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佩戴耳機,獲得更佳收聽體驗
沿著福州鼓樓南街到安泰中心附近,有一條小巷,連接著八一七路和東泰路。
小巷的名字很別致,叫織緞巷。
在很多福州人的記憶裡,這裡曾是福州最熱鬧的地方之一,有讓人念念不忘的美食,有熱鬧擁擠的夜市,有從福州各處湧來的潮男靚女。
但你或許不知道,正如這條巷子的名字,這裡也見證了福州紡織業的發展歷程。
福州手工業歷來發達,紡織工業更曾領跑全國。著名詩人陸遊曾這樣讚嘆福州人的紡織技藝:
舉之若無,
裁之為衣,
真若煙霧。
據傳,織緞巷古時被稱作嘉榮坊,兩宋時期成為了有名的作坊一條街。繡工穿行其間,日夜勞作,大家就把這裡稱為了織緞巷。
兩宋時期,福州絲織業發展繁榮。福州曾發掘出的南宋黃升墓,就出土了服飾及絲織品354件。絲織品是當時福州對外出口的一種主要商品之一。
城內水運發達,安泰河就在織緞巷的邊上,原材料和產品都可以通過安泰河運到閩江,再由閩江運到各地。
到了元代,織緞巷就更有名了,這裡成了文繡局所在地。
《閩州歌》中就曾記載著:
閩州土俗戶不分,
生子數歲學繡文。
圍繃坐肆雜男女……
作坊中女繡工和染漂男雜役工都在一起工作,多時可達數千人。
到了明代,福州的紡織業又有了新的提升,出現了集中生產的作坊。當時從事絲織的,除家庭婦女外,還有男子參加,人們皆「以機絲致富」。
也正因為紡織業的發達,福州一時被譽為「絲城」,毗鄰織緞巷的橫錦巷、錦巷……這些與紡織有關的地名,都是福州作為「絲城」的見證。
生活在附近的居民說,以前織緞巷道路彎彎曲曲,民居鱗次櫛比,巷弄交錯複雜。到了上世紀90年代,這裡進行改造。織緞巷去彎取直,打通拓寬,才有了現在的模樣。
在靠近東泰路一頭的入口處,巷道成了軍門社區的門戶,織緞巷也成為了文明宜居示範巷。
如今的織緞巷,少了些許熱鬧,多了幾分清幽。
漫步其中,我們可以探尋深藏的巷弄美食,也可以在沿路的小酒館放鬆身心,看窗外人來人往,回味這裡的前世今生。
這一次,我們在織緞巷,期待下一次,繼續在福州的街頭巷尾中相遇。
hi~這裡有一則重要通知~
聽福州「尋找計劃」已經啟動啦!
尋找故事、尋找聲音、尋找美圖,戳下圖立即參與,我們一起讓所有人聽見不一樣的福州。
尋找計劃
另外,除了微信,大家現在可以在喜馬拉雅收聽我們的節目啦啦啦啦。
長按識別二維碼,添加「聽福州小助理」微信,加入【聽福州聽友群】,一起聊聊福州的城市記憶,群內還將不定期發放福利,期待你的加入!
❖ 文字:大王
❖ 攝影:林鴻傑
❖ 後期:陳臻宇(實習)
❖ 設計:馬沄欽
❖ 編輯:申哲
❖ 監製:劉必泳 劉夢霆
❖ 總策劃:林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