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泉州最早開發的街道、區域和中心市區保存最完整的古街區,西街曾是唐宋早期泉州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中心,有極其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特別是從鐘樓到新華北路的西街東段,一直以來就像一顆耀眼的明珠,在世人面前熠熠生輝,聚集了眾人的目光。
相比熱鬧的東段,一個路口之隔的西街西段,儘管客流量不多,歷史、人文遺蹟卻不少,而且,市井生活氣息更為濃鬱,在很多人心中,這裡的「另一條西街」,是既想藏在心中怕人知道,卻又經常忍不住想要炫耀的「白月光」。
古老的西街西段煥發新活力
上世紀華僑建築八角樓
滿煎糕
史跡眾多 人文薈萃
西街片區內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共計20多處,還有未列入級別但保護較好的古建築、古民居12處,可供開發的古大厝34處、洋樓3處、宗祠1座、古街巷20多條。其中,不少就分布在西街西段,如奉聖宮、基督教泉西堂、狀元井、歐陽詹故居、蔡清故居、留正故居、朱鑑祠、八角樓等。
西街東段有千年名剎開元寺,西段也有一座始建於南宋的古宮廟——供奉閩臺戲神田都元帥雷海青的奉聖宮。雷海青是在唐代安史之亂中,拒絕為安祿山所用而遭凌遲殉國的宮廷樂師。自南宋以來,奉聖宮香火綿延不斷,僅在泉州就有99間宮廟供奉,泉郡奉聖宮是其中規模最大、建造時間最早的。田都元帥的信仰,隨著鄉人漂洋過海,在國內的臺灣,國外的日本、東南亞都享有盛譽,香火甚至沿著海上絲綢之路登上非洲。奉聖宮還是泉州目前僅存的幾個鄉規民約所遺址之一。
西街歷來人才輩出、史不絕書,在西段的小巷中,自唐代泉州登科甲第一人歐陽詹開始,幾乎每個朝代,都走出過影響時代的著名人物。歐陽詹的府邸,便在西街西段的甲第巷。甲第巷因歐陽詹得名,唐代貞元七年,泉州舉子歐陽詹高中進士,成為泉州有史以來登科甲第一人,且一生成就非凡,後來宋代理學大師朱熹曾為其府第題聯:「事業經邦,閩海賢才開氣運;文章華國,溫陵甲第破天荒」。歐陽詹府第所在的巷子,就留下了「甲第」的美名。甲第巷還有南宋宰相、為政清正廉明的「三朝元老」留正故居。
曾井巷得名與宋代狀元、一代賢相曾從龍有關。曾井巷內有一口井,相傳曾從龍之母,臨產浣衣該井邊,急產之下娩出於井盤。曾從龍中狀元後,建府第巷內,井在巷內粉牆下,後人為紀念曾從龍,刻石「狀元井」豎於井旁壁上,巷子因此得名。
甘棠巷的巷名則與明萬曆年間的「廟祝閣老」李廷機有關。相傳李廷機告老返鄉時,明神宗賜他策馬「三鞭為界」建府第。他不願佔奪民宅,騎著馬在五塔巷邊一片曠地上,輕輕拍了三下馬鞭後就勒住韁繩,結果只建了一座小小的府第。大學士張瑞圖出於對李相國的崇敬,取周朝召公在甘棠樹下審案的典故,為巷子取名「甘棠巷」。
著名理學家蔡清故居位於孝感巷內;文魁巷為明萬曆太僕寺少卿楊廷相、廣東提學副使擢湖廣參政陳鳴華兩家名族所居,子孫先後18人入仕;新中國成立後,這裡還走出了大學校長、兩院院士和著名的教育家、鋼琴家、書法家……可能走著走著,一不小心就走進哪位歷史名人的故居,或與名人的裔親擦肩而過。
西街小巷多,街中有巷,巷中套巷,從街口往小巷深處走去,起初不到半米的狹窄巷子,走著走著,可能就別有洞天、豁然開朗;看似寬闊的巷子,沒走多遠,可能就會碰壁回頭……沒走進去,你永遠不知道自己會到達哪裡。
西街西段開始湧入新鮮元素
狀元井
美食雲集活色生香
人間煙火味,最撫凡人心。西街西沿街的店鋪,很多是老字號,孟氏食品老店、昇文小學旁邊的老字號扁食店,街尾的田螺王、張記烤魚……隨便哪一家拿出來,都是看著「80後」「90後」長大的「老字號」。
「那時候的西街,早晨是從東塔下的糕蒸店開始的,凌晨三點,開店,劈柴,升火蒸碗糕,炸油條、菜粿……三點半後,郊外的菜販,蟳埔魚販開始陸續湧入城內,進入濠溝墘,擁進肅清門的西菜市……進入早晨六點時,街面開始熱鬧了,先是從糕粿店配貨出來的早點商販,開始沿街叫賣燒菜粿、碗糕、滿煎糕、油炸龜、松糕、馬蹄酥……」在老西街人老潘的回憶中,50年前的西街清晨是這樣的。
如果早晨你到西街西段走一趟,你會發現,50年前西街的早晨並沒有遠去。凌晨時分,街上做早點批發的店鋪們,最早升起這座城市的煙火。天剛露白,以西街菜市場為圓點的西街早市便開始了一天的繁華,四面八方的攤販,披星戴月挑著擔趕來這裡;街上兩側賣滿煎糕、油條、花包、發糕、饅頭的店前,擺滿了一個個熱氣騰騰的蒸屜,批發的小販、上班族、買早點的主婦們,來去匆匆;菜肉檔口裡的小販,一邊利索地稱著物品,一邊熱情地跟顧客家長裡短……
入夜後,以炒田螺、滷料、燒烤等為代表的泉州特色風味下酒菜,又升起了另一波的煙火。
西街西半段基本沒什麼遊客光顧,來的都是周邊的居民,哪家的肉丸好吃,哪家的蒜蓉枝好吃又划算,哪家的馬蹄酥、油條最地道,他們都門兒清。
民宿、烘焙、咖啡館、酒吧等新業態入駐西街西段。
奉聖宮
年輕人留駐新業態崛起
除了老宮廟、老建築、老字號等富有時光味道的「老」元素,近年來,有幾個青創團隊在西街西聚集,帶來了許多新業態。這段古老的街市,開始湧動著活力和新鮮。
風格清新、裝修獨特的酒吧、咖啡館、民宿、花店、烘焙店等陸續進駐;音樂、書記、手藝、畫作等關於泉州的文創作品,在這裡首發;沙龍、展會等當代文化形式,頻頻在這裡召集。新華路以西這一段,歷史上曾是老泉州的工業區,聚集了一批麵粉廠、麻紡廠、鑄造廠、菸絲廠、衡器廠等老工廠,如今這些老廠房,已成為年輕人的「造夢空間」。
來自寧德的邱貞財,來泉州六七年了,去年6月,他和幾位有共同理想的夥伴們一起創立了西街青創,他們創業的步伐,從西街東段慢慢走到了西段,「人間煙火見生活,我們熱愛這條街,這裡有滿滿的人間煙火氣。」從去年6月第一家店營業至今,他們這個團隊已在西街西「拿」下29家老店面,重新「梳妝打扮」,除了自營的幾家,其餘的轉租、轉讓,為古老的西街西引進了許多新業態。
去年,青年創業者蔡景森帶著他的「翻你泉州」團隊,也入駐這裡,他們租下西街沿街中最大、最高的一棟樓,原糖餅乾的大樓,發起創建了西西里創想集合區,「希望這個集合區可以聚集有文化力、有創造力的原創項目。」
「這個過程中,我們都希望西街西的步伐,走得更慢一些,我們都很珍惜西街西的這份煙火氣。」聚集在西街西的年輕人們說。(記者 黃寶陽 文/圖)