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顯佛國記中的彌勒信仰·《彌勒文化研究之丙一巳》

2020-12-12 佛天慈佑一沙門

法顯佛國記中的彌勒信仰

天佑

法顯將西行求法的詳細經過記錄下來,集作《歷遊天竺記傳》一卷(書成於義熙十二年,又名《法顯傳》或《佛國記》)。以自己的親身經歷,介紹印度及斯裡蘭卡的地理環境與風土民情。

這部前所未有之「行記」,為後來西行的求法者起到了極大的指導作用。此書與玄奘《大唐西域記》、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都是研究印度中古文化的珍貴史料。

整部《佛國記》中,多處提到彌勒。譬如法顯初入南亞,就進入一個「小國,名陀歷;亦有眾僧,皆小乘學。其國昔有羅漢,以神足力,將一巧匠上兜率天;觀彌勒菩薩長短色貌,還下刻木作像。前後三上觀,然後乃成像。長八丈足趺八尺,齋日常有光明,諸國王競興供養,今故現在於此。」

「復順恆水西行十二由延,到迦屍國波羅奈城。……其北二十步,佛為彌勒授記處。」

「載商人大舶泛海西南行,得冬初信風,晝夜十四日到師子國。……法顯在此國,聞天竺道人於高座上誦經云:『佛缽本在毗舍離,今在揵陀衛,竟若干百年(法顯聞誦時有定歲數,但今忘耳),當復至西月氏國;若干百年,當至于闐國;住若干百年,當至屈茨國;若干百年,當復至師子國;若干百年,當復來到漢地;若干百年,當還中天竺已,當上兜術天上。

「彌勒菩薩見而嘆曰:釋迦文佛缽至!即共諸天,華香供養七日。七日已,還閻浮提,海龍王將入龍宮。至彌勒將成道時,缽還分為四,複本頞那山上。彌勒成道已,四天王當復應念佛如先佛法,賢劫千佛共用一缽。

「缽去已,佛法漸滅;佛法滅後人壽轉短,乃至五歲。五歲之時,粳米酥油皆悉化滅;人民極惡,捉草木則變成刀杖共相傷割。其中有福者逃避入山,惡人相殺盡已,還復來出;共相謂言:昔人壽極長,但為惡甚作非法故,我等壽命遂爾短促,乃至五歲。

「我今共行諸善,起慈悲心,修行信義;如是各行信義,展轉壽倍乃至八萬歲。彌勒出世初轉法輪時,先度釋迦遺法中弟子、出家人及受三歸、五戒、八齋法、供養三寶者,第二、第三次度有緣者。』法顯爾時欲寫此經,其人云:『此無經本,我心口誦耳』。」

依據這些記述,可以描繪出西元四、五世紀前後,印度佛教中彌勒信仰的概況。尤其在斯裡蘭卡,聽聞印度僧人的傳誦,基本就與「下生」系列經典極為近似了。

另外,陀歷國中的木刻彌勒像,在寶雲和法盛的傳記中也有提及,包括後來赴印的玄奘也都有記錄。(《大唐西域記》:「達麗羅川中大伽藍側有刻木慈氏菩薩像」。《名僧傳抄·寶雲》:「隆安元年,乃辭入西域,誓欲眼都神跡,躬行懺悔。遂遊于闐及天竺諸國,與智嚴、法顯發軫,是同遊造各異。於陀歷國見金薄彌勒成佛像,整高八丈。雲於像下箅誠啟懺五十日,夜見神光照燭皎然如曙,觀者盈路,彼諸宿德沙門並雲靈輝數見。」)

早期佛教(「口傳和合一味的原始佛教」、「口傳經教固化的部派發端」、「逐漸形成文字的部派佛教」),除了對於釋迦牟尼佛的信仰,並無其他「崇習」。

法顯遊歷印度,正是大乘佛教龍樹行派的發展期。雖然影響巨大,但是風格嚴謹的部派仍有自己的堅持。如僧祐《出三藏記集·小乘迷學竺法度造異儀記》云:「外域諸國或偏執小乘。……執學小乘,雲無十方佛,唯禮釋迦而已;大乘經典不聽讀誦。」

彌勒信仰作為極為特殊的存在,能夠讓所有部派接受,這是補處菩薩的身份所決定了的。法顯赴印求法,必然感同身受。據說,法顯歸國,還帶回一幅「龍華圖」(依據經典敘述,描摹情境,後被稱為「經變」)。

如《水經·泗水注》云:「又東南過彭城東北,泗水西有龍華寺,是沙門釋法顯遠出西域,浮海東還,持龍華圖,首創此制;法流中夏,自法顯始也。」

法顯西行,不僅取回經典、撰寫遊記,還帶回「龍華經變」,無疑會對彌勒信仰的傳播起到推動作用。如果說道安是「彌勒上生信仰」的早期代表,那麼法顯則是傳播「彌勒下生信仰」的關鍵人物。

相關焦點

  • 終極一乘·之五·彌勒信仰(彌勒信仰的始末因緣)
    是故,救世主信仰與彌勒信仰皆非憑空而降;其產生、發展、流變過程必然存在一定之基礎與條件。所謂「內因外緣」:「無望於現實」與「期待被救贖」是大眾產生「未來救世信仰」的共同心理基礎(內因);至於外緣:在信仰尚未形成「具象」的歲月裡,許多文化元素在不斷往來中是容易傳播的。所以,兩種信仰有著共同的發生基礎,但尚未發現明確、具體、直接傳承的證據。
  • 彌勒行儀之南傳與藏傳中的行法·《彌勒文化研究之己二》
    彌勒行儀之正見、正觀與三類差別——《彌勒信仰的行儀·南傳與藏傳佛教中的彌勒行法》天佑佛教發源於印度;在其發展過程中不斷向外傳播;大體而言,分成兩路——兩大系統。向北方流傳的,繞過雪山,進入中亞;然後轉進我國(各族),再傳入新羅、日本、越南等地。就地理方位來看,多在印度的北方,故稱「北傳佛教」。
  • 印度非「佛國」:由法顯《佛國記》說開去
    翻到第二頁,一個標題吸引了我的目光,裡面的關鍵詞是「法顯《佛國記》」,作者是位釋門法師。作為一名印度研究學者,且還是位信佛、研究佛教的法師,他怎麼能公然普及這樣的概念?!有意,無意,還是不在意?下一刻,無數場景在我眼前閃過。
  • 「須彌山」名稱的由來及「彌勒信仰」的興盛
    釋迦牟尼佛在二千多年前已指出宇宙(法界) 有無量星體(世界)。《世起經》記載,世界是先有物質,才有生命,而世界則由風、火、水、地四種要素(四大)組成。世界最高是須彌山,最下層是風輪,跟著是水輪、金輪和地輪。我們則居於須彌山南部的南瞻部洲。
  • 略說彌勒信仰及其現實意義
    與此相對應,彌勒淨土則包括兜率淨土與人間淨土。所謂上生信仰,是指上生到兜率淨土,此淨土早就存在,彌勒上生到兜率天宮後,眾生皆可發願到此。《彌勒上生經》中說,彌勒在「兜率陀天七寶臺內摩尼殿上師子床座,忽然化生。於蓮花上結跏趺坐,身如閻浮檀金色;長十六由旬;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皆悉具足。……晝夜六時常說不退轉法輪之行,經一時中,成就五百億天子,令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加國宗教新地標:加拿大五臺山彌勒大佛開光
    就這樣,加國佛教四大名山有了五大菩薩,也成就了今天開光法會因緣。願彌勒佛聖像不僅能莊嚴五臺山道場,而且能夠讓加拿大乃至全世界佛光普照,福蔭眾生成就佛果。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江蘇省佛教協會會長心澄大和尚在開光慶典上發表致辭,他說:今天的開光法會不僅是加國五臺山的一件盛事,也是對漢傳佛教五大菩薩信仰體系的完善,更是對彌勒信仰和彌勒菩薩的包容精神的一次弘揚。
  • 佛教:法顯,翻譯多部大乘典籍,創作著名的《佛國記》,影響深遠
    在經過十四年的艱難旅程之後,法顯在長江之畔的建康開始了他的譯經工作。他在建康的道場寺同佛陀跋陀羅、寶雲等人共同翻譯了經典六部六十三卷,計一萬多字。此外,還傳說法顯與佛馱跋陀羅共同譯出了《雜阿毗縣心論》十卷,但這部書很早就佚失了。這個說法是否確實,還待考證。除了譯經,在晉安帝義熙十年(414年),法顯在建康還寫出一本記述他天竺之旅的書:佛國記,兩年後又加以增補,稱為高僧法顯傳。
  • 彌勒聖壇奠基典禮在奉化雪竇山隆重舉行
    (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攝影:雪竇寺) 奉化是中國化彌勒化身——布袋和尚出生、出家、得道、圓寂、歸葬之地,境內留存了大量布袋彌勒的傳說和遺蹟,並形成了富有地域特色的彌勒文化。布袋彌勒所宣揚的「慈悲大度」「包容謙讓」「關注人間」等精神內涵,與傳統文化相融合、與現代社會相適應、與時代發展相契合,是中華文化的優秀結晶。
  • 法顯的《佛國記》和佛教經、律,為各國文化交流作出巨大貢獻
    法顯的南亞之行對中外文化交流的意義,那更是非常清楚的。早在西漢時期,印度就以產犀象和漂亮的金銀飾物而知名於中國。東漢以後,佛教傳入中國,印度又以善惡分明、修行解脫的佛教恩想和佛教建築、雕塑等優秀藝術品使中國人耳目為之一新。後來不少中國人希望能從印度梵本經文和戒律中直接了解佛學真義,這是一種尋求新思想、新知識、新文化的表現。
  • 2017雪竇山彌勒文化節8月17日開幕
    因「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故這和尚又名「契此」。這個法名契此的和尚,早年在奉化嶽林寺出家,最愛遊化雪竇,雪竇由此被尊為彌勒聖地。因此,有人說,如果不是大肚彌勒的獨特形象,那麼,彌勒信仰也許不會如此深入人心。布袋和尚為何總選擇遊化雪竇山上的千年古剎雪竇寺弘法呢?據史料記載,雪竇山除了風景秀麗之外,還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杜牧、孟郊、梅堯臣、王安石、曾鞏、郭沫若等歷代文化名人慕名而來,題詩詠吟。
  • 熟知「素食文化」,才有彌勒菩薩的福報!
    結緣彌勒菩薩,傳播「大慈」素食文化今天我們說「素食」,不如說是大家到素食店來跟彌勒菩薩結緣來了,來傳播「大慈」素食文化。首先也建議素食,也不要添加味精、雞精、蘑菇精,什麼化學調料都不要添加。這樣,吃了你的素食,大家身體好;吃了你的素食,心態更加平和;吃了你的素食,家裡小孩更聽話了。
  • 2008年中國(奉化)雪竇山彌勒文化節隆重開幕
    此次彌勒文化節由中國佛教協會指導、浙江省佛教協會主辦,以黨的十七大精神和黨的宗教政策為指針,通過彌勒文化節為載體,展示彌勒文化精華,傳承和樂文化,發揮宗教在和諧社會建設中的積極作用。同時,充分利用奉化特有的彌勒文化資源優勢,辦好雪竇山露天彌勒大佛落成典禮,展示彌勒化身布袋和尚的歷史文化遺蹟,展示布袋彌勒文化包容、歡喜、慈悲、自在的精神和理念。
  • 浙江奉化以佛為媒結四方緣 彌勒文化通聯四海傳中國音
    1987年,趙樸初蒞臨尚在重修中的雪竇寺視察,表示「雪竇山可以稱為佛教五大名山、彌勒道場」,同時建議「雪竇寺乃彌勒應化之地,佛殿建築應有別於其他寺院,可獨建彌勒殿,以彰顯彌勒道場和雪竇名山」。  2005年9月,國家宗教事務管理局批准建造露天彌勒大佛,舉世矚目。2008年11月,高56.74米的全球最大露天坐姿彌勒銅佛像落成,雪竇寺也進入了嶄新的歷史時期。
  • 浙江奉化雪竇寺舉行「紀念彌勒大佛落成十周年暨五福彌勒開光法會」
    浙江奉化雪竇寺舉行「紀念彌勒大佛落成十周年暨五福彌勒開光法會」,圖為五福彌勒開光法會現場「紀念彌勒大佛落成十周年暨五福彌勒開光法會」舉行 現場 佛教在線奉化訊(記者 陳柏廷現場報導)2018年11月08日(農十月初一),浙江奉化雪竇寺舉行「紀念彌勒大佛落成十周年暨五福彌勒開光法會
  • 西行求法的先驅者——法顯·《彌勒文化研究之丙一辰》
    西行求法的先驅者——法顯天佑與道安同時的法顯(西元三三四至四二〇年),同樣是一位了不起的佛門先賢。他俗姓龔,平陽郡武陽縣(今山西襄丘)人。家中原有兄弟四人,後皆不幸夭折,只剩下他一個。父母非常害怕,便將只有三歲的法顯度為沙彌。說來也很奇怪,只要接回家中,小法顯就會得病;一旦送回寺內,就會恢復如初。
  • 為什麼說《佛國記》是研究其他國家歷史,極其珍貴的文獻資料呢?
    法顯留給我們最寶貴的文化遺產,是他寫的《佛國記》一書。《佛國記》的歷史價值,在於它真實地記載了5世紀中亞、南亞和中外交通的實際情況,特別為研究南亞歷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提供了極其珍貴的文獻資料。《佛國記》一書有多種書名。
  • 彌勒山水敘事
    在迢遙的歷史長河中,水是山之魂,山是水之骨,山水,自古以來被視為萬物產生之地,生命與靈力無不淵源於山水。彌勒「川原壯闊,山水雄奇。北距圭嶺,南阻巴盤,東有曲部之險,西有阿欲之雄。蛇花口、革泥關兩山峽澗,壁削插天,真天險也。其東西南三面有盤江圍繞瀅漩,勢如襟帶,臨澄接壤,交廣通衢,險阻完密,號金城焉。」清乾隆《彌勒州志·疆域卷》如此寥寥數語,彌勒全境的山水便呈現在眼前。
  • 大年初一,彌勒菩薩聖誕,見者得福!
    此經內容主要在敘述彌勒菩薩命終往生兜率天、在兜率內院說法的情景、兜率天宮的殊勝、以及往生兜率天的修行十善念佛等方法,並以此念佛功德可超越九十六億劫生死之罪。-1-你一定見過他在大多數的寺廟中,我們一進去就會看見一個胖大和尚的造像,袒胸露腹,箕踞而坐。手捻串珠,喜眉樂目,笑口常開。
  • 彌勒淨土遊記
    在此末法時期,眾生修道怕苦,斷欲怕有所失落,彌勒淨土只要契引眾生發心結佛緣即可往生,實為末法一大福音,眾生豈能不加把握。彌勒淨土於欲界天中建立,即是方便眾生求生;而彌勒淨土之中,內院、外院各有殊勝,歷來求生此一淨土高僧大德無以數計。今日著造遊記即是使眾生明知彌勒淨土之容易求生,彌勒法門之容易行持,更要眾生明知淨土之曼妙。
  • 彌勒佛經
    《彌 勒 佛 經》天空百鳥齊鳳鳴,一朵金蓮下當空,彌勒佛祖做當中,萬道毫光身後明,四大天王身後行,做在九重兜率宮,看到世間災情重,世間一片亂轟轟,魔王妖邪都出洞,邪法歪理到處誦,擾亂世間不安寧,弟子無心去修行,承請彌勒渡難情,彌勒佛祖都看清,四大天王來誦經,彌勒佛祖下當空,也到世間度眾生,彌勒佛祖來轉身,轉身到了翅頭城,王宮大臣家裡中,放下官位去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