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鳥』來啦!今年第一隻白鶴來啦!」10月26日10時45分,江西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進賢保護監測站工作人員曾慶靈從焦急等待變成了喜悅重逢。當天14時30分,大汊湖保護管理站工作人員又在轄區發現了17隻白鶴。
工作人員9月12日就已發現越冬候鳥蹤跡,候鳥「先頭部隊」到達時間較去年早11天。
候鳥的承諾
「鄱湖鳥,知多少,飛時遮盡雲和月,落時不見湖邊草」,這是對鄱陽湖越冬候鳥壯觀場面的描寫,也是候鳥對鄱陽湖的承諾。
9月12日,都昌保護監測站的工作人員在馬影湖進行水鳥調查時,驚喜地發現了4隻越冬的白琵鷺。這是江西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今秋首次監測到越冬候鳥。
9月24日,工作人員又監測到11隻越冬大雁抵達湖區。這是今秋以來在鄱陽湖範圍內監測到的首批越冬大雁。
作為西伯利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通道上的重要節點,鄱陽湖生態優良、溼地廣袤,水草豐茂、食源豐富,是亞洲最大的候鳥越冬地,每年到鄱陽湖越冬的鳥類達300餘種60餘萬隻,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鳥類有11種、二級有66種。
白鶴是鄱陽湖候鳥中的旗艦物種。全世界共有4000餘只白鶴,98%以上均在鄱陽湖越冬。此外,佔全球種群95%以上的東方白鸛、70%以上的白枕鶴、60%以上的鴻雁等候鳥也在此越冬。
截至11月4日,已有3萬餘只越冬候鳥抵達鄱陽湖。
保護棲息地
鄱陽湖橫臥贛北地區,湖區面積4874平方公裡,沿岸線長1200公裡,涉及湖區人口100多萬,是中國第一大淡水湖。人口多、環境複雜,為越冬候鳥保護加大了難度。
2011年,江西省林業局建立保護候鳥和溼地約談機制,對工作開展不到位的實行不審批林地、不撥付項目資金、不給予評先評優的「三不」政策,每年拿出100萬元獎勵「護鳥功臣」。各地設立候鳥和溼地保護專項經費,開展巡護員能力建設,加大巡護設備投入,不斷提升候鳥保護水平。
2014年,鄱陽湖被列為全國首批溼地生態效益補償試點,補償涉及湖區沿線12個縣(市、區),直接受益群眾14萬人次,實施社區(鄉村)生態修復項目266個,鄱陽湖溼地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改善。
鄱陽湖水系完整,具有多樣的溼地類型和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已記錄的鄱陽湖溼地動植物物種達1400餘種,僅鳥類就有426種,為生態環境監測、科普教育、瀕危種群恢復和生物多樣性研究提供了有利條件。
「鄱陽湖國家溼地公園是亞洲最大的溼地公園,總面積36285公頃,其中96.8%是溼地。公園內有維管束溼地植物141種、野生脊椎動物249種。」鄱陽湖國家溼地公園管委會黨工委書記劉新喜介紹說。
2019年12月6日-10日,國家林草局和江西省政府共同舉辦鄱陽湖國際觀鳥周。江西在向世界展示贛鄱風光和魅力的同時,打響了江西溼地保護品牌。
江西新名片
2019年9月28日,江西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表決通過,白鶴被確定為江西省「省鳥」。
白鶴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國際鳥類紅皮書列為極危物種,也是我國一級重點保護動物,全球僅存4000餘只。白鶴每年在鄱陽湖區停留5個多月,湖區46個湖泊記錄到有越冬白鶴分布。
白鶴受到了眾多國際組織和國際人士的關注,他們通過白鶴認識鄱陽湖、了解江西。
「確定白鶴為江西『省鳥』,有利於江西以白鶴為媒,唱響江西國際生態品牌和國際旅遊品牌,具體、直接、生動地對外展示綠色生態江西。」江西省林業局局長邱水文說。
1980年,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的專家經過長達兩年多的搜尋考察,終於在鄱陽湖大湖池發現白鶴群,僅100隻左右。40年來,在鄱陽湖越冬的白鶴數量逐年增長,見證了人鳥和諧的家園變遷。
邱水文說:「全省人民都關心白鶴,是對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的高度關注,我們必須保護好鄱陽湖候鳥。接下來將開展排查,加強聯合執法,落實好保護責任制,讓鄱陽湖成為候鳥最溫暖、最安全的家園。」
11月的鄱陽湖水落灘出,成群結隊的候鳥或在草洲溼地上覓食嬉戲,或在白荻花間翩翩起舞……而詮釋這一切的,正是候鳥的歸來。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記者:鍾南清
通訊員:李夢麗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野生動植物丨鄱陽湖候鳥又南歸》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