂貴的絲線和11種不同的刺繡方法才全部完成。
定陵出土·黃緙絲十二章福壽如意袞服(複製)
定陵出土·孝靖皇后灑線繡百子衣(複製)
定陵共出土酒器50餘件,種類齊全,製作精美,件件都堪稱巧奪天工。其中,幾件金玉結合的酒器特別引人注目。
1959年10月1日,在定陵原址建立的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郭沫若同志題寫館名「定陵博物館」。定陵博物館的館藏文物全部是地宮的出土文物,並有「定陵出土文物陳列」,用於介紹定陵的概況、地宮的發掘過程以及萬曆皇帝朱翊鈞和他的兩位皇后的隨葬器物。
定陵建築精巧雄偉
為中國歷代皇陵之冠
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之瑰寶
2003年
包括定陵在內的整個十三陵
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昔日的皇家陵園
最終成了全人類共同的遺產
來源:明十三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