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洞商圈已成為專門為『明代後人』服務的『商洞』」,韓國《亞細亞經濟》30日以此為題報導稱,許多韓民眾抱怨,相較於中國遊客,本地顧客在明洞愈發不受待見。
報導稱,近年來,明洞的商家將中國遊客視為「上賓」和「王」,越來越多的韓國人感覺自己在明洞成為「異鄉人」,不願意去那裡購物了。一名韓國上班族抱怨說,有次和兩名同事去明洞一家餐廳吃飯,被安排到牆角的兩座餐位,而餐廳將中間寬敞的座位預留給中國遊客。另一名上班族表示,在明洞化妝品店希望工作人員推薦產品時,對方簡單生硬地回答「用這個就行」,轉眼間卻向旁邊的中國顧客用漢語進行詳盡的說明。這名上班族覺得自己受到了「歧視」。一名韓國人認為,明洞越來越充滿「中國味道」,而這將「毀掉自己」,因為中國人過來是為了體驗「韓國味道」,並非「中國味」。
《亞細亞經濟》稱,據明洞觀光特區協議會30日介紹,首爾地鐵4號線明洞站的進出人次從2011年的10.94萬減少至2015年的8.34萬,4年裡下降23%。在外國遊客數量不斷增加的情況下,地鐵站流動人口出現下滑,這說明韓國民眾去明洞的次數在下降,原因就是明洞商圈不友好的服務態度以及「日益中國化」。
針對該現象,明洞觀光特區協議會秘書長李東熙表示,本地顧客減少在短時間裡不會造成什麼影響。但長遠來看,這終將降低明洞的競爭力,「如果是連本地人都不願意去的商圈,又怎麼會持續受外國遊客的青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