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勒行儀之南傳與藏傳中的行法·《彌勒文化研究之己二》

2021-01-12 佛天慈佑一沙門

彌勒行儀之正見、正觀與三類差別

——《彌勒信仰的行儀·南傳與藏傳佛教中的彌勒行法》

天佑

佛教發源於印度;在其發展過程中不斷向外傳播;大體而言,分成兩路——兩大系統。向北方流傳的,繞過雪山,進入中亞;然後轉進我國(各族),再傳入新羅、日本、越南等地。就地理方位來看,多在印度的北方,故稱「北傳佛教」。(其中有一個分支,直接傳入雪山——我國西藏地區,被稱為「藏傳佛教」。)另一路向南進發,從斯裡蘭卡傳入東南亞的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及我國雲南等地,屬「南傳佛教」。

一切要從佛陀證道說起。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成就正覺、組織教法,歷四十五年在中印度一帶傳道;由於得到剎帝利集團與廣大群眾的支持、擁護,迅速成為一大沙門流派。佛陀滅後,局限於傳播形態——口頭傳授、靈活施教,造成不同風格弟子間不同口徑之困擾。佛後百年間,大約形成三大支隊:「權威派」、「發展派」、「中間派」(具可參考前章)。

因為阿育王的強勢幹預,大體上和合一味、求同存異的僧團起了衝突。結果,「權威派」逃往西北,駐足發展,持續影響印度與中亞地區的佛教。「發展派」積極向治權靠攏,因而得到發揮空間。而「中間派」則渡海傳入僧伽羅國(今斯裡蘭卡)。王室將亭園捐出,建立寺院(大寺),供養僧團;這是錫蘭佛教的開端,最終成為孤懸海外的獨立分支。

西元元年前後,各部僧團將輾轉傳來集體記憶中的教法書寫下來,成為如今看到的經典。這一行為固化了教法,當然也造成了實際的分部。當時,錫蘭島上的銅鍱部長老擔心教法流失,便由羅揭多主持,會誦集結三藏,並以僧伽羅文將教典記錄在貝葉上。

西元五世紀前後,來自北印度菩提伽耶的大德覺音來到大寺學習。他將僧伽羅語經典、義疏譯成巴利語,並且本於大寺派的觀點,對三藏做出完整注釋。他的著作——《清淨道論》成為南傳佛教的百科全書(地位相當於大乘佛教的《瑜伽師地論》)。

這時,大寺僧團已經壟斷島內的佛教,再加上他們決議不再增減已經固定下來的三藏,後人便有自以為古傳與正宗的情感出現(經千餘年傳承,幾乎沒有變化,所以一般稱該部所傳之佛法為「原始佛教」;以至迷信一種方言,形成新的「教條」)。

其實,大寺派(銅牒部)原屬部派佛教中的一支;在教義上傳承了早期教說,與其他部派沒有不可調和的分歧。只是後來孤懸海外,脫離了印度佛教發展的主軸,這才產生距離。由於過早地離開了印度佛教的大熔爐,故而缺位了佛教的完整發展歷程;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幾乎成為「活化石」——將其派教法定格在了西元元年前後的樣貌。

南傳佛教的基本教義:三學、四諦、八正道等,並始終著眼於解脫痛苦、止息輪迴、導向寂止——涅槃。相對後出的大乘行派而言,南傳佛教偏重實相修法——是守古的;所以,除巴利三藏中提到的人物,其餘一概不予承認。這種保守的風格,尤其展現在對於律法的態度上:「凡是尚未制定者不應再制;凡是已經制定者不應廢除;佛陀如何制定,即應如何受持遵行。(《漢譯南傳大藏經大般涅槃經》)」於是,大乘行派(北傳佛教)中的許多菩薩,南傳佛教概不認識。

唯有彌勒菩薩是一個例外。由於出現得極早(尚未分裂之前),故與北傳佛教中的「下生信仰」大同小異。如在《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轉輪王經》(相當於北傳藏經《長阿含轉輪聖王修行經》)中講到:未來人壽八萬歲時,有彌勒薄迦梵阿羅漢三藐三菩提尊,將會降生於世。目前,彌勒在兜率陀天淨土;此天快樂、滿足,稱為喜足之天。一切菩薩的最後第二世都會投生到此,而最後成佛必定會在人間。

這一說法基本與北傳佛教的彌勒下生系列經典吻合。不過,由於教法局限,南傳佛教並不認可大乘佛教體系中的兜率上生之說(本質上是拒絕開發與接受方便行法)。所以,在南傳佛教看來,彌勒雖然得到受記,但畢竟沒有果證,所以目前只是普通僧人——暫時沒有特別之處。

有一則典故,很能說明問題。據《大唐西域記》卷四載:中天竺秣底補羅國曾有一位德光論師。論師天資聰穎,敏而好學;博物強識,碩學多聞。一開始學習大乘佛教,未能相應,便轉而研習《大毗婆沙論》。雖然頗有建樹,但終有疑情未決。

當時,有一位天軍羅漢;具足神通,可以自在往來兜率淨土。德光前去尋求幫助。天軍也不囉嗦,直接把他帶上天宮。沒想到,德光見到慈氏,只是合掌,卻不禮拜。天軍說:「彌勒可是補處菩薩,當來成佛,你怎麼能失禮呢?更何況你是來請教問題的,於情於理都應致敬吧!」德光說:「你說的沒錯。可是,我是出家人,而慈氏菩薩卻沒有顯示僧相;出家人不好給在家人行禮啊!」結果無功而返。

表面看來,兩種說法似乎都有道理;但是仔細分析,問題實出在兩大傳承著眼點的不同。南傳佛教強調實相修法,所以始終強調果證與否與凡聖之別。而大乘行派的目標不同,尺度也不相同:哪怕彌勒尚未證果,但畢竟是功德具足、當來補處之輩,怎能因為區區果位、形象、禮法的小問題,不予禮拜呢?以小窺大,足見兩邊的差異。

由於方便開發不足,南傳佛教認為:只要此生認真於持戒、禪修(福業),即便不能解脫,將來也能上生兜率、遇見彌勒——現在,實不必刻意把彌勒當作本尊,別立「方便」。此外,南傳佛教的世界觀較為單純,並無「十方世界隨願往生」的教說;所以,相關彌勒與兜率的行法只能與隨念業處關聯。

據《清淨道論》介紹,隨念法有十種;一般常用的有六種:隨念佛陀十號(以佛德為所緣)的「佛隨念」、隨念佛法(以善說等法的德為所緣)的「法隨念」、隨念僧伽(以善行道等僧的德為所緣)的「僧隨念」、隨念正戒(以不毀等的戒德為所緣)的「戒隨念」、隨念樂施(以施捨等的舍德為所緣)的「舍隨念」、隨念天人之德(天為例證,以自己信等的德為所緣)的「天隨念」。

「佛隨念」的具體修法:清淨戒行,獨居靜處,徐徐(不能太快或者太慢,應當勻速、反覆)稱念:「彼世尊亦即是阿羅漢、等正覺者、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可以配合意念「四大聖跡」,即有關佛陀的四個重要時刻與地點:佛在蘭毗尼園誕生、佛在菩提伽耶成道、佛在鹿野苑首度說法並建立佛教僧團、佛在庫西那拉涅槃。

以佛跡為所緣,心中生起喜悅和信心;配合口誦或者默念:「偉大的導師釋伽牟尼是大阿羅漢、等正覺者、三明與善行完備者、善逝者、明解世間的人、無上士、徵服者、人天的導師、佛陀、被世界所尊敬的人。」(可僅念誦:「皈依於佛」或「佛陀」;憶念佛德,佛德才是重點。)

修「法隨念」,同樣也要持戒、獨處,念道:「法是世尊善說、自見、無時的、來見的、引導的、智者各自證知的。」

修「僧隨念」,隨念僧伽功德:「世尊的聲聞眾是善行道的,世尊的聲聞眾是正直行道的,世尊的聲聞眾是真理行道的,世尊的聲聞眾是正當行道的;即四雙八輩的世尊的聲聞眾,是可供養者、可供奉者、可施者、可合掌者,為世間無上的福田」。

修「戒隨念」,繫念自身清淨之德:「哈哈!我的戒實無毀、無穿、無點、無雜、自在、智者所贊、無所觸、令起於定。」

修「舍隨念」,應當注意培養施捨的意樂,主動並經常樂施;意念施捨之相,然後隨念道:「我實有利、我實善得,我於慳垢所纏的世人中離垢慳心而住;是放舍者、淨手者、喜舍與者、有求必應者、喜分施者。」

修「天隨念」,當以天人為證,隨念己德:「有四大王天,有三十三天、焰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梵眾天,有以上的天;彼等諸天,因具備那樣的信,故死後得生彼處;我也具有這樣的信。彼等諸天因具備那樣的戒……那樣的聞……那樣的舍……乃至具備那樣的慧,故自人界死後得生彼處;我也具有這樣的慧。」以那些天人為榜樣:他們具備信、戒、聞、舍、慧等德,如今得償善報;我也同樣擁有這些善行,便可引生喜悅。

六隨念的具體行法與技巧都一樣,只是隨念(所緣)對象有別。據經典說,由於隨念所緣具足功德,故能發起、堅固正信與正念,從而獲得智慧以及福報,並能抑制痛苦,乃至遏止犯罪。循序深入,內心充滿正信、正直與喜悅;三毒不生,鎮伏五蓋,起淨尋伺。由此得到禪悅,足以克服內心世界的不安、憂愁與恐懼。因喜而得輕安與樂,接近安止——於一剎那中生起五禪支。加修毗缽舍那,可證聖果。即使在今生無法得到果證,也能在來世轉生善趣。

據《彌勒上生經》說:上生兜率,須憑福願二力。由於南方佛教偏重實相修法,是故較少發展「方便」,且不太重視針對「投資來世」的說法與教授。那麼,只需按照三學要求堅持不懈(就福業而言,可以按照六隨念法中,與兜率行法較為接近的佛隨念與天隨念法精進學修),以此福德,外加願見未來佛陀的願心;憑此兩大正因,足以成就上生。(譬如給孤獨長者。)至於觀菩薩相好與兜率勝境,則源於「觀佛三昧法」;這是屬於大乘行派的修法,具可參考《思惟略要法》。

藏傳佛教屬北傳佛教的一支,由西藏本土信仰與印度晚期佛教——密教思想相互融合而成。西藏地區傳入佛教始於松贊幹布時期,由赤尊公主自尼泊爾和文成公主自唐朝,將佛法帶入西藏(文成公主入藏在西元六四一年)。兩位公主全都攜有彌勒菩薩像,後來分別建寺供奉;赤尊公主建大昭寺,文成公主建惹摩伽寺。這是彌勒首度與西藏結緣。

赤松德贊時期,僧人寂護入藏。其後,蓮花生到來,與本土信仰——苯教交流,逐漸建立藏傳佛教之基礎(此前並未結合——進行「在地化」之工程)。前後兩百年間,稱為「前宏期」。朗達瑪滅佛後,宋朝初年,佛教在西藏復興;外來宗教落地生根,逐漸形成寧瑪、噶舉、噶當、薩迦、覺囊、格魯等派,被稱為「後宏期」。

西元十四世紀,宗喀巴創建格魯派,成為藏傳佛教一大主流。宗喀巴本名羅桑扎巴,童年時即受到良好的宗教教育;二十五歲受戒出家,開始撰寫論著。明洪武二十六年(西元一三九三年),宗喀巴基於噶當教義,吸納諸派所長,倡導嚴持戒律,發起宗教改良。

永樂七年(西元一四〇九年),宗喀巴在達孜縣建立甘丹寺;與哲蚌寺和色拉寺一併被稱為「拉薩三大寺」,標誌著格魯派的誕生。甘丹是藏語音譯,意為「兜率天」;甘丹寺全稱甘丹朗傑林,意為喜足尊勝洲。宗喀巴預言:「可以從這裡去兜率天宮彌勒菩薩身邊」。這是格魯派、宗喀巴與彌勒菩薩的因緣。

覺囊派著名學者多羅那他(西元一五七五至於一六三四年),傳說亦是彌勒的化身。在他赴蒙宏法前,四世達賴雲丹嘉措贈他「邁達理」的稱號;此後,蒙古人多尊稱多羅那他大師為「邁達理格根」。「格根」是蒙語上師之意,「邁達理」是蒙語彌勒的音譯;大家都把多羅那他看成是彌勒的化身。

多羅那他圓寂後次年,外蒙土謝圖汗生了一個兒子,名札那巴札爾。他被認定為多羅那他的轉世,也被看作為彌勒的化身。在赴藏學習期間,札那巴札爾把彌勒信仰引入蒙古。十七世紀後,彌勒信仰在蒙古達到空前高度。清康熙三十年(西元一六九一年)札那巴札爾被受封為呼圖克圖大喇嘛,管理蒙古佛教事務,成為蒙古地區最大的「活佛」。

北京最為著名的藏傳佛教寺院——雍和宮,在清朝時是蒙藏各大呼圖克圖長期留京的駐錫地。在萬福閣內有一尊建於乾隆十四年(西元一七四九年)的彌勒大佛像。大佛通高十八米,埋入地下部分有八米,總計二十六米,由完整的白檀木雕刻而成。這是尼泊爾國王從印度運來的;七世達賴經四川運抵北京。在當時,彌勒信仰已經成為蒙藏地區的普遍信仰,所以乾隆才會選擇在自己的皇家寺院裡樹立如此巨大的一尊彌勒菩薩像。

此外,彌勒信仰與藏傳佛教的因緣更表現在教理上。「藏傳慈氏五論」即被認為是彌勒菩薩所作;包括《現觀莊嚴論》、《莊嚴經論》、《辨法法性論》、《辨中邊論》、《寶性論》。此五論在西藏傳揚一千多年,極受重視。到一九三二年,太虛大師在四川重慶縉雲山創建「世界佛學苑漢藏教理院」,培養大批人才赴藏留學;其中能海、法尊二位大德將《現觀莊嚴經》等彌勒五論譯傳漢地,彌補了漢傳佛教藏經缺傳的不足。

藏傳佛教直接傳承自印度,具有濃鬱的異域色彩。經過在地文化的吸納與開發,對於彌勒的信仰,除了未來繼佛,便是兜率相應。通過專念持誦與觀想,深結兜率之緣。依據漢傳《上生經》來看,即是對於「兜率陀天十善報應勝妙福處……一一思惟兜率陀天上上妙快樂」的具體實踐。有一大儀軌,流通甚廣;作者是杜那巴白丹桑布。由於傳承不同,譯本很多。譬如有《兜率天上師瑜珈法》、《兜率天上師瑜伽修法儀軌》等。

相關焦點

  • 終極一乘·之五·彌勒信仰(彌勒信仰的始末因緣)
    這一分判參考了印順導師《以佛法研究佛法大乘是佛說論從經論的集出看大乘》中的意見。)從「未來導師」、「補處受記」、「人間淨土」之企盼,到「本生大願」、「修行決疑」、「兜率淨土」之歸仰;幾乎可以這樣說:彌勒信仰的流變過程本身就是佛教思想發展歷程的一個縮影。
  • 法顯佛國記中的彌勒信仰·《彌勒文化研究之丙一巳》
    這部前所未有之「行記」,為後來西行的求法者起到了極大的指導作用。此書與玄奘《大唐西域記》、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都是研究印度中古文化的珍貴史料。整部《佛國記》中,多處提到彌勒。譬如法顯初入南亞,就進入一個「小國,名陀歷;亦有眾僧,皆小乘學。其國昔有羅漢,以神足力,將一巧匠上兜率天;觀彌勒菩薩長短色貌,還下刻木作像。
  • 【教理學修】漢傳佛教的性、相二宗等同於藏傳佛教的深觀、廣行二大車軌嗎?
    藏傳佛教的深觀、廣行與漢傳佛教的性、相二宗並不相同。藏傳佛教的「深觀」指智慧正見,「廣行」指除智慧正見以外的一切善行,包括慈悲、發心、六度中除智度以外的五度,以及境、行、果、五道十地斷悟進程等。佛法雖廣,但其核心和精華是《般若經》,般若稱「佛」是因為聲聞、緣覺、菩薩、圓覺佛等從般若中生,離開般若智慧無法解脫成佛。
  • 我國境內的彌勒(強巴)佛像中,有以下幾個「世界之最」
    我國境內的彌勒(強巴)佛像中,有以下幾個「世界之最」文/舒放布袋和尚名契此,是五代後梁時期的高僧,在漢傳佛教中被視為彌勒彌勒佛化身,所以漢傳佛教寺院自那時起,多以布袋和尚為彌勒佛形象——本文所收集整理關於彌勒佛的幾個世界之最,不包括以布袋和尚為形象的彌勒佛像。彌勒佛作為未來佛,在佛教中極受重視。在我國,相關佛像中創造了幾個世界之最,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這幾個世界之最的具體情況。
  • 彌勒菩薩與強巴佛及布袋和尚的關係
    扎什倫布寺強巴佛像彌勒佛和彌勒菩薩是「彌勒」的不同名稱。彌勒是梵文音譯,意譯為慈氏。《大日經疏》記載:慈氏菩薩以佛四無量中之慈為首,此慈從如來種姓中生出,能令一切世間不斷佛種,故稱慈氏。之所以有彌勒佛和彌勒菩薩的不同叫法,是因為彌勒是未來佛。現以菩薩相示現,居於兜率天,為天人說法。等現在佛釋迦牟尼的佛法無法度眾生之時,彌勒菩薩降臨南瞻部洲,並成佛果,繼續救度眾生。三世佛是佛教中時空相續中的三尊佛,即過去佛燃燈古佛、現在佛釋迦牟尼佛和未來佛彌勒佛。三世佛之說,非常符合佛教自身的理論。諸法無常,包括佛法在內。
  • 彌勒救苦真經
    在這時,佛就開始講述將來三千年後彌勒會下世救苦救難、普渡九六原人佛子,你們皆在彼時要再下世轉生為人授記,才是真正脫凡。免再流浪生死輪迴。所以這本彌勒救苦經是釋迦佛當時所講的,以證明在三期末劫時,彌勒祖師掌天盤,接受一條金線大道,在於三期末劫中傳授。所謂辦理末後一著,收圓大事。承母命大開普渡,時在中國為開端,普傳至全球各國。
  • 浙江奉化以佛為媒結四方緣 彌勒文化通聯四海傳中國音
    1987年,趙樸初蒞臨尚在重修中的雪竇寺視察,表示「雪竇山可以稱為佛教五大名山、彌勒道場」,同時建議「雪竇寺乃彌勒應化之地,佛殿建築應有別於其他寺院,可獨建彌勒殿,以彰顯彌勒道場和雪竇名山」。  2005年9月,國家宗教事務管理局批准建造露天彌勒大佛,舉世矚目。2008年11月,高56.74米的全球最大露天坐姿彌勒銅佛像落成,雪竇寺也進入了嶄新的歷史時期。
  • 彌勒救苦真經註解
    拈花印證考三乘落在中原三星地  大證四川王桃心天真收圓掛聖號  等待時至點神兵雲雷震開戊己土  天下神鬼不安寧親在仁天中華母  九蓮聖教歸上乘天花老母垂玉線  收圓顯化在古東南北兩極連宗緒  混元古冊在中央老母降下通天竅  無影山前對合仝嬰兒要想歸家去  持念當來彌勒經用心持念佛來救  朶朶金蓮去超生認識西來白陽子
  • 彌勒文化是提倡和諧和平面向未來的文化——白化文、李鼎霞
    研究者眾所周知,構成研究「彌勒文化」的主要基礎是專門記述彌勒菩薩的幾部經典。他們分屬於「彌勒上生」、「彌勒下生」兩大類型。「彌勒下生經」系統作成較早,其中以《彌勒大成佛經》(姚秦鳩摩羅什譯)內容最多最豐富。講的是,釋迦牟尼佛因應弟子舍利弗的提問,講說彌勒所生國土、出家、為眾說法、領受釋迦牟尼佛法衣為接班人等事。
  • 蒙古地區佛教藝術與彌勒造像——嘉木揚·凱朝
    章嘉呼圖克圖因出生於漢民族的張氏家庭,所以俗稱「張家活佛」,後來把「張家活佛」的「張家」二字寫成「章嘉」,所以我們在歷史資料中,所看到的幾乎都是「章嘉」為多見。最初,章嘉呼圖克圖是青海省郭隆寺(dgon lung byams pa gling 佑寧寺)的活佛,後在康煕年間,邀請到內蒙古多倫諾爾(dolugan nugur七湖之意)成為匯宗寺的活佛。
  • 彌勒佛經
    《彌 勒 佛 經》天空百鳥齊鳳鳴,一朵金蓮下當空,彌勒佛祖做當中,萬道毫光身後明,四大天王身後行,做在九重兜率宮,看到世間災情重,世間一片亂轟轟,魔王妖邪都出洞,邪法歪理到處誦,擾亂世間不安寧,弟子無心去修行,承請彌勒渡難情,彌勒佛祖都看清,四大天王來誦經,彌勒佛祖下當空,也到世間度眾生,彌勒佛祖來轉身,轉身到了翅頭城,王宮大臣家裡中,放下官位去修行
  • 彌勒旅遊推薦!彌勒人必看!
    小寨村自明洪武年間有回民居住以來,至今有600多年的歷史。回民日常生活講究潔淨,四大節日均要齋戒沐浴。他們引泉建起男女兩個洗滌沐浴地,每日勞動歸來都去沐浴,洗去一天的辛勞,享受美好的生活。回民們稱小寨溫泉為吉祥之泉、養生之泉、聖潔之泉、溫馨之泉。 到彌勒泡溫泉,個人感覺一定不能錯過生態湖溫泉,雖然這裡的酒店是按準五星建的,但溫泉很平民化,價格不高,條件也不錯。
  • 未來佛陀 彌勒菩薩
    摘要:宋、元以後,漢傳佛教寺院的彌勒造像多數換成了布袋和尚,標準的交腳彌勒、天冠彌勒反不多見。很多寺院的彌勒殿往往還有這樣一幅對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慈」的梵語Maitreya,或是巴利語Metteyya,音譯為今天的漢語,都頗難聯繫到「彌勒」二字,但此叫法至少從公元初的東漢時代即開始使用,綿延2000餘年乃至今日。
  • 彌勒山水敘事
    在迢遙的歷史長河中,水是山之魂,山是水之骨,山水,自古以來被視為萬物產生之地,生命與靈力無不淵源於山水。彌勒「川原壯闊,山水雄奇。北距圭嶺,南阻巴盤,東有曲部之險,西有阿欲之雄。蛇花口、革泥關兩山峽澗,壁削插天,真天險也。其東西南三面有盤江圍繞瀅漩,勢如襟帶,臨澄接壤,交廣通衢,險阻完密,號金城焉。」清乾隆《彌勒州志·疆域卷》如此寥寥數語,彌勒全境的山水便呈現在眼前。
  • 城市品牌之人傑地靈,文化璀璨,南滇福地:彌勒
    「甘絲蜜朵」——「世界福地」國際休閒文化度假區旅遊地產策劃規劃熊大尋旅遊地產策劃公司做任何旅遊地產策劃、旅遊地產規劃項目時,必先深入研究所在地城市的歷史文化,讓項目充分承載城市文化,同時又超越歷史、創造夢幻般的奇觀,使每個旅遊地產策劃規劃項目都保持獨一無二的原創性、震撼性和相關性。
  • 彌勒淨土遊記
    古時牒文乃為出家眾之護身符通行證,有如目前所用之身分證來證明其人身,今貴堂將此牒文上呈即是以此明志,更將有心求生彌勒淨土之人的通行身分證預繳於慈尊,以此將來證明有資格求入彌勒淨土,而此一因由即是包涵入,際值彌勒心法弘傳,可得求生淨土之法門。勇筆:真感謝菩薩及尊者之開示,弟子受教。對了!今日想煩請菩薩及尊者引帶弟子參觀淨土之起居生活,列入書中使眾生明白在淨土中是何等悠閒清淨之歲月。
  • 佛教人物系列之五:彌勒菩薩
    當相師看到懷中的彌勒後,大為驚異地說:「此兒具足輪王相,長大必然要當轉輪聖王。」這話很快傳到國王耳裡,滿朝文武惶恐異常,怕國內要發生政變。急欲覓得此子,加以殺害。彌勒菩薩的父親突然預感災難將要來臨,立即將彌勒菩薩送到舅舅家中。儘管如此,舅舅覺得大禍還是會到來,後來聞聽佛法,便帶彌勒菩薩跟佛出家。其實,彌勒菩薩學佛的歷史,要比釋迦牟尼佛久。
  • 彌勒城市宣傳片《小城彌勒》,正式發布!
    12月30日,彌勒市城市宣傳片發布會暨彌勒—瀘西精品旅遊線路推介會在太平湖國際會議中心舉行。會議發布了彌勒城市宣傳片《小城彌勒》,推介了彌勒、瀘西兩地的旅遊精品線路,全國各地買家團與彌勒市涉旅企業籤訂了戰略合作協議。
  • 彌勒、瀘西這個大工程開工!涉彌勒5鎮,工期40個月
    二、加快構建水網大格局>五年來,投入資金8.88億元,實施甸溪河城區段-期水生態修復治理和新寨河、己白、小塘等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53.52平方公裡。全面推行河(湖)長制,實現「治水、治汙、生態、旅遊、景觀、文化」的目標,提升城市品位。彌勒市「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規劃彌勒市高度重視東西兩山缺水問題,實施東西部山區骨幹水源連通工程和自然能提水工程,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助推鄉村振興。
  • 老家彌勒(美文)
    一個與佛同名的城市,城北錦屏山上的彌勒大佛慈眉善目,笑迎四面八方的遊客。關於彌勒的介紹,有一句話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這裡人傑地靈,有天地之靈氣,月月之光華。」 作為彌勒人,我對此深有同感。最值得一提的當然是世界級的數學家、教育家熊慶來先生。上世紀30年代,他曾擔任過雲南大學的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