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最後的夜晚》是一部真的值得期待的片子。而值得期待的點,我覺著分別在導演本身、影片的有爭議的超長3D長鏡頭和影片教科書級別的營銷上。首先說畢贛,對於這這部片子的期待大多數人都集中在了畢贛這個人的身上。這位來自小城凱裡的青年,非科班出身,憑藉著自己不到20萬的預算拍出的《路邊野餐》除了在金馬獎上拿下了「最佳新導演獎」、還在洛迦諾國際電影節裡拿到了「最佳處女作 特別提名獎」和「當代影人單元最佳導演獎」。可以說,他就是在今年華語電影最大的黑馬導演,越來越多的人爭相解讀他的作品,成為了今年的一種文化現象。而在國外打開市場之後,這部耗資約七千萬的被稱作升級版的《路邊野餐》的《地球最後的夜晚》就格外的值得期待了。第二點,是畢贛在這部片子中嘗試的60分鐘的超長鏡頭。畢贛在各地宣傳電影的時候也說過了,這是一部圓滿的愛情故事。黃覺飾演的男主愛上了湯唯飾演的「總愛消失」的女主,在最後終於要找到女主的時候劇情走過了一半。而接下來,就是畢贛說「可以理解成真實,也可也被理解成夢境」的一段鏡頭。可以見得,畢贛帶著自己文藝片導演的標籤向觀眾發出了一個邀請,看你有沒有慧根去弄懂這樣一個長鏡頭。關於這部分長鏡頭的解讀,就更有意思了。畢贛說,他對於長鏡頭的掌控來自於早年為婚慶公司的新郎新娘的記錄,而這種思維的形成卻是因為在生活中玩電子遊戲形成的。總之,他對於自己的長鏡頭表現形式有著迷之自信。可是在另一邊,豆瓣網友的評論卻是兩極分化的。有人說「鏡頭很美」也有人說「如果那就是美,那麼監控錄像可以得奧斯卡獎了。」不過套用有些人的觀點,「兩極分化評價的影片是藝術片,一邊倒差評的影片是爛片。」60分鐘的長鏡頭也許會成為一個大驚喜。最後一點,也是被爭議最多的就是影片的營銷。目前我們知道的是,《地球最後的夜晚》放棄了元旦小長假檔期的前幾天,直接將電影首映日期放到了12月31號。而影片因為把「最後夜晚」和跨年夜進行的結合,一下子創造除了破億元的預售票房。▲上圖為某四線城市跨年夜當晚萬達影城《地球最後夜晚》預售情況其實從影視營銷的角度看,這次影片的票房比例是反常識的。只在立意上更大眾的商業電影才能在三四線城市收穫更多的票房,這是商業電影不得不考慮的,如果影片真的有足夠的感官刺激,收到的正面反饋一般也會比較多。而在這部影片的預售票房中二三四線城市佔到了主要的比例,而文藝片本身沒有「迎合大眾」的拍攝意圖,更何況是加上了如此先鋒和實驗性的長鏡頭的文藝片。而有權威機構做了統計,這次買了《地球最後夜晚》的觀眾和看《前任攻略》的觀眾重合度很高,那麼這批觀眾是被畢贛本身吸引還是被「抖音營銷」或是跨年的噱頭吸引這就要畫一個大大的問號了。因此,無論畢贛對於「小眾青年看文藝片」的解讀如何的天花亂墜,這種逆市場規律發行的影片,都會在元旦之後被給出答案。而這次教科書式的營銷能不能再創歷史:在高預售之後是再創造票房奇蹟,或是在跨年夜之後票房斷崖式下跌最後落得一地雞毛。這恐怕是片子最大的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