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顯的《佛國記》和佛教經、律,為各國文化交流作出巨大貢獻

2020-12-12 彼此牽好彼此的手

本文乃作者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法顯的南亞之行對中外文化交流的意義,那更是非常清楚的。早在西漢時期,印度就以產犀象和漂亮的金銀飾物而知名於中國。東漢以後,佛教傳入中國,印度又以善惡分明、修行解脫的佛教恩想和佛教建築、雕塑等優秀藝術品使中國人耳目為之一新。後來不少中國人希望能從印度梵本經文和戒律中直接了解佛學真義,這是一種尋求新思想、新知識、新文化的表現。

法顯就是5世紀初中國向西方尋求新文化的代表。印度人也早在公元前4世紀左右即我國戰國時代,便知道東方有個強大的秦國,稱為支那。後來印度僧人向東傳播佛教,來到中國,對中國物產的豐富和文化的發達,有深刻的印象。與此同時,中國的絲織品傳入印度,大受印度人的歡迎,印度人希望更多地了解中國。印度商人、僧人不斷進入中國,但中國人卻從未進入印度內地。

因此,法顯的來到印度,使印度人大為高興,所到之處,無不盛情款待。如法顯到了毗茶城,這是今巴基斯坦東北部的小城,當地人見中國人到來,非常感動和高興,全部供應法顯和道整二人所需要的東西。凡法顯所要參觀巡禮的地方,無不滿足,給以嚮導和講解。因此,《佛國記》中得以記錄下法顯在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斯裡蘭卡各國所見所聞的非常豐富的知識。

法顯到了佛教的中心地摩竭提國巴連弗邑後,他不但以這裡為據點,向東、南、西、北四方旅行參觀,幾乎走遍了整個恆河流域的中印度地區,巡禮了著名的佛教遺蹟;

而且他在這裡一住三年,埋頭學習印度文化。他在著名的摩訶衍寺修習佛學,得到了兩部戒律和四部經文,非常高興,便在寺內學習印度語文。

當時佛經都是用梵文抄寫在一種棕櫚樹的葉片上,這種樹葉梵文稱為貝多羅,因此中國又稱佛經為貝多經或貝葉經。

法顯在巴連弗邑「學梵書、梵語,寫律」,就是學習梵文書寫、梵文語法和用梵文將經律抄寫在貝多葉上(當時印度還沒有紙),準備帶回中國翻譯。

後來法顯又在東印度多摩梨帝國住了兩年,在這裡「寫經畫像」,準備把佛教藝術品也帶回中國。

最後在師子國又住了兩年,求得經律四部。法顯在這裡還聆聽了一位印度僧人誦經,法顯在《佛國記》中詳細地記述了經文的內容,說明了他的梵文聽寫水平已相當好。

法顯在國外前後十三年,熟練地掌握了印度文化的各種知識,為中外文化交流做了大量工作。

《佛國記》就是這一工作的真實記錄。巴基斯坦、印度、斯裡蘭卡等國人民至今仍盛讚法顯在該國留下的美好回憶和為文化交流所做的貢獻。

法顯從印度和斯裡蘭卡帶回國的十部佛教經律,對中國佛教的發展也產生很大影響:他和覺賢譯出《摩訶僧只律》和不久由佛馱什譯出《彌沙塞律》後,從此中國佛教才有了完備的戒律。法顯帶歸併翻譯的《雜阿毗縣心》,對南北朝時中國毗縣。

學派(這是東晉至唐初我國佛教的一個主要學派)的流行起了很大作用。

《大般泥洹經》的翻譯流傳,宣揚「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對中國佛學的普及和佛教的傳播,更起了促進作用。

而《長阿含經》《雜阿含經》等都是佛教極重要的文獻,後來也譯成漢文。

對中國佛教思想的形成和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南北朝時,中國佛教空前興盛,僅北魏末年洛陽就有大小佛寺1367所,這顯然和法顯成功的印度之行和戒律的全譯,有不可分的密切關係。

總之,法顯撰述的《佛國記》和他帶回國翻譯和流傳的佛教經、律,為中國和南亞各國的文化交流,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作者介紹:我是「彼此牽好彼此的手」,執筆走天涯,與大家一起分享、了解中國的歷史!

相關焦點

  • 法顯的《佛國記》和佛教經、律,為各國文化交流作出巨大貢獻
    法顯的南亞之行對中外文化交流的意義,那更是非常清楚的。早在西漢時期,印度就以產犀象和漂亮的金銀飾物而知名於中國。東漢以後,佛教傳入中國,印度又以善惡分明、修行解脫的佛教恩想和佛教建築、雕塑等優秀藝術品使中國人耳目為之一新。後來不少中國人希望能從印度梵本經文和戒律中直接了解佛學真義,這是一種尋求新思想、新知識、新文化的表現。
  • 法顯是怎樣一個人?「佛國記」是怎樣一部書?
    魏晉南北朝時,佛教開始盛行天竺和西域的高僧不斷東來傳教,而內地虔誠篤實的僧侶嚮往天竺佛教聖地,相繼西去求經拜佛,形成佛教僧侶東來西去相望於道的熱潮。在歷史上我國最早到天竺取經朝聖的高僧,便是聞名中外的旅行家法顯。
  • 法顯法師訪問印度對中西交流之貢獻
    唐義淨曾將法顯與玄奘相提並論:「觀夫自古神州之地,輕生殉法之賓,顯法師則創闢荒途,奘法師乃中開正路。」然就時代先後、旅途選擇及其他條件之差異,創闢荒途的法顯比繼開中路的玄奘更為艱苦。故梁啓超有云:「法顯橫雪山以入天竺,賚佛典多種以歸,著《佛國記》,我國人之至印度者,此為第一。」
  • 印度非「佛國」:由法顯《佛國記》說開去
    那是與一個一個不同的人的交流片段,有親人,有摯友,有剛認識的人,有不認識的人……唯一相同的是,人們知道我是研究印度的,於是乎開始與我談論對印度的「佛國」印象,然後是我為他們糾正錯誤。談到國人對印度的「佛國」印象,總是繞不開法顯,或者更確切地說,是他的《佛國記》。法顯(335—422),東晉高僧,偉大的旅行家、佛經翻譯家。
  • 佛教:法顯,翻譯多部大乘典籍,創作著名的《佛國記》,影響深遠
    在此之中,包括摩訶僧祗律四十卷,僧祗比丘戒本一卷,僧祗比丘尼戒本一卷,大般泥洹經六卷,雜藏經卷等。這些經典中的摩訶僧祇律,也叫大眾律,為五大佛教戒律之一,對後來中國佛教界的佛教戒律提供了重要文本。除了譯經,在晉安帝義熙十年(414年),法顯在建康還寫出一本記述他天竺之旅的書:佛國記,兩年後又加以增補,稱為高僧法顯傳。除此之外,這本書還一些其他的名稱,比如佛遊天竺記、釋法顯行傳、歷遊天竺記、釋法顯遊天竺記,等等。這本書還有英、日、法等很多語言的譯本。
  • 王邦維:法顯大師對佛教律在漢地傳承的貢獻
    一個偉大的文化交流從此拉開序幕,兩種文化在此交融。2012年9月8日,紀念法顯西行取經海歸160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山東青島隆重開幕,海內外300名高僧大德學者專家,齊聚法顯大師登陸地青島,共同探討法顯精神對社會發展的影響與貢獻。北京大學王邦維教授發表了題為《法顯大師對佛教律在漢地傳承的貢獻》的論文,主要闡述了法顯大師與佛教律的關係以及法顯大師對於佛教律在漢地傳承的歷史貢獻,摘要如下。
  • 麻天祥:法顯大師對佛教中國化的貢獻
    歸國以後,實與吾國文化以多少貢獻,其於我國佛教精神之發展,固有甚大關係也。」。「晉宋之際,遊方僧人雖多,但以法顯大師至為有名。」他還指出:「海陸並遵,廣遊西土,留學天竺,攜經而返者,恐以法顯大師為第一人。此其求法所以重要者一也。」我國人遊天竺、西域之傳記十餘種,現存者極少,西人均視為鴻寶,「法顯大師《佛國記》,載其時西域情形甚詳,居其一焉。此其求法之所以重要者二也。」
  • 印度非「佛國」:由法顯《佛國記》說開去
    那是與一個一個不同的人的交流片段,有親人,有摯友,有剛認識的人,有不認識的人……唯一相同的是,人們知道我是研究印度的,於是乎開始與我談論對印度的「佛國」印象,然後是我為他們糾正錯誤。談到國人對印度的「佛國」印象,總是繞不開法顯,或者更確切地說,是他的《佛國記》。法顯(335—422),東晉高僧,偉大的旅行家、佛經翻譯家。
  • 中國地理學上的傑作,禹貢地域圖,佛國記(下)
    但他們傳譯的佛經,或經本不全,或轉譯失真,在佛學研究中常常發生一些無法解決的問題。魏晉時期,中原經常戰亂,佛教開始盛行,中國僧侶為了深入研究佛學和廣泛傳播佛律,希望親赴西天—天竺留學,到佛教聖地求法取經,形成了西行求法的運動。最早開始西行求法的,是曹魏末年的朱士行,但他只到了當時的於聞(今新疆和聞),井未到達天竺。兩普時期,西行求法的僧侶一時湧起,但是先於法顯到達天竺的人也極少。
  • 中國佛教史上,西行求法第一人「法顯大師」帶回經律11部譯63卷
    這是現代人回顧法顯大師生平和貢獻後的讚嘆,也是踏入公元二千年後出版一本有關大師的高僧繪本書的名稱。在中國佛教史上,法顯大師是西行求法的第一人。東晉時代,由天竺傳入中國的佛經漸多,但律典卻十分不足。「既然大法可從印度傳來漢地,為什麼不通過西域到天竺尋求戒律?」基於這個信念,大師走上艱苦卓絕的求法之路。
  • 絲路漫談第八期:法顯與《佛國記》
    法顯其家庭背景和家族成員這個真的介紹無能因為他出生的和生長的時期正好處於我國歷史上遍訪名僧,學習各種佛教經典卻經常感到律藏殘缺再加上翻譯的問題讓法顯覺得總是學不到心裡去什麼樣的佛法才能夠真正做到普度眾生,救民於水火之中也深覺沒有完整的律藏就不能有效的約束僧侶的行為正是這樣的困惑和這樣的憂慮讓法顯意識到
  • 佛教:法顯,翻譯多部大乘典籍,創作著名的《佛國記》,影響深遠
    在此之中,包括摩訶僧祗律四十卷,僧祗比丘戒本一卷,僧祗比丘尼戒本一卷,大般泥洹經六卷,雜藏經卷等。這些經典中的摩訶僧祇律,也叫大眾律,為五大佛教戒律之一,對後來中國佛教界的佛教戒律提供了重要文本。除了譯經,在晉安帝義熙十年(414年),法顯在建康還寫出一本記述他天竺之旅的書:佛國記,兩年後又加以增補,稱為高僧法顯傳。除此之外,這本書還一些其他的名稱,比如佛遊天竺記、釋法顯行傳、歷遊天竺記、釋法顯遊天竺記,等等。這本書還有英、日、法等很多語言的譯本。
  • 法顯佛國記中的彌勒信仰·《彌勒文化研究之丙一巳》
    法顯佛國記中的彌勒信仰天佑法顯將西行求法的詳細經過記錄下來,集作《歷遊天竺記傳》一卷(書成於義熙十二年,又名《法顯傳》或《佛國記》)。以自己的親身經歷,介紹印度及斯裡蘭卡的地理環境與風土民情。這部前所未有之「行記」,為後來西行的求法者起到了極大的指導作用。此書與玄奘《大唐西域記》、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都是研究印度中古文化的珍貴史料。整部《佛國記》中,多處提到彌勒。譬如法顯初入南亞,就進入一個「小國,名陀歷;亦有眾僧,皆小乘學。其國昔有羅漢,以神足力,將一巧匠上兜率天;觀彌勒菩薩長短色貌,還下刻木作像。
  • 法顯精神的本質和當代價值
    法顯大師歷經14年九死一生的取經過程,可以說是「其始也簡,其途也艱、其志也韌、其成也巨」。古今中外的偉人、學者對法顯有諸多高度評價,魯迅先生把法顯這種「捨身求法的人」稱為「中國的脊梁」。    一、法顯精神的本質    法顯的突出貢獻主要在於佛學,但是,法顯精神卻遠遠突破了宗教的局限,對不同時代、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都起著重大的激勵作用,具有明顯的教育意義。
  • 本性禪師重讀《佛國記》:我為何景仰法顯大師?
    本周,我重讀東晉法顯的著作《佛國記》。唐朝時,有位絲路高僧,叫義淨。據《唐京兆大薦福寺義淨傳》說:義淨「仰法顯之雅操,慕玄奘之高風」,「年十有五便萌其志,欲遊西域」。後來,真的西行求法。「經二十五年,歷三十餘國」。「得梵本經律論近四百部,合五十萬頌」。
  • 東晉譯經高僧法顯的愛國風範
    佛教作為外來文化傳入中國,逐漸被消化吸收成為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佛經翻譯是一項重要的事業。早期的佛經翻譯家都是來自印度或西域的僧人,中國僧人西行求法,始於三國時期的朱士行,此後,法顯、玄奘、義淨等大師們梯山航海,冒著九死一生的危險,克服重重困難西行求法。這種為法忘軀、勇猛精進的愛國主義精神,一直為後人所敬仰。
  • 東晉佛教翻譯家法顯及其歷史貢獻
    1981年-1988年,《中國佛教史》第1-3卷(合著);1981年,翻譯《日本佛教史綱》(村上專精著);1989年,主編《佛教文化面面觀》,翻譯《印度佛教史概說》(合譯);1991年,《佛教的起源》;1992年,主編《中日文化交流事典》佛教部分;1993年,校勘《敦煌新本六祖壇經》,主編《當代佛教》;
  • 《高僧法顯與<摩訶僧祗律>》——行空法師
    請為講律眾主,於崇敬寺,聚徒成業。先是關內,素奉《僧祇》。習俗生常,惡聞異學。乍講《四分》,人聽全稀。還是東川,贊擊成務。遵欲廣流法味,理任權機。乃旦剖《法華》,晚揚法正。來為開經,說為通律。屢停炎澳,漸致附宗。開導《四分》,一人而已。迄至於今,《僧祇》絕唱。(32)關中地區本是《摩訶僧祇律》主要弘揚地域,前面講到曇崇等一批律師弘《僧祇律》於關中的長安一帶。
  • 佛國記│《佛國記》之歷史文化價值
    法顯以自敘傳的形式寫成的記述自己西行經歷的著作,比較全面地記錄了五世紀初中亞、南亞以及東南亞地區的政治、宗教、風俗習慣、經濟狀況以及地理情況,對佛教的發展情形以及佛教聖跡的記敘尤其詳細。千百年來,《佛國記》這部書不僅僅作為佛教史籍起了鼓舞后世人們生起佛教信仰的作用,更為可貴的是,它對歷史事件和自己所見所聞的忠實記錄,早已經成為人們研究這一段歷史的寶貴資料。
  • 中華高僧法顯西行記與《佛國記》的誕生
    379年前秦一統北方,由於苻堅的極度重視,使此一時期的長安成為了佛教中心,這對崇尚佛法的法顯來說極具誘惑力,就這樣50歲的法顯開始了人生中第一次旅行。法顯於長安後,常常感嘆「經律舛闕,誓志尋心」 ,公元399年,62歲的法顯等人離長安,踏上了13年的西遊求法之路,遊歷近30餘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