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去哪了?為什麼史記只有五帝沒有三皇?

2020-12-14 吳越字楚

我們都熟悉這樣一句話:自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

三皇五帝

但是翻開《史記》,卻只有《五帝本紀》而沒有《三皇本紀》,這是為什麼呢?三皇去哪了

小時候讀《史記》只是粗淺的瀏覽,也沒有注意這個問題,現在重新翻看《史記》,看到目錄就覺得很奇怪,為什麼《史記》只有《五帝本紀》沒有《三皇本紀》呢?

史記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可能是太史公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吧!

歷史上每次政治動亂政權更替,除了導致人民流離失散,也會到時文獻典籍的失散消亡:犬戎之亂、王子朝之亂、秦始皇焚書、項羽燒阿房宮等等文化浩劫。

到漢初,太史公手上的資料已經是嚴重缺失,關於三皇時代的文獻可能只剩下隻字片語,可能完全沒有。甚至可以說太史公能看到的先秦時代文獻典籍沒有我們今天能看到的多。甲骨文、詛楚文、汲冢書、睡虎地秦墓竹簡、清華簡......以及各種青銅器銘文,感謝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

倉頡造字

西方史學界認為國家起源有三個重要指標:文字、金屬器和城市。

某些所謂的西方史學家經常拿著三指標的「文字」來懟我國夏朝,認為沒有發現夏朝文字之前,夏朝就不能算一個朝代,就像沒有發現甲骨文之前商朝就不能算一個朝代是一樣的,很是有點文化霸權主義的矇昧無知。

文字是否是一個國家或者文明的必要標誌,這個有待討論。但是對於歷史來說文字是很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是信史,沒有文字傳承的歷史,往往淪落為神話傳說

漢字據說是黃帝時代的倉頡發明的,史官也是黃帝時代才有的。這也讓黃帝成為我國歷史的一個坐標。這有可能是太史公只寫五帝不記三皇的原因——畢竟黃帝之前都沒有文字,總不能讓太史公現編吧!

唐朝司馬貞在《三皇本紀序》說:太史公作史記......今闕三皇,而以五帝為首者,正以《大戴禮》有五帝德篇,又帝系皆敘自黃帝已下,故因以五帝本紀為首。《竹書紀年》也是從黃帝時代開始寫起。

這些也說明黃帝以前沒有文字記載的史料,也就只有口口相傳的神話故事,黃帝時代才開始有文字和史官,這也是《史記》不寫三皇的原因。

子不語怪力亂神

也有可能是太史公看到了,但是不寫。

中國人史綱

柏楊先生在《中國人史綱》一書中將中國的歷史分為:神話時代、傳說時代、半信史時代和信史時代。從盤古開天地到三皇五氏正好被柏楊先生劃在神話時代,五帝則被劃入傳說時代。

什麼是神話?

我的理解是:神話是古人對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己的關係的理解和想像,通過口耳相傳的故事。在傳承的過程中難免出現刪繁就簡或者添油加醋,特性度就大打折扣了。

特別是中國神話,和成體系的古希臘神話、古羅馬神話、古埃及神話不一樣,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中國神話,完全不成體系的,顯得支離破碎且經常重複,就像一個蹩腳的作家寫一本漏洞百出的小說一樣。

太史公是一位歷史學家,素有良史之稱,治學嚴謹,選材謹慎,《史記》是一本歷史書,歷史追求的是真實。如果把真實性有待考證甚至是不可能考證的神話,寫入歷史書,那就變成《中國神話傳說故事》了。

太史公除了是一位歷史學家,身上也有很深的儒家烙印。《論語》說:「子不語怪力亂神。」

對於充滿怪力亂神的三皇時代太史公是什麼態度呢?太史公沒有明說,但我們可以從太史公對同樣充滿怪力亂神的《山海經》的態度窺視一二。

《史記·遊俠列傳》載:「太史公曰:《禹本紀》言河出崑崙。崑崙其高二千五百餘裡,日月所相避隱為光明也。其上有醴泉、瑤池。今自張騫使大夏之後也,窮河源,惡睹本紀所謂崑崙者乎?故言九州山川,《尚書》近之矣。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餘不敢言之也。」

山海圖

綜合以上,得出結論。《史記》不記三皇只載五帝的原因是:太史公手上沒有三皇的資料或者很稀少,且都是神話範疇的資料。所以太史公不寫《三皇本紀》。

三皇是誰?

三皇是誰?我可以很負責的告訴你:不知道

其實到現在對三皇也沒有定論,按漢代《尚書大傳》的說法是燧人、伏羲和神農;按漢代《史記·秦始皇本紀》的說法是天皇、地皇和泰皇;按漢代《春秋運鬥樞》和戰國《呂氏春秋》的說法是伏羲、女媧和神農;按唐代《三皇本紀》的說法是天皇、地皇和人皇。

不但沒有定論,甚至連三皇是三個人、還是三個擬人化的部落族群、還是三個時代都說不清楚。就像「老師」一詞一樣,可以是張老師、魏老師,語文老師、數學老師,也可以是從事老師這一職業的人的統稱。

神話中的歷史

有人說:歷史是過去的事,傳說是久遠的歷史,神話是古老的傳說

也有人說: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但是不管怎麼濃妝淡抹都改變不了歷史是個小姑娘的事實

剝去神聖的外衣,深藏在神話之中的歷史是否會慢慢顯現出來。

三皇

所謂天皇時代可否代表遠古先民的宗教崇拜,所謂地皇時代是否代表遠古先民的宗教崇拜和自然崇拜,所謂人皇時代可否代表遠古先民的生殖崇拜和祖先崇拜。

巢居演變

有巢氏象徵著房屋建築,有巢氏時代是否代表遠古先民已經從穴居時代走向了巢居時代,走向更廣闊的未知地域;

鑽木取火

燧人氏和祝融氏象徵著火,燧人氏和祝融氏時代是否代表遠古先民已經掌握的火的使用技術,從此不必躲在黑暗潮溼的洞穴裡瑟瑟發抖,擺脫了茹毛飲血生活;

結繩記事

伏羲氏象徵結繩記事和八卦,伏羲氏時代是否代表遠古先民已經從勞動中積累大量經驗,形成了一定的文化,擺脫矇昧無知;

刀耕火種

神農氏象徵著農業和中醫,神農氏時代是否代表遠古先民已經從採集狩獵經濟發展到種植農業經濟,並且掌握了一定的醫學知識。

中國的神話有這樣的特點:不成體系,經常重複。是否反應了那時候華夏大地上有多個氏族部落並存,每個部落都有自己口耳相傳的歷史故事,在民族融合的過程中各種文化相互碰撞,當不能糅合成一個完整的故事,加上文字尚未成熟,原來的氏族部落擬人化,所以變成我們現在看到的不成體系,經常重複的神話故事。

最後引用陳舜臣先生在《中國的歷史 從神話到歷史中華的搖籃》的一句話:

儘管神話只能片段地反映歷史,也成為解讀歷史的重要參考。但神話畢竟不等於歷史,因此在寫歷史和讀歷史的過程中必須甄別真偽。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史記》的開篇是《五帝本紀》,而沒有記載三皇?
    其實,《史記》沒有記載三皇,前人也有過疑問。東漢時候的張衡(就是發明地動儀那位)就認為司馬遷在《史記》裡頭獨載五帝,不紀三皇是不合適的,應該要把三皇補上去。後來,唐代的小司馬(司馬貞,作《史記索隱》)還真就把《三皇本紀》補進了《史記》裡頭。現代出版的本子大都沒有收錄,但是如果尋得一些舊的影印本(如百衲本),《三皇本紀》就明明白白擺在開卷第一篇。
  • 三皇五帝,到底是哪三皇?哪五帝?
    那麼,三皇五帝到底是哪幾位呢? 原始意義上的三皇是指遠古三皇: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現存文字記載最早見於《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李斯說:「古有天皇、地皇、泰皇。」後期各言史著作在原始意義上的遠古三皇基礎上增補了前後三皇,故有前三皇、中三皇、後三皇之分,合為九皇。
  • 三皇五帝指的是哪三皇哪五帝,三皇有6種說法,五帝有5種說法
    眾所周知, 皇帝制度是秦始皇開啟的,秦始皇是第一個稱皇帝的帝王,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認為自己的功勞非常大,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認為自己是」功蓋五帝、德兼三皇,因此秦始皇發明了皇帝這個稱號,在秦始皇之前是沒有」皇帝「這個稱呼的,春秋戰國時期的君主有稱」公「的,有稱」侯「的,有稱」王「的,還有稱」帝「,再往前數到周朝,周朝最高統治者也是稱」王「或者」天子「的。
  • 三皇五帝,到底指哪「三皇」?哪「五帝」?
    目前文史界公認,三皇所處的年代早於五帝的年代。大致上,三皇時代距今久遠,一般在五六千年至八九千年乃至上萬年或更為久遠,時間跨度亦可能很大;而五帝時代則距夏朝不遠,在4000多年前。五帝之後,便是夏禹,開啟了夏朝時代。
  • 歷史神話人物中的三皇五帝,你知道哪三皇哪五帝?
    三皇五帝在原始意義上三皇指的是天皇、地皇、人皇,稱之為遠古三皇,東方青帝靈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黃帝含樞紐、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葉光紀稱之為遠古五方上帝,五方上帝又有五行之帝的說法
  • 三皇五帝中的「三皇」究竟是哪三人?
    談到華夏文明的起源,我們總會不經意間想到盤古、女媧、伏羲、燧人氏以及三皇和五帝第三種說法:三皇為天皇、地皇、泰皇這種說法出自《史記·秦始皇本記》。秦始皇26年(公元前221年)李斯說「古代有三皇,其中泰皇最貴」。李斯之後的史書,稱泰皇為人皇,指的是伏羲氏(又稱羲皇、太昊,是燧人氏與華胥氏之子)。對於這種說法,有些想當然了。我們看李斯本人,李斯本為楚國人,而楚國貴族所祭拜的神叫東皇太一(或泰一),也稱泰皇。所以,在這裡,李斯把東皇太一捧上了人皇的寶座。
  • 三皇五帝中的「三皇」,是真有其人,還是戰國學者杜撰出來的
    「五帝」的說法,從很早之前在史學界已經達成了共識,雖然對於「五帝」具體指代的是誰一直都有爭論,但是大家基本上默認了「五帝」作為中國歷史上一個時期的存在。但對於「三皇」的說法,卻一直以來都是「傳言-杜撰-穿鑿-辨誤-猜測」的過程,沒有一個人能說清楚「三皇」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 上古時期三皇五帝陵墓
    二、上古時期的「三皇」 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關於人類的祖先三皇,人們有許多種組合。但通常認為燧人氏、伏羲氏和神農氏,是人類最早的三皇祖先。1、燧人氏人們奉他為「三皇之首」遂皇(火祖)。人類學會了鑽木取火,用火烤制食物、照明、取暖、冶煉等,人類的生活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燧人氏不僅發明了「鑽木取火」,還發明了「結繩記事」。據古史記載,燧人氏用樹皮搓成細繩,然後將數十條細繩排列整齊懸掛在一處,在上邊打結記事。大事打大結,小事打小結,先發生的事打在裡邊,後發生的事打在外邊。 燧人氏為了記事,給山川百物命名。他還把動物分為四類。
  • 它是三皇中最尊貴的一個,竟然被人皇擠下臺了
    中國歷史上一直有「三皇五帝」這麼一說,然而三皇五帝究竟是哪三皇、哪五帝恐怕連不少教歷史的老師都鬧不清楚。今天先來理一理比較複雜的三皇。 【伏羲:不管怎麼說三皇必須有我一位】 然而無論把三皇指定為哪三個人都是後世穿鑿附會的說法
  • 中華三皇五帝中的三皇到底是誰?
    那你知道傳說中的,三皇是哪三皇嗎?今天我們就來講講「三皇五帝」中的,三皇。以及他們對中華名族的貢獻。三皇之號最早見於《史記·秦始皇本紀》李斯在為秦始皇商定「皇帝」稱號時所說,「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泰皇」即指「人皇」 天皇,史稱「燧人氏」。他的最大功績,是「鑽燧取火」、教人煮熟食物吃,延長了人的壽命。
  • 封神榜裡,為什麼只有楊戩能夠去見火雲洞三皇拿解藥?
    其中火雲洞的天地人三皇就是其中比較有名的存在。這天地人三皇都是人族的大功臣,並且他們雖然沒有真正達到聖人級別,但也相去不遠了。並且在《封神演義》裡還有這麼一個情節,那就是紂王這邊的神人呂嶽把瘟丹撒在了西岐城中,讓整個西岐城都爆發了疾病,正在遭受劫難。這個時候大家就想到了,在火雲洞天地人三皇那裡肯定有解藥,但是這個時候派誰去就是個問題了。
  • 火雲洞裡的天地人三皇,他們是什麼存在?是神還是仙?什麼地位?
    成湯江山以上是禹夏,禹夏之前有五帝,三皇創世,五帝治世。那麼居住在火雲洞的人族三皇到底是什麼存在?僅僅只是傳說中的天地人三皇?天皇伏羲,對人族最大的功德便是創造先天八卦,教人族能夠提前洞察天機,從而逢兇化吉。
  • 女媧娘娘為何要在生日那天朝賀三皇?補天聖人竟是伏羲下屬?
    看過這一段文字的讀者大概心裡都會嘀咕一下:  同為聖人,女媧娘娘為什麼要在自己生日那天去朝賀伏羲、炎帝、軒轅三皇呢?相反,不應該是三皇來女媧宮為女媧祝壽嗎?  其實,女媧朝賀三皇並不反常,這是由女媧娘娘與三皇之間的地位、關系所決定的,非常符合規定。當然,這更和女媧娘娘的個人意圖有關了。  看這一段,要著重關注「朝賀」一詞,這很關鍵。
  • 史料梳理:關於「五帝」的六種說法
    《後漢書》曰:「三皇無文,結繩而治,自五帝始有書契」,故此三皇之說遠比五帝之說紛雜,據文獻而考究,五帝之說尚早三皇,且是分開流傳的並非統一系統,「三皇五帝」之說東漢時期方才流行。按《史記》中的五帝系譜,舜是黃帝八世孫,堯是黃帝四世孫,禹是黃帝四世孫。
  • 樂問五千年:為什麼說燧人、神農和伏羲,代表了天地人「三皇」?
    儘管我們中華文明,並沒有絕對地將人和自然割裂開,而是認同一種天人合一的思想,但火的發明,使人脫離了自然原始的生活狀態,正是因為有了火,人才開始有了人的樣子,像人一樣生活。而後,考古學家在江西萬年仙人洞,還有吊桶環,在浙江餘姚的河姆渡,在河南澠池的仰韶,還有在西安半坡,發現了距離現在1萬年到5000年的人類活動遺蹟。
  • 火雲洞三皇身為聖人,為何實力遠不及三清?三皇究竟是神還是仙?
    伏羲,華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一,亦是與女媧同為福佑社稷之正神。是古代傳說中的中華民族人文始祖,是中國古籍中記載的最早的王,是中國醫藥鼻祖之一。伏羲稱王一百一十一年以後去世,留下了大量關於伏羲的神話傳說。
  • 封神演義,玉皇大帝和火雲洞三皇,誰的地位更高
    和玉皇大帝一樣,火雲洞三皇也是非常低調的大佬,他出現的次數稍微比玉皇大帝多一些,尤其是在楊戩兩次上門求藥的時候,有過一番簡短的對話。火雲洞三皇是靠功德成聖的,但關於他們的法力如何,書中並沒有明確指出來。
  • 司馬遷的《史記》為何第一個寫的是黃帝 這裡面有怎樣的秘密
    通常情況下,三皇指的是,燧人,伏羲,神農這三個上古人物,而五帝則是指的,黃帝,顓頊,帝嚳,堯,舜這五個被後世稱讚不已的聖人。但也有認為三皇是指的天皇,地皇,人皇這三個傳說中的神話人物的。但無論怎麼說,三皇五帝都被認為是中華民族文明的開創者,這一點應該是大家都認可的。
  • 我們為什麼是「炎黃子孫」呢?很多人其實都誤解了這個名稱的由來
    《五帝本紀》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方面是,五位帝王的傳記篇幅長短不一,文字風格也很不相同。像顓頊的部分只有一百來個字,而舜的部分卻有一千八百多個字。不僅如此,寫得最少的顓頊部分,幾乎就是空泛的概念堆砌。相反的堯的部分,記錄有大量的帝王和大臣之間的對話。為什麼作為《史記》開篇的《五帝本紀》,內容上會有那樣明顯的矛盾,文字分配會這樣的不均勻,而文風又是如此的不一致呢?
  • 為什麼?「五帝」就是神話中的五方上帝?
    明代大文學家吳承恩在《西遊記》中寫道:感盤古開闢,三皇治世,五帝定倫,世界之間,遂分為四大部洲:曰東勝神洲,曰西牛賀洲,曰南贍部洲,曰北俱蘆洲。這部書單表東勝神洲。海外有一國土,名曰傲來國。國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名山,喚為花果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